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警文
摘 要:影片《伴我同行》作为儿童冒险类电影的代表作,在1987年斩获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提名,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影片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尸体》,影片与原著乍看风格迥异,事实上共同展现了一段成年人的童年往事。本文将通过比较电影与原著的共通与相异试分析其如何展现出成年人的童年回忆。
关键词:伴我同行; 尸体; 儿童冒险; 童年往事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33-002
影片《伴我同行》(Stand by me)讲述了四个小伙伴同行去寻找一具12岁男孩尸体的故事。看罢影片,观众或感叹这是一场盛夏的伟大冒险,是男孩们从心理上与过往和解从而转变为男人的过程;或慨叹这是一场暮夏的盛情回忆,是中年男人回看童年天大往事却对物是人非的一句惋惜。而原著《尸体》(The Body)收录于恐怖大师斯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的小说集《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从小说《尸体》的英文原名:The Body(Fall From Innocence)不再纯真的秋天,把作品主题更稳地立在了成年人的童年回忆角度。影片的命名做出了更温馨的更改,但也依然保持了对儿童冒险主题的深化。通过分析影片对于原著内容做出的改编,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其对于成年人的童年回忆这一主题的展现。
1.结构上的改变提示童年不再
小说《尸体》的开篇用“我第一次见到死人的时候”一句话便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继而直接讲述1960年的儿童冒险经历,告诉读者四人小分队寻找尸体的过程。其中的心理描写也是站在12岁时的自己的角度上展开。整篇小说中多次提及1960年,反复向读者强调1960年是本篇冒险故事的“现在时”。而影片《伴我同行》,虽然有一个温馨密切的片名,却是在影片的开头就将镜头聚焦在中年主人公身上;接着将镜头切到主人公手上的报纸,报纸上刊登着本地律师柯里意外去世的新闻;随之观众得知柯里是主人公童年的好友。这使得尽管影片以《伴我同行》命名,也极为贴合原著地讲述了一段伟大的盛夏冒险故事。但整个影片的基调从未真正拥有盛夏的明丽,始终笼罩着童年不再、物是人非的阴影。这种低沉、灰暗的基调是成年人回首往事,带着混沌不清和朦胧岁月带去的阴影,与小说中渲染的冒险、惊奇氛围全然不同。
除却基调与整体氛围上的差异,影片在叙事顺序上也做出了相应地改编。小说《尸体》的叙事顺序从1960年开始顺序写到“现在”的1980年代,至文末,了了几笔交代了童年伙伴的结局。通过写儿时自己曾畏惧的小镇青年已经不认识自己了,来表现出时光流逝、童年不再的感慨。而影片《伴我同行》,整部电影实际展现了中年时代的主人公戈登,在看罢好友死讯后开始回忆并写作、直到和儿女一同出游出发前写完了这部回忆录式小说的时间线。如果说小说《尸体》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戈登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那么电影就直白的告诉观众这是中年人戈登写作一部回忆童年经历的小说的故事。
影片末尾时镜头对准戈登的电脑,他打下:“虽然我和他已十年不见,我知道我会永远怀念他。我后来再也没交到像十二岁时那帮人一样好的朋友,上帝啊,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吧?”编剧巧妙的把原著的顺序写作改为了一大段的插叙,将主人公从拥有成长期的少年改成了中年作家,把握了原作“不再纯真的秋天”这一定位的肃穆;同时结构上更为平铺直叙地提示了观众童年已不再。
2.内容上的“加法”赋予童年成年人的关怀
