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时期,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且高考化学中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逐渐增多。因此,教师可以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关键词】 高中化学;发散思维;核心素养
发散思维,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学生要能够从已知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多个角度思考。下面,我将围绕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展开论述。
一、信息发散,迁移应用
学习是一个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教育工作主要以灌输方式展开,教师讲解新知识,而学生只是单纯地接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将信息发散,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长期坚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助于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离子反应的概念,即有离子参与的反应是离子反应。那么在开始正式讲解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离子反应这个内容,如果是你来讲解,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这时候,大家就可以发散思考,任何有关联的方面都可以,如:反应物的类型、离子反应的本质、方程式的书写规范、离子反应的特点、相关的计算題目等等。然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出发,依次展开讲解。如离子反应的反应物类型,由于离子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因此它的反应物一定是电解质,否则无法发生离子反应。了解了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大家由易到难进行知识迁移应用。如可以从原来的知识入手,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原理在初中时期就学习过,2HCl+CaCO3=CaCl2+H2O+CO2↑就是一个离子反应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进行迁移,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即2H++CaCO3=Ca2++H2O+CO2↑。
尽管高中化学知识较琐碎繁杂,但是仍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在学习时要学会发散,迁移应用,形成整体概念。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展开联想,不要担心出错。
二、比较发散,区分异同
经验表明,有些时候学生在解题时对自己的答案并非十分肯定。归根结底,是大家对概念理解得不透彻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带领大家对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通过区分异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比较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对比,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往往会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混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大家进行对比发散,通过区分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两个概念,然后让大家积极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找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寻找不同点,如“氧化反应失去电子,还原得到电子”“氧化反应还原剂被氧化,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氧化剂被还原,化合价降低”等等,学生可以思维发散,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在探究相同点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寻找,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质都是电子的得失或公用电子对的偏移”。这样一来,在对比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寻找对比,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过程,针对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从而帮助理解掌握。但是,在比较时,大家还要注重发散思维,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对比,加深理解。
三、实验发散,个性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学科中占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在实验时,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鼓励大家积极地思考创新。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实验室做铝箔加热的实验。首先在实验前,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原理,并掌握大概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紧接着大家可以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步骤展开实验: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候,学生就会观察到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且其表面从光滑变得不光滑。这时候,大家就可以产生疑问,为什么熔化后呈液态的铝不滴落呢?仿佛外层有一层膜保护着内部的液态铝不滴落。学生可以积极大胆地假设猜想,最后教师可以向大家讲解是因为铝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而这层氧化膜就覆盖在铝的表面,它的熔点高于铝单质,因此即使温度已经达到铝的熔点而变为液态,其外部也有氧化膜裹着,使其不滴落。
实验基于理论,但是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创新,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还能让大家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发散思维是化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思维。教师不仅要加以重视,还应当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形成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