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全勇,张传剑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渐进落实,本科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近年来本科毕业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1],本科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用工难的“脱节”现象却仍是顽疾[2]。反观本科生的质量培养,现实特征复杂。不少本科生抱着“吃喝玩乐过四年”的想法敷衍对待大学生活[3],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觉得自己并不轻松。吊诡关系之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本科生培养质量主要反映在本科生的学业任务中,而学业任务又体现为本科生将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分配的结构和权重。时间分配是本科生对学业任务价值认知的反映,以时间分配看待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既避免了片面化理解本科质量提升,亦可更好地分析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在本科质量提升中的影响关系[4]。学生发展的相关研究已充分证明,时间分配是本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5],以对时间分配的调查反映本科生培养现实是行之有效的[6]。对照现有文献综述后发现:当前时间分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学生群体,话题广、数量多;多依托大型官方数据调查,变量选择多来源于数据库特征,较难反映某地区或某类群体的独特差异;重定量、轻定性,少有运用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开展研究,对本科生时间分配现状调查的定论存在简单化偏向。此外,国内的本科生时间分配研究多追随国外展开,数量与类型较少且趋同一化;易忽视院校间差异,少以理论基础展开深入探讨;多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未立足本科生角色,将本科生的时间分配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基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内在逻辑,本研究以经济学领域的供求理论为基础,调查西南地区某双一流建设高校A校的本科生时间分配现状和活动重要性①。进而反映其本科生培养质量现状,再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比中形成基本判断。重点回答以下问题:(1)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现状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本科生对活动的重要性评价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本科生的时间分配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匹配状况如何,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促进人才的供求平衡?
高等教育的供给主要包括国家政府和高校两大主体。国家政府和高校既按照各自的发展目标对本科人才进行培养,也开展交叉、合作培养活动[7],但都遵循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需求是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能力支付的需要[8]。在本科生培养上,该需求则表现为本科生接受高校培养后期望获得教育回报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质量本科人才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本科生对接受高校培养后期望获得教育回报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本科生的需要是一致的。通过就业环节,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本科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得到了实现。因此,本科生的时间分配既要满足本科生自身对教育投资回报的需求,也应尽量贴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图1 基于供求理论的高等教育主体关系
在中国知网以“用人单位”“雇主”“毕业生”“大学生”和“就业”“能力”“供求”“供需”“需要”等词语为关键词和主题检索文献,发现相关研究持续时间长,话题尤其丰富。
时间上,本科生人才供求的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这与我国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相关。内容上,本科生人才供求的研究丰富、翔实,尤其是从2000年起,研究的话题多样,包括就业难、就业问题、就业能力、就业歧视等,但始终是围绕“就业”二字展开。随着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开展,相关研究更关注到院校、专业等区域性的差异特征,重视本科生人才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匹配问题。
一是将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现状与本科生的活动重要性评价进行对比,以探究高校是否提供了本科生需要的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改进建议;二是将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结构转换为用人单位所需的本科生能力,通过比较本科生培养的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探究本科人才供求现状是否匹配,并结合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结构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H大学汉化修订版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9],随机对1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日志调查[10]。结合联合国《SSD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对生活时间的三类划分[11],将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结构划分为学业类活动、非学业类学习活动、生理类活动和休闲类活动,从而形成了本科生时间分配的基本结构。
