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教材世界与现实世界

2021-09-03 10:17郭雯霞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世界

郭雯霞

摘 要正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现状,客观理性地理解教材的滞后性,打破其局限性,拓展其示范性,深化其逻辑性,通过内容迁移与问题转换、直面真实与真诚沟通、多元视角和情感对话、整体布局和细化探究,实现教学突破与创新,联结教材世界与现实世界,丰富学生生命成长。

关 键 词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教材世界;现实世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2-0041-05

随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置身于一个不断变革、创新、发展的社会,举国上下带着新发展理念和中国梦,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着。与此同时,我们经历着因疫情、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灾难及不确定的变化,目睹各种社会现象、风波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价值观、审美观的冲击,并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世界而生存。与动态的社会格局和形势相比,2012年启动编写、2016年—2019年陆续出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则有着相对稳定、传统的内容和思想。

教材内容源于现实生活,但是,教材世界与现实世界必然存在差异。教育是先行的、面向未来的,面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要用未来的视角面对当下,不断提升洞察时事、学习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自觉意识及能力,在教学中敢于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与教師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就此,结合统编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现状,作出几点反思。

一、理解教材世界的滞后性,以内容迁移与问题转换对接现实世界

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和挑战性,与此同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连接、打通与世界的关系,而不能止于对教材的表面认识,止于从认知层面把握和理解教材,止于形式上的资源补充。一言以蔽之,即需要教师理性地认识到教材内容相对于时代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进而以创新性的教学加以突破。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7课“健康看电视”,用了8页的篇幅关注了电视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教材从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说起,涉及看电视的习惯(用眼卫生、身体发育等);电视减少了我们与人的交往、与真实的生活世界的连接;电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唤起学生的理性,通过制订计划,“约定”调控自己对电视的使用等一系列内容。鉴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启动、编写时期,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认识和了解世界、从事学习等活动,尚未成为小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教材并未触及相关内容。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我们的学生显然已离不开手机、Ipad,特别是城市学生似乎已将它们视为自己的伙伴,同时也成为学生和家长易发生争执和导致彼此不悦的根源。

面对教材内容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的脱节,在教材的引领下,我们需要作出深层思考:“健康看电视”这一话题的价值追求是什么?突破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不难看出,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即电视、手机、Ipad、电脑等,都是我们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作为理性的人类,我们不能被工具所奴役,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至少可以进行内容迁移和问题转换,以对接学生的现实世界,有针对性地增补学习资源。例如,针对教材设问“长时间看电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伤害呢?”结合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将其置换为“长时间看手机、I pad,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伤害呢?”再如,我们可结合实际,将教材中“关掉电视 打开生活”一文拓展或改编为“关掉手机 打开生活”,等等。当教师有了随机应变的思维、素质和能力,教学空间就被打开了,学生的学习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才会让学生获得启示、反思和帮助,因为他们不需要听到的都是“禁止”的话语,而是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电子产品。

二、打破教材世界的局限性,以直面真实与真诚沟通引领现实生活

身处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和科技信息化时代,我们不仅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而且我们的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互联网使他们与网络世界直接相连。然而,这个世界并非处处皆美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分辨力和控制力等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探索的问题。

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选择,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中,设计了第8课“网络新世界”。从社会变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依存关系来看,本课更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教材的局限,实现创新与突破。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 使用情况研究报告》[1]显示,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2020年达到92.1%。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造成全国多地学校延期开学。为保证“停课不停学”,很多学校将教学工作转移至线上,利用网课进行在线教学,促进了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小学生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活动呈多样化特点,且与未成年网民存在着未来趋向一致的可能性(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小学生利用互联网从事的活动,已超过教材所涉及的对互联网作用的认识、网络安全与规则、网络游戏等内容的范围。此外,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已成为未成年网民常见的一种网上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报告显示,初中生网民在网上进行粉丝应援活动的比例最高,达到11.0%;其次是初中生占比10.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比10.2%;小学生网民比例虽然最低,但也达到5.6%。诸多调查研究已经表明,追星、“站队不站对”的“饭圈文化”已在隐约地影响着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学生,相关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中宣部综合治理文娱领域的力度不断加大,例如,2021年11月24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对88名违法违规的失德劣迹艺人发出了警示通告。

