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玲,韩 强,马凡波
(兖矿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乌鲁木齐 830000)
兖矿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60万t/a醇氨联产项目是由天辰设计院设计,主要产品为30万t/a甲醇,以及30万t/a合成氨配套生产52万t/a尿素。该项目于2012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在8a的实践中,不断对净化装置运行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系统突发状况,增加系统抗风险能力,减少停车次数。
净化装置设计分为甲醇净化及氨净化两部分。其中,甲醇净化装置分为甲醇变换、低温甲醇洗工序;氨净化装置分为氨变换、低温甲醇洗、液氮洗工序;另外配有制冷氨冰机系统及酸性气尾气处理硫回收装置。其中低温甲醇洗装置为2台主洗塔(氨净化及甲醇净化)共用1套溶液再生系统。
甲醇变换采用是配气流程[1],氨变换采用的是中温变换串低温变换流程。
低温甲醇装置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低温甲醇洗工艺。
硫回收装置采用丹麦托普所公司提供的湿法制硫酸工艺。
简要流程见图1所示。
图1 60万t/a醇氨联产工艺流程简图
因各种原因,原有系统有时需要1台气化炉运行,因此一直尝试由1台气化炉的气量维持甲醇、合成氨、尿素3套生产系统的运行。在前系统波动时尽可能减少全系统停车次数,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
1台气化炉带2套系统运行,每套系统的气量会减半甚至更多,基本在40%~50%负荷下运行。低负荷生产过程中,以下问题限制了新的运行模式长周期安全高效运行。
(1) 低负荷生产时,甲醇变换催化剂出现超温现象[2],运行温度最高为470 ℃。
(2) 低负荷生产时,低温甲醇洗出口净化气中,CO2体积分数过低(<1%)且不易控制,造成甲醇合成入口氢碳比[3]严重失调,影响甲醇的合成反应。
(3) 低温甲醇洗中产出的成品CO2气量少,不足以满足尿素低负荷生产的需求。
笔者仅就甲醇变换炉超温的问题进行讨论。
甲醇变换为部分变换,为控制其变换深度,通过废热锅炉将变换炉入口的水煤气水气比[4]设计值控制在1.0,但由于废热锅炉换热面积设计过大,造成实际运行时水煤气的水气比过低。
进甲醇变换炉的水煤气水气比实际运行指标见表1,与设计指标偏差较大。
表1 实际生产中水煤气温度与压力对应表
经过计算,进变换炉水气比为0.6~0.7,远远低于1.0的设计值,影响了变换催化剂CO转换率。而进变换水煤气中的水气比约为1.3,与1.4的设计值相差不大,考虑是水煤气废热锅炉设计问题造成了入变换炉水煤气水气比过低。
2.2.1 改造方案
方案一:调整水煤气废热锅炉副产蒸汽。水煤气废热锅炉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整入变化炉水气比。原始设计中,由变换的低压锅炉水泵提供锅炉水,副产的1.3 MPa蒸汽并入1.3 MPa蒸汽管网。如果提高废热锅炉操作压力,无论是锅炉水管线、锅炉水泵、出口蒸汽管线、控压蒸汽阀门都需要重新变更,投资过大。
方案二:水煤气废热锅炉增加副线。水气比过小是由于水煤气废热锅炉换热面积过大造成的,因此考虑增加水煤气废热锅炉副线来调整入变换炉的水煤气水气比。此方案较方案一投资少。
2.2.2 方案实施
计算配置副线管径尺寸要将实际与设计数据相结合。实际运行中,入工段压力为6.0 MPa时,入工段温度为238~239 ℃,出水煤气废热锅炉温度为210 ℃。设计要求出水煤气废热锅炉温度为234 ℃,计算所需副线管径为300 mm。
2.2.3 降低变换炉入口温度
原设计流程中在中温换热器进出口设计有1套自调副线阀组TV2003用于调整变换炉温度。当低负荷生产时将TV2003及副线阀门全开,变换炉入口温度依然为273~275 ℃,变换炉床层出现超温现象。
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发现:共同调整进中温换热器的入口工艺气阀和温度自调阀组,变换炉入口温度下降效果更加明显且易于操作。调整后变换炉工艺进出口流程图见图2。
图2 变换炉工艺气进出口流程图
低负荷生产时,温度自调阀组全开,进中温换热器工艺气阀门逐渐关小,将入口温度降至要求,防止变换床层超温。注意:为保护变换催化剂,一般要求进变换炉温度要比露点温度高20~25 ℃,以防止带水入炉,破坏催化剂。
对进变换炉工艺气水气比以及变换炉进口温度的调整方式进行优化,使变换系统的操作更加灵活。该改造不仅仅适用于低负荷下变换生产的需求,同时也可应用于变换高负荷生产的调整。经过改造优化,在低负荷生产时,甲醇变换炉床层没有再出现超温现象,为1套气化炉带3套生产装置操作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