表1 本科生时间分配的基本结构
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以中国西南地区某双一流建设高校A校为例,编制《A大学本科生时间分配研究调查问卷》。②根据填写者的反馈意见和专家对内容的评定意见,更改部分题项的表述和形式,形成正式问卷。再次询问填写者和专家意见,反馈良好,与所调查内容相符,量表部分均通过了信效度检验。
根据王新俊、孙百才[12],王峰[13]等学者研究,归纳出与本科生活动匹配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知识能力、个人素质和通用技能三类。并让用人单位将三类能力与本科生的大学时间活动进行匹配关联。综合使用文献法、日志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问卷数据收集,分别采用Excel、Spss21.0 、Word、Nvivo11.0对调查数据和文本访谈材料资料进行录入、编码和分析。
在A大学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本科生样本有效回收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4.2%。样本中文史类占53.9%,理工类占34.5%,艺体类占11.6%;男生占29.8%,女生占70.2%;汉族占86%,少数民族占14%;大一占26.3%,大二占44%,大三占12.3%,大四占17.4%;户籍农村占36.4%,城镇占63.6%;公费师范生占46.8%,非公费师范生占53.2%。
随机选取A学校3月某次大型招聘会,共有效调查18家用人单位面试官对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结构的能力匹配和能力重要性反馈意见。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4家,外资或合资企业3家,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3家;单位所在为北上广深1家,省会城市15家,其他城市2家。
1.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活动重要性的现实情况
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上分配时间最多(17.77),完成课程作业的时间其次(11.85),而在做志愿服务或义工上分配时间最少(2.27)。因此,本科生的时间分配主要以学业学习活动为主,内容丰富多样。与此同时,本科生认为睡眠休息(4.59)、学习专业课程(4.48)、完成课程作业(4.34)最为重要,玩电子游戏(2.11)、兼职打工或创业(2.58)和散步逛街(2.79)不重要。这反映出本科生仍然是将学习活动当作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有明确的任务认知。
2.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活动重要性的对比分析
比较本科生时间分配与活动重要性的次序变化,发现本科生在观看影剧文体表演、散步逛街、参加学生组织事务工作、兴趣活动、阅读专业相关书籍、玩电子游戏等活动上的数值为正,即认为这6类活动不重要,却分配了较多时间。在保持个人及宿舍清洁、参与专业相关竞赛比赛、参加技能等级考核、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做志愿服务或义工、体育锻炼或健身等活动上的数值为负,即认为这7类活动重要,却分配了较少的时间。
3.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活动重要性的差异特征③
(1)年级
本科生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年级本科生体育锻炼或健身时间明显较多,开始了一定强度的学生组织事务工作和专业课程学习活动;大二年级本科生学生组织事务工作和专业课程学习进一步加大;大三年级本科生参加技能等级考核、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活动开始频繁,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也较多,并开始了集中的专业相关实习实践;而大四年级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程时间明显低于大一、大二、大三,而在观看影剧文体表演、完成课程作业、兼职打工或创业、体育锻炼或健身等活动上分配了更多时间。
图2 本科生时间分配的年级差异
本科生的活动重要性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完成课程作业活动上,大四比大二、大三年级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更重要;散步逛街活动上,大四比大一年级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更重要;兼职打工或创业活动上,大一、大四比大三年级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更重要;做志愿服务或义工活动上,大一、大二比大三年级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更重要;体育锻炼或健身活动上,大四比大二年级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更重要。
图3 本科生活动重要性的年级差异
(2)户籍所在地
本科生时间分配、活动重要性存在显著的户籍所在地差异:对于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本科生而言,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在了兼职打工或创业、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学业类活动上。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本科生比城镇本科生显著性地认为参与专业相关竞赛比赛、参加技能等级考核、兼职打工或创业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
(3)是否为公费师范生
同样,公费师范生和非公费师范生的时间分配和活动重要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公费师范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参加技能等级考核、学习专业课程、学业类活动上的时间显著少于非公费师范生。参加技能等级考核上,或许是因为公费师范生相比非公费师范生而言,培养方式使其不用过多地参与技能考试中。但其完成课程作业、学习专业课程、学业类活动的显著较少,而志愿服务或义工、休闲类活动显著较多的现象却值得深思。公费师范生比非公费师范生显著地认为散步逛街、参加学生组织事务工作、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玩电子游戏、做志愿服务或义工、非学业类学习活动和休闲类活动更为重要,这反映出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可能存在的松懈状态。
