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清霄
摘要:心理辅导是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而不少心理辅导技术证明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不适用或者效果不明显,因此提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可以弥补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简单的台词向心理教师传递更多的信息。大量心理辅导实践说明,情景模拟法可起到澄清问题、疏导情绪、改变认知、塑造行为的作用,文中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情景模拟法既能用于个别心理辅导,也可用于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与其他心理技术结合使用。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心理辅导;表达能力;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17-03
小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心理辅导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在大量的心理辅导案例中,出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某些心理辅导技术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不适用或者效果不明显。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大量实践,最后找到了一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既实用,方便操作,又能突破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限制,即情景模拟法。
一、小学心理辅导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低于成年人和中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足对心理辅导的效果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有些来访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存在歪曲事实的现象,无法较好地区分真实世界和自己感知的世界,给心理教师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心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事情的真实状况,才能进一步做心理评估。有些来访学生感知能力正常,但词汇量不够丰富,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事实。还有一些来访学生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不知道怎么跟教师交流,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很少说话,导致言语交流不充分,辅导难以推进。如果没有充分的言语互动,心理教师就难以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来访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一些学生无法理解心理教师的提问,或无法对心理教师所说的内容产生共鸣,他们在内部矛盾的转化方面不尽人意,也难以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在行为。除此之外,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一般过于重视言语交流,容易忽略行为塑造环节,往往把行为塑造的任务交给班主任和家长,而有些家长和班主任不能够充分领会心理教师的指导,这也是影响心理辅导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情景模拟法介绍
情景模拟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首先提出的,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情境中,让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最早用于人才测评,后来也用于教学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中的情景模拟法是指根据求助者的情绪表达、情感宣泄并解决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需要,制定或使用一种或多种能够满足求助者这种需要的方案或技术,使求助者在设置的具体情景中正视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释放积聚的情感矛盾和冲突,帮助求助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解开心结[2]。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童年期,这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也是以游戏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3]。小学生喜欢玩游戏,同时,他们渴望他人的关注,表现欲强,模仿能力强,无形象包袱,表演压力小,很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法可以弥补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简单的台词向心理教师传递更多的信息,起到澄清问题、疏导情绪、改变认知、塑造行为的作用。情景模拟法生动有趣,简单明了,操作性强,可重复,既能用于个别心理辅导,也可用于团体心理辅导。情景模拟法还可与其他技术结合起来,灵活使用。
三、情景模拟法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一)澄清问题
情景模拟法可以帮助来访学生了解其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词汇量不够丰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们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呈现自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交流来帮助他们准确描述自己的状态,澄清自己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
一年级的小林在心理辅导室里急得脸通红,可就是没有办法把事情说出去,只是重复着一句话:“老师,我没有,我真的没有!”尽管心理教师耐心地引导他,问他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他还是无法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描述出来,说的内容人物混淆、时间颠倒,故事情节前后矛盾。于是心理教师配合小林尝试着演出来,边演边问“是这样的吗”,并鼓励小林自己去演出当时的关键环节,把原来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还原出小林经历的事情。通过小林呈现出来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心理教师帮助小林慢慢分析事情的发展历程,引导小林体会和说出他当时的情绪和想法,澄清小林想表达的问题。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小林把求助问题表达清楚了,心理教师也找到了心理辅导的方向和目标。
(二)疏导情绪
情景模擬中,来访学生重演事件发生的过程,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觉察过去未觉察的情感,透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释放,将来访学生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求助者内在的情感得以纾解,从而不再干扰其认知与行为[4]。当一个人处在消极情绪中,他的思维就会受到抑制,难以看到积极资源,也难以采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行为。
来访学生小韩本来是个品学兼优的五年级学生,可是她最近一个月却屡次被科任老师反馈学习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差。还好,班主任特别关心她,做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来心理辅导室求助。通过谈话,心理教师发现小韩的学习压力很大,主要来自父母的期望,父母希望她能考进当地最有名的初中,她非常担心自己考不上让爸爸妈妈失望。
一次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根据小韩的倾诉,选取了一段小韩母女间的对话场景,由心理教师扮演母亲,小韩扮演自己,展开情景模拟:母亲用严厉的话语指责小韩学习不认真,再这样下去就考不上名校了。小韩和母亲争辩着争辩着,突然泪流满面,她哭喊着说:“我已经尽力了,你们不要再逼我了!”随后,她把平时不敢对母亲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哭诉完后,她轻松了很多。原来小韩一直顶着“三好学生”的光环,刻意在父母面前维持好的形象,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她内心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渐渐超过了她的承受能力,让她不堪重负。通过此次情景模拟,她发现做真实的自己比作“完美”的自己好,可以及时地处理垃圾情绪,更有利于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