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凡 王姝懿 吴 琪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续下去,关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引入部分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还对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1]。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项目以S地区高校为抽样框,设计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学生版和教师版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0月-12月开展项目研究。共收回学生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208份;教师版问卷41份,有效问卷41份。调查涉及S地区多所高校,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项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开设现状、教学现状、学习情况、教学效果、认知程度五个维度分析调查结果。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描述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从教学内容(表1)来看,S地区多所高校开设了太极拳、武术等体育课程,部分高校如S地区师范大学、S地区邮电大学、S地区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S地区中医药大学则开设了五禽戏、八段锦等符合中医学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同时,根据描述结果统计(表2),场地器材是否满足课堂需要呈现出近于1:1的结果。
表1 教学内容
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是衡量课程教学现状的重要指标,根据描述结果统计(表2),仅25.00%的高校具备充足的师资队伍。多所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教授过程中较多采用讲解示范法,占比达62.75%。
调查结果显示(表2),74.52%的受调查者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经历,但多数学生表现出了学习的意愿,仅5.77%的学生无学习意愿。
由表2可知,将掌握程度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掌握不了、不太掌握、一般、基本掌握、完全掌握,占比分别为 3.77%、7.55%、41.51%、43.40%、3.77%。在学习收获这一指标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喜爱程度”“增强身体素质”“了解、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选率超60%。
表2 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五维度描述统计表
由表2可知,被调查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程度多数居于“一般”和“不太了解”,分别占比47.12%、23.56%。选择“很少(每年少于2次)”关注频率的占比47.60%。
采用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由表3可知,其分为三个维度:学习情况、教学情况和认知程度。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掌握程度、授课满意度两个指标;教学情况包括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安排、教师授课方式、考核评价形式四个指标;认知程度包括了解程度、关注频率、开设态度三个指标。经测算,以上三个维度所占权重分别为20.69%、47.77%、31.55%。
表3 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进行评估,将得分情况(表4)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等级,对应得分为90-100分、80-90分、70-80分、0-70分。数据显示“中等”和“差”的超半数,说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表4 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得分情况
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运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有关联性的影响因素,因变量为课程开设现状的总平均得分,自变量分别选取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课程层面4个变量的9个因子,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情况,当sig值<0.05,两者呈显著相关。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表5),影响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学校层面因子中,重视程度的sig值 =0.017,硬件设施的 sig值 =0.025,均 <0.05,则高校领导的重视及硬件设施的投放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呈显著相关。是否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对场地和器材的投入程度以及与之匹配的师资力量都将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一所高校内的开设和运行状况。
表5 卡方检验结果
影响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教师层面因子中,师资数量的 sig值 =0.021,<0.05,其他三个影响因子的sig值>0.05。教师层面的师资数量因子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呈显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仅25.00%的高校具备充足的师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课堂多由1个教师、40-45个学生组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影响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学生层面因子中,学生兴趣度的sig值=0.296,学习意愿的sig值=0.035,<0.05,学生层面的学习意愿因子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呈显著相关。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按比例设置,多数人以学分为目的参与学习,以课程本身为意愿参与学习的学生较少。
影响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的课程层面因子中,民族传统体育动作复杂性的sig值=0.051,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无显著相关。
综上所述,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和硬件设施、教师层面的师资数量、学生层面的学习意愿与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显著相关,可从这四个影响因子出发探讨S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优化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丰富教学内容、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校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要意识到开设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高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2]。将提高高校影响力、增强教师授课专业度、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有机结合。高校领导的重视可以自上而下地促进学校体育部门及教师民体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提供足量硬件设施,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
根据描述统计,S地区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程度较低,缺少关注和了解,通过创建特定社团能够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一地,进行文化交流。基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高校团委、体育部门以及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组建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社团可以在学校运动会、大型文艺汇演中进行表演,或经过上级领导审批来组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培养高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基于调查所得,S地区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多为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数量较少且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扩充机制至关重要。第一,除了舞龙舞狮、太极拳等为广大民众所知的民族传统体育外,可增设如蹴鞠、五禽戏等历史悠久、促进身心健康的课程,聘请民间专家任教,提高师资专业度;第二,通过培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的形式,有效利用现有师资队伍,促使现有体育教师积极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学生、体育教师三方联动,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关联性。通过社团组织举办多样赛事、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氛围等方式让高校学生参与其中[3]。转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人际交往、爱与自尊、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使得高校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有着较大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力度,可从三方面着手研究:第一,高校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析和论证,了解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从而将具有代表性、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体现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便于操作、满足广大学生需要、便于教师教学的项目挖掘出来,经过整理、筛选、分析、提炼和创新,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时代的主旋律。第二,要在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原则下加以创新。在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时要更新课程理念,摒弃照搬照学和矫枉过正。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第三,需要考虑课程开设的条件是否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相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是否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等。
1.结合建议开展教学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包括蹴鞠、龙舟赛等竞技类项目,康复保健、太极拳等养身导引术,舞龙舞狮、蹴鞠等合作项目。除了太极拳以外,适合高校开展的项目众多,高校可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开设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并充实教学内容[4]。多设置集健康性、趣味性、实用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室内室外相结合。据调查结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开设在室内,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课程中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教学场景的变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进行传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方面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学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