1.用人单位对本科生能力的需求
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查、访谈数据,将本科生的大学活动与能力进行匹配(见表2)。结合宋齐明对用人单位关于本科生能力要求的爬虫结果,选取提及率在10%以上的19项能力指标后发现:用人单位需要本科生培养的能力依次为学科知识能力、通用技能、个人素质[14]。随着用人单位对本科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基本条件得到满足,本科生通用技能、个人素质的价值逐渐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
表2 本科生大学活动与能力匹配表
续表2
2.本科生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需求
使用Nvivo11.0软件,对本科生的访谈材料基于学科知识能力、个人素质、通用技能的能力结构进行三级编码,得到图4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编码参考点)④。
图4 本科生对自身能力培养需求的三级编码
个人素质的参考点最多,通用技能的参考点其次,学科知识能力的参考点最少。学科知识能力节点中参考点最多的子节点是“专业技能知识”(48),通用技能节点中参考点最多的子节点是“人际交往”(51)。而个人素质节点中参考点较多的子节点有“自我控制与管理”(76)、“自主学习”(63)和“创新创造”(47),远多于通用技能和学科知识节点。这反映出本科生更注重对自我控制与管理、自主学习、人际交往、专业技能知识、创新创造、问题思考、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将本科生的大学活动与能力培养需求进行对比(见表4),发现多数的参考点都指向了“是”这一子节点,即这些活动培养或提升了本科生的能力。但在“是”这子节点下,多数参考点的回答为“有一点”、“提升了,但效果不够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但效果不显著”。同时,也有6项参考点认为“一半有一半没有”,42项参考点直接指出本科生的时间分配活动没有培养或提升本科生相关方面的能力。可见,本科生的时间分配并非完全与本科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需求相匹配。
表3 “本科生的大学活动是否培养或提升了相关能力”参考点分布情况
3.用人单位需求与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匹配分析
将其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对比后发现:学科知识能力是用人单位对本科生能力第一位的需求,却不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首要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却不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主要能力。本科生能力培养中更多的是自我控制与管理、自我学习,而较少突出用人单位对责任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关注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本科生培养的人际交往、创新创造、问题思考能力培养中体现了出来。
结合本科生大学活动与能力的匹配情况,本科生的时间应更多地分配在完成课程作业、学习专业课程、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文献等培养学科知识能力的活动,以及参加学生组织事务工作、参与社团或社交活动、兼职打工或创业、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等培养通用技能的活动上。
为更深入了解影响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因素,再次对本科生的反馈建议进行三级编码,得到了本科生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编码结构图(见图5)。
图5 本科生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编码结构
从编码结果知,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对本科生自身而言,安排时间、自我管理与自律、参加活动、自我定位与规划、努力学习、思考阅读、与人交际、运动锻炼及利用资源等活动都会影响到本科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如“要敢于挑战自我,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应该多出去看看,而不是肥宅,增长自身的眼光”、“学生还是应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竞赛,在其中提升自己”。学校、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也深刻影响着本科生的质量培养,包括课程安排、培养计划、学习氛围、专业技能、组织活动和自由发展等。如“多增加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专业课多开一些实验课程,此外重视实验过程而非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创新活动,希望真的能够创新,多一些辅导能力差的同学的活动”、“开讲座”。
本科生的时间分配是个人、组织力量交织的结果,其中农村学生表现较为突出。为此,本科生质量提升需要从培养学生自制力、合理安排课程与活动组织、鼓励农村学生积极参与等方面推进。
1. 懒散问题的存在要求学生个体培养良好自制力。与本科生大学时间分配与活动重要性评价的对比,以及大四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程时间更少、观看影剧文体表演等休闲类活动分配时间更多的结果均发现了本科生的“懒散”。访谈编码中,“自律”“规划时间”“自制”也是本科生访谈中提及最多的词汇。因此,被诟病的本科生质量下降与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关联,切实提升本科生质量需要学生自觉参与进来,有意识培养自身的自制能力和时间安排能力,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与经验。