小說《尸体》在第29章写道四个小伙伴回到小镇;第30章至32章分别写了这场冒险对四人小分队每个成员的影响;第33章与34章则是每个人长大后的“结局”和“现在时”。尽管占据篇幅不大,但也交代了各个时期四人的境遇。影片《伴我同行》则没有四人成长阶段的画面,编剧与导演始终站在成年人戈登的回忆视角去展开镜头,这使得影片在讲述天真少年时代时仍具有一种带着岁月积淀般的距离感,并且站在成年人缅怀过去的角度上,对人物的行为作出了改编。
对于影片《伴我同行》时间线上的戈登来说,他知晓每一个小伙伴的结局,知道每个人物既定的命运。因而尽管童年戈登是一个敏感的少年,但同时对于朋友具有细腻的关怀和恰到好处的勇敢。通过与原著的对比,可知这样的安排是编剧和导演二次安排的。
例如小说《尸体》中,面对邪恶的小镇混混,是四人中最勇敢的柯里开枪逼退了青年们。而影片中,编剧和导演巧妙的把这个勇敢的行为加在了主人公戈登身上。此时的戈登与其说是敏感少年突然爆发的勇敢,更像是中年戈登回忆至此,带着一种“这一次换我来保护你们”的成年人的关怀,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试图弥补童年的遗憾。
又例如片中这场盛夏大冒险的结尾,四个小伙伴在路口分别。他们像是提前预知了这是一场“永别”,不刻意却带着郑重地停下脚步,珍重地说着道别的话语,每一句告别的台词,每一个表情实际上都带有宿命的意味深长。小说中四人在这次冒险之后依然有接触,继续经历了彼此的青年时代。但是影片中,这次告别之后四人再未同屏出场,皆由中年戈登通过画外音交代童年伙伴的结局。影片中添加的告别剧情,使得观众和写作这段往事的中年戈登一起,带着悲喜交加的关怀,带着无限怀念对整个童年里天大的那场冒险、那些伙伴做一次完美的正式告别。
这些是小说《尸体》中不曾有的内容,也是真正的童年生活中孩子们所不具备的圆滑。在孩子的眼里,小伙伴应当是明日继续相伴玩乐的伙伴,是密不可分的伙伴。只有人到中年的戈登,以及编剧、导演、戏外的观众们,知晓童年伙伴的“结局”,无外乎童年不再,伙伴们各自为家,逐渐疏远。因而,这几处改编的内容加法,其中体现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十分清晰、极具共鸣。
同时,导演与编剧在改编中,为影片设置了几处意向,关注这些巧妙的意向镜头加法,也能够体会到对于成年人追忆童年的强调。小说《尸体》中,四个小伙伴的冒险经历中每处险境所占笔墨大致相同。而在影片《伴我同行》中,台词、镜头,多次引导观众注意到铁路。这是一段冒险小分队找到尸体的必经之路,而在多次对其进行意象化的聚焦后,观众能感受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是这铁路的长、险、地处要塞的重要。铁路的反复出现,预示着这段旅程的漫长。而如此长、险、重要的铁路已经不仅仅是对必经之路的描述,更是象征着不断告别童年走向成人世界的成长道路。
几处合理的剧情“加法”,令影片成功超脱了一般的少年电影“往日重现”的视角。抚今追昔,用此刻成年人的眼光去回看童年往事,赋予了童年成年人的关怀。
3.主题上的“减法”突出成年人的童年回忆
斯蒂芬·金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恐怖大师,他的诸多作品如《闪灵》(The Shining)、《魔女嘉丽》(Carrie)、《黑暗塔》(Dark Tower)等皆为恐怖小说经典之作,也有着很多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改编。而《肖申克的救赎》(Different Seasons)作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合集,有别于以往的恐怖故事,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他在后记里写道这四篇小说是他从恐怖小说尝试“转型”的作品,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有着更多的主题表达,试图拓宽自己的写作角度,拔高写作主旨,摘掉“恐怖小说作家”的定位和标签。其中的《尸体》,则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是最具有个人自传性的一篇小说。小说中戈登作家身份的设定、敏感而善于观察的特质、小说作品饱含着奇幻色彩、从小写作小说并希望得到鼓励与支持的心理、成年后靠写作为生且拥有诸多作品影视改编的人物设定均充满了斯蒂芬·金自我剖析的痕迹。影片《伴我同行》在保留了戈登的作家身份之余,删除了大量明显的“自传”剧情和人物特征,将影片主题精准地集中在了“成年人的童年回忆”之上。
