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潇 毛俊木
(江门市口腔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是口腔常见疾病,受生理解剖结构的影响,面部受到外力撞击时,恒前牙是最容易发生折断的部位[1]。当断端深达牙龈以下2mm时,即为恒上前牙龈下牙折。该部位受损不仅对患者的进食和美观造成影响,临床上常规修复也比较困难[2]。对该部位患牙进行修复时,不仅需要考虑修复的美观性,还需考虑修复后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传统的修复治疗是先行牙龈切除术,再桩冠修复。该治疗方式是切除部分牙龈组织,未对修复体边缘以及牙周支持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干预,治疗稳定性较差,且单纯修复治疗不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极易造成牙龈发炎,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牙齿脱落,对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较大影响[3],故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为探究更有效的修复方式,特选取60例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该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总结,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16例和14例,年龄13~28岁,平均(18.60±1.50)岁。牙折部位:中切牙者16例,侧切牙者14例。断缘龈下长度为2.0~4.0mm,平均长度为(2.98±0.33)mm;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17例和13例,年龄12~27岁,平均(18.54±1.49)岁。牙折部位:中切牙者15例,侧切牙者15例。断缘龈下长度为2.0~4.0mm,平均长度为(2.97±0.34)mm。两组基础资料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知晓本研究并予以批准,研究治疗同意书已被患者及其家属签署。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修复治疗,先拔除断牙,再将患牙周围的断端以及牙周组织进行清除,再给予消毒、止血,确保牙根的暴露面符合修复需求,再进行根管治疗和义齿修复。观察组接受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先拔除断牙,予消毒、止血及根管治疗后开始正畸术,牵引钩选用0.8mm的不透钢丝弯制,采用流动树脂固粘于根管内。以正常邻牙为支牙,以患牙长轴为牵引方向,唇弓为0.45mm直径的钢丝,牵引力量约50g进行牵拉,每4周复诊调整,以对侧同名牙龈缘水平作为参考线,待断端最根方边缘与参考线平齐时停止牵引并维持12周,以防牙根发生回缩。正畸期间严格口腔卫生护理,上述治疗结束后,再拆除牵引装置,修整患者的牙龈外形并完成桩冠修复。修复治疗步骤与对照组相同。修复完成后6个月,对患者的修复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根据修复体功能以及牙周组织恢复情况进行评定[4],显效:邻牙与患牙切缘一致,牙龈边缘与同名牙龈一致,患牙修复体功能良好,无叩痛、松动、龈缘红肿等症状;有效:邻牙与患牙切缘不一致,但未超过1mm,牙龈有轻微炎症,与同名牙相比龈缘高度不一致但未超过1mm,患牙修复体功能正常,无叩痛、松动等症状;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有效+显效。对比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牙周炎、牙冠移位或松动、疼痛)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根据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为我院自拟,内容主要为治疗时疼痛度、治疗稳定性、对咀嚼的影响以及恢复后的美观程度等,总分100分,满意度与分值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后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治疗效果比较[n(%)]
2.2 并发症比较: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并发症比较[n(%)]
2.3 治疗满意度比较:经治疗后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满意度比较[n(%)]
前牙冠折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主要造成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为外部暴力,而恒上前牙为主要患病部位[5]。该部位龈下牙折发生后,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咀嚼功能均会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带来牙龈损伤、牙槽骨骨折等并发症[6]。如未及时给予修复治疗,将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传统的常规修复治疗,受到牙周生物学的影响,常规修复后的牙周稳定性较差,故修复后极易发生牙龈红肿、出血情况,治疗效果稳定性较差[7-11]。随着近年来临床口腔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临床多会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而在对该部位牙折的修复治疗中,正畸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价值。现将修复治疗与正畸治疗联合应用,并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治疗效果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为观察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为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患者对该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合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传统的修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牙体牙髓正畸联合治疗,能够重建良好的生物学宽度,使患牙修复体边缘位于龈下0.5~1.0mm的正确位置,并和邻牙龈缘相协调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并且牙周组织炎症发生几率也显著降低,故该治疗方式可预期性较高。笔者具有口腔科多年从业经验,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如前牙为锥形,自牙颈部向根方逐渐缩窄,而为了提高牙齿修复美观度,可待正畸牵引稳定后,冠修复时适当加大修复体颈部近远中径,可减少黑三角增加美观度和满意度[12]。在正畸牵引治疗时,应保障牵引钩与牵引弓的间距要比龈下深度大,通常大于4mm即可;每次复查时注意患牙的长轴方向,根据口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牵引方向的调整,能够避免断根轴向发生偏移;部分患者出现牙槽骨向冠方偏,则应修复前予牙冠延长术进行调整。但相比于传统的修复治疗,联合治疗的治疗周期较长,且需要患者定期进行复诊,部分患者会出现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情况。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以及主治医师应对患者做好宣教以及心理干预,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以提高,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也为患者的恢复做出保障。
综上所述,给予恒上前牙龈下牙折患者应用牙体牙髓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修复稳定性、美观性以及安全性,患者治疗后牙周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为患者的口腔健康做出保障,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