2. 难以由本科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活动要求学校课程、组织活动更加灵活。“参加学生组织事务工作”的活动上本科生平均每周分配了4.67小时,大一、大二分配时间更多,但却被其认为是较不重要的。本科生反映“学生会活动让人失望”、“安排的活动太多、太密集”,使自己很少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干部’空有官腔和大脸盘子”。加之大一、大二年级普遍为专业课程最多的学习阶段。“工学”矛盾使本科生处在“被动”情境,难以控制自己的时间。因此,提升本科生质量需要学校合理编排课程并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避免课程集中编排在单一学年,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同时,规范如创业、学工、社团等社会性参与的组织要求,以深度的社会性参与培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15],避免大学组织的泛化和形式化。
3. 高校应支持和引导农村学生更好地参与自我能力提升过程。农村户籍的本科生在学业类活动、兼职打工或创业、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上分配更多时间,并显著地认为参加专业相关竞赛比赛、参加技能等级考核、兼职打工或创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这表明该群体学生正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化过程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缩小阶层要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而阶层资本越丰富的学生,其学业、人际甚至成功就业都会更好[16]。因此,高校需关注户籍对本科生质量带来的潜在影响,支持、引导农村户籍学生积极、有序参与到大学活动中,必要时应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学业、生活和心理等帮助。
A校承担着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任务,既响应了国家对师范生教育的新时代要求[17],也契合了师范生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该校公费师范生花在学业方面的时间显著较少,平均每周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和完成课程作业时间与非公费师范相比,差值近4小时。而奇怪的是,公费师范生分配在志愿服务或义工活动上的时间却显著多于非公费师范生。深度访谈结果既印证了这一点,又指出了更多欠缺。如公费师范生普遍提及 “多多注重专业课的实践会更好”、“多增加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其反映了适量增加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课程的呼声。
高校及学院可严格审查师范生课程内容,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和质量,重视对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依据不同专业的特性选择、安排合适的实践时间和学期,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促进公费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必要时可结合学生及用人单位需求增加一定的实习实践时长;落实文件精神,加强对公费师范生师德教育,引导其爱从教、能从教、善从教,消除“公费师范生不如非公费师范生”的错误想法,明确公费师范生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成为准“四有”好老师。
本科毕业生供求及其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用人单位认为的基础性的学科知识能力未能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中体现。已有国家和高校开始尝试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本科生的培养供给联系得更紧密些。如美国商会和联合助学基金提出的“人才管道管理”计划(Talent Pipeline Management, TPM)[18],把供应链管理原理运用到高校、用人单位、本科生的供求关系中,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更好匹配。普渡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等高校的TPM计划现已成功实践[19]。
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更多的市场、专家意见,或将成为高校人才质量提升的普遍探索。 高校及学院可利用已有资源与平台,关注用人单位的沟通意见、反馈情况,将人才培养的最新信息融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设置;力求落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与用人单位的常态合作机制,但也应注意甄别和防范风险;重视与本科生就业环节的相关课程开设与实施,及时更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学内容;整合、联动相关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本科生提供人才培养方面的帮扶与支持。
注 释:
①A校作为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覆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承担着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任务与发展内容。
②时间分配现状部分使用李克特八点量表,选项依次为0小时、1-5小时、6-10小时、11-15小时、16-20小时、21-25小时、26-30小时、30小时以上,计算时各以组中值代替。由于睡眠休息数值与各活动差异太大,故现状部分删除了对本科生睡眠休息时间分配的调查。
③文中结果在0.05、0.01、0.001水平上分别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
④20个参考点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是“全面”、“全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出本科生认为自身的能力培养应当多层次、多样化。但本研究主要聚焦在本科生活动和能力的匹配上,因而不对综合素质能力做过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