其中最明显的“减法”是编剧与导演删除了戈登写的一则以哥哥为原型的小说。这则故事展现了敏感而细腻的戈登对于亲情、家庭的思考,有益于读者从小故事中体会到斯蒂芬·金试图跳出恐怖、魔幻约束的努力;却无益于为友情线添色;反而必然会分裂影片主题的集中性。编剧与导演保留了另一则“吃饼大赛”的小故事。在采访中,导演认为这段故事具有一定的奇幻色彩,在四人小分队冒险中展现这样一则故事,属于孩子的趣味性十足。从影片整体看两则被做了减法的小故事更能体会出其合理性:删除不能集中突出影片“成年人的童年回忆”主题的剧情,将影片时间更多的运用于丰富人物形象,从而突出这是一段成年人的童年回忆。
这样的减法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比如影片的叙述主人公是戈登,但戈登回忆往事的缘由是好友柯里的离世。纵观整部电影,柯里虽不是主人公,却是四人小分队的领袖,凝练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柯里因父兄而遭受非议的家庭悲剧、被指控偷拿班费的崩溃心事、珍惜每一个朋友的性格品质、拼命逃离“有其父必有其子”命运的拼搏、努力做一名律师的挣扎、以及最终在做了律师以后去劝架却不幸身亡的结局。柯里的故事线足够完整,人物形象也足够丰满。导演与编剧在改变中对叙述主人公戈登进行了“减法”,使得影片所呈现出的柯里俨然也是这场回忆的主角。
从提炼的柯里人生故事线里观众能够明白为什么戈登极其怀念他们的友谊,观众会倾心小男孩柯里抗争命运的拼搏,会叹息律师柯里的英勇牺牲。小说《尸体》中,斯蒂芬·金笔下的青年柯里死于研究生二年级,还未成为律师,是中年戈登在写作生涯中,故去的数个小镇居民之一。编剧与导演巧妙地推后了柯里发生意外时的年纪,使得代表正义的律师柯里去劝架而身亡的悲剧更加合理,同时使得柯里的故事呈现的更为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柯里身上,减去的除了主人公戈登与主题无关的剧情,亦减去了原著中“反派”角色的剧情。小说《尸体》中,结尾写戈登有一天见到了童年时代总是欺负自己的小混混,却发现对方已与过去判若两人也不再认识自己,因此感到时光飞逝、物是人非。而影片《伴我同行》则大刀阔斧地删去了这段剧情,柯里的悲剧离世已经足够合理且有力地成为中年戈登回忆童年、感慨物是人非的出发点,有哭有笑靠谱真诚的童年柯里更是能够最大化引起观众共鸣的儿时好友形象的代表。
对比其与原著在主题表现上所做的“减法”,影片《伴我同行》已经不再具有小说《尸体》中斯蒂芬·金浓烈的自传色彩。相反的,觀众会从影片中看到自己的“自传”:一个共交心的朋友、一句共分享的秘密、一段共忘怀的经历、一场共回首的童年。较之其他少年电影,《伴我同行》全无说教,全凭通过全部镜头、台词对于主题的集中表达,唤起观众的共鸣。删减了大段剧情,用细节立住了情怀满满的主题。
4.结语
不论是小说《尸体》还是影片《伴我同行》,都是儿童冒险主题的佳作。其中展现的伙伴携手冒险、时捧时骂的好友间的对话、悲喜交加的大小日常都是每个人童年不可或缺的组成。因此,读书或是观影,都令人感慨颇多,深有共鸣。
但单提起小说《尸体》,读者可能首先想起的是这本小说集中首篇大名鼎鼎的《肖申克的救赎》(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或者首先想起这是篇斯蒂芬·金的自传小说。而提起《伴我同行》,观众会认为这是成年人回忆童年往事的代表作;是儿童冒险电影的经典,甚至惊异于影片竟是改编自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其中分别,大多就来自于编剧和导演在改编过程中。首先根据主题对故事进行了重命名,以“伴我同行”确立了友情的重要性;其次重新设置了情节发展顺序,从而加注了成年人视角回首童年的关怀;同时删减了小说中无关回忆童年的剧情,替换为主题服务的人物形象的丰富。
对比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导演与编剧对影片做出的以上改编,更为集中地展现了主题,通过集中为主题服务的镜头语言、台词设置、意向表达等手法,更大限度地唤起了观众的共鸣。从而较之小说《尸体》,影片《伴我同行》更好地展现出了成年人的童年回忆。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10298107Y,指导教师:张兴春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