基于“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分析

2021-09-05 02:53刘莉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概念家国情怀

刘莉

2020年,本人非常荣幸上了十节省市公开课,尝试运用“大概念”组织教学、注重渗透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反思,对“大概念”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例,探讨“大概念”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之依据

《中外历史纲要》重在抓住“纲要”,就是“大势”“大事”“规律”,侧重“概念性”“思辨性”“逻辑性”“抽象性”。鉴于2017新课标的“大概念”教学和新教材内容的庞杂分散,更像是素材资料库,故进行“大概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主题引领和整合教学内容。高立意,既可以高效地完成课时任务,更可以高屋建瓴引领整单元的灵魂,是落实核心素养最有效的策略。第五单元课标描述: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8课课标:理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加剧;认识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反思其经验教训,理解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中国出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课标凝练出“大概念”。18课从1895—1901年,有四件大事: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内容多且分散,逻辑线索也不清楚。经过深入梳理内在逻辑,结合本单元核心主题:民族危亡下的救亡图存,凝练出基于大概念的核心概念“民族危亡”,可以把本课四件大事密切关联。围绕 “民族危亡”设计问题链:为什么1895年中国陷入民族危亡?怎样挽救民族危亡?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虽然失败,但有何价值?课后延伸:还有哪些阶级在继续探索救亡图存?如何最终挽救民族危亡?

二、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之策略

(一)情景创设熏陶家国情怀

1. 音乐渲染

课前准备播放激情高昂的音乐《精忠报国》,扣人心弦、振奋人心,震撼全场师生的心灵。斗志高昂的音乐,唤醒集体爱国意识,渲染爱国氛围。因为此歌就是我校校运会入场全体师生表演中华武术时的背景音乐,爱我中华是我们班的共同记忆、彰显班级凝聚力和爱国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2.学生深情并茂朗讀

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身临其境地体味挽救民族危亡的悲壮感,滋生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

例1:甲午战败后光绪皇帝的痛哭流涕,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光绪皇帝这段文字不多,但光绪帝的痛苦已经跃然纸上。

例2:义和团的悲壮: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魄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倒下、又起来。在这个过程里,愚昧会升华为悲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老师言传身教、激情四射、抑扬顿挫

再好的课堂思辨张力,都需要老师用语言、语气来渲染和感染学生,老师的激情和语言功底、感染能力非常重要,言传身教展现家国情怀。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沉浸于当时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领悟陈旭麓先生的肺腑之言。理解改革中趔趄而行的艰难与不易。特别是在反思局限性时,探讨了政府、社会、国家、个人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决定了当时能否挽救民族危亡?激发同学们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同时渗透家国情怀。

例1:中华民族是在动荡与耻辱中进入20世纪。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8月15日国都沦陷,距离1860年首都沦陷仅仅40年,这对中国人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侵略军烧杀淫掠,1000多名王公大臣悲愤自杀,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帝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在城破前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风餐露宿、狼狈不堪。

例2:危机刺激下的“灭洋意识”,作为一个口号引人注目地同时出现于中国南北,表现民众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这个口号表明中国农民已经超越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和乡土命运,可敬可佩!

例3:民族危亡成为一种凝聚力,它引导了没有人引导的散漫小生产者,使旧的社会力量中深沉蕴藏着的民族斗争精神喷薄而出。虽没扶起清,灭了洋,但更灭不了的是中国精神。

(二)史料互证滋生家国情怀

精选史料,证明当时群体性的民族觉醒

例1: 胡适多年后回忆道:“《天演论》出版之后,短短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为中学生读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无疑是当头棒喝。几年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话,渐渐成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做自己或儿女名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梅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

例2 :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出发,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基础在国民,国民的智慧、德行、体力正是国家富强的最根本的因素。血的教训使各派知识分子开始侧重于从社会变革的主体——国民的身上探究国家盛衰的原因,开始试图从下而上挽救中国的危亡。1899年秋梁启超正式提出“国民”一词,并指出当前世界竞争,已非昔日之“国家”竞争,而是万众一心、全民族动员的国民竞争。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例3: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的抵制美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三)任务驱动升华家国情怀

1. 运用思维冲击力很强的图片导入  (1901《puck》杂志《亚洲的潜在危机》)

师:我们来看这幅画?这是西方杂志《puck》中的一幅漫画,这里是西方的视角,一个典故“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意味着“隐患”,所以此图名称是《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是Awakening of china,意味着在此时期中国人的觉醒。1901年的中国人做了什么会让西方人感受到亚洲的潜在忧患?让我们一起来追溯1895—1901的时光……

通过西方人的视角“Awakening of china”,巧妙过渡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思辨深刻的任务驱动、思维层层递进、激发理性爱国

任务一:1895—1901年中国为何陷入民族危亡的境地?中国人民开展了哪些斗争?

1895以后,中国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

1900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1901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政府?

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变法斗争;下层群众的反抗斗争。

任务二:此时期的斗争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重点深入讨论、老师做点评总结)

参考角度:世界形势/时代特点、清政府、自身局限、社会基础、理论、斗争类型等……

点睛:势·思·人·合

任务三:此时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何意义?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度、广度、深度……

(四)课堂生成落实家国情怀

在任务二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思维张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产生了争鸣和碰撞,发言非常精彩、亮点频发:有一位同学令人惊奇地答到了恩格斯的合力论,讲到清王朝统治时期国家、政府、人民、个人不能齐心协力对抗外辱,所以没能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还拓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政府、人民、个人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确立,所以挽救了民族危亡,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还有一位同学在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时候,深入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生存状况、经济基础,运用到了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思辨色彩进一步深入。还有很多同学从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从共性和个性去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加强了课堂的思辨性、课堂生成较亮点频出,落实了家国情怀,基本达到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之升华

(一)学术引领下的家国情怀: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探索之路

家国情怀的升华,自然离不开学术前沿的引领,唯有老师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滲透家国情怀;只有通过了解学术前沿,不断获取新的视角,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家国情怀。在讨论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世界视野的引领、小切口深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运动义和团各自有着怎样的阶级局限性?老师点评时补充学生达不到的史学前沿“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观点,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国近代化的异常艰辛、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恻隐之痛的感悟。

“吾能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康有为似乎已经揭示了近代中国变形了的历史逻辑。即社会的变革,其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运动,而是外部压力催逼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世界视野下的家国情怀

中学生可以像史学家一样阅读、像史学家一样思考。高中生需要培养世界视野,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密不可分。只有了解世界,才能与时俱进,更明白我们身上的使命和担当。通过材料渗透世界意识,掌握世界历史潮流——近代化、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思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甲午国殇引发首次民族觉醒。

例1: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知国之危也,不知国危则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卧,故于时无所谓保全之说。

——梁启超《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例2:吴玉章回忆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我和二哥曾痛哭不止。”

——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

例3:关于世变之亟,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唯有所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

2017版新课标为新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依据课标凝练大概念,开展主题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既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激发了学生思维、落实了核心素养,渗透了家国情怀,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大概念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谁咬得更厉害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