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也是一种警醒,尤其提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需求。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及判断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容易陷入盲从认同的氛围中。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作充分的学情分析,立足学生真实的网络生活拓展教材内容。

由此,教材第58頁的“互联网生活小调查”,就不仅仅是一个“打√填空”的简单学习任务,而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要和学生一起商议,解决困惑和问题的教学内容。同时,诸如怎样有效参与网上学习,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上网管理,如何面对各类短视频等新兴娱乐方式,如何围绕网络游戏,引导学生从动机、心理感受、生存意义等角度认识到沉迷游戏的弊害及严重后果,这一系列问题也将成为教学的重点。将学生真实的网络世界生活引入课堂,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榜样,引领其现实生活,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拓展教材世界的示范性,以多元视角和情感对话彰显人文关怀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小学全学段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涉及的内容。统编教材遵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小学生的引导大多注重倡导要尊敬和关爱父母,理解父母的辛苦,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担事务,与父母相互沟通和交流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设计思想和意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青少年因内心苦闷、焦虑,感受到种种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升学的竞争压力,父母往往因各种焦虑,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用心感受孩子的身、心、情感、思维等,不易体察、关注和尊重孩子的内在世界及内在节奏,帮助他们接纳自己、认清自己,做好自己,获得精神成长,而是容易用外在的标准评价孩子。这一切都会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得不够柔和及放松。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包含的两个话题“读懂彼此的心”“主动交流常沟通”,便触及自己和家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这一学生真实存在的生活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呢?”“当父母有冲突时,我们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等引导性问题,并提倡冷静下来,用心沟通;同时,提供了主动与父母沟通的讲究技巧:留心看,细心听,用心讲,耐心说。

研读这些文字不难感受到,教材所例举的学生发言是温和的,提示的方法是理性的。但是,与教材虚拟或模拟的生活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可能并非如此温和、理性。教材温和的范例为我们的教学回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提供了窗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领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智慧。

下面是一则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分享的实例片段:

师:你对爸爸妈妈的期望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又如何?

生1:

期待: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温柔一点。

实际:一旦我觉得爸爸妈妈有错,他们就吼我,很强势。逼我上不喜欢的课程,一旦不同意,就说“不喜欢不是理由”。爸爸总是说“努力学习”的空话,但是不过问我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次我考了100,还是叫我努力学习,希望爸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价我的学习。

生2:

期待:言而有信。

实际:爸爸会告诉我不要跟别人比较,而是跟过去的自己比较,但是他自己却拿我跟别人比较,并且认为我做的没有别人好,但实际上我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他们好。

生3:

期待:别给我加那多么培训班什么的,每天都有行程安排,

实际:经常给我临时加事儿,本来8点干完活儿了,看我闲着就立刻给我加任务。

生4:

期待:希望有更多鼓励、正反馈。

实际:别的小孩干了什么好事儿,爸爸妈妈会表扬他,我有一天做了数学题目,只会说“你终于做题了”。

看到这样的发言,我们不禁想到自己可能就是这样的父母。经过一番讨论,上课教师在课堂上作出了中肯的总结:“可能我们只看到了爸爸妈妈的冰山一角。而更多的其实隐藏在点滴生活中。每一个爸爸妈妈不是生来就是爸爸妈妈,他们也在学习、探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所以,我们也可以主动跟爸爸妈妈沟通,帮助他们成长。”从本质上分析,教师就是从不完美的父母和孩子的角度,引领学生去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共同成长。而这正是我们在高年级教学中处理类似课题时需要明确的前提。在这节小课上,针对和家人意见不一致、有冲突时,学生们从“大哭一场”“据理力争”“不敢回话”“懒得沟通”等教师提供的“策略”中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可以看到,多数高年级学生其实还是愿意与父母通过沟通解决冲突的。

教材所举学生的发言,经作者、编者语言加工后,已感受不到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在情绪和语言上的冲动性及刺激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失控的情绪和语言表达最容易让父母与子女彼此受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如情绪激动时,需要先冷静下来再讨论;言语表达要拒绝辱骂、嘲讽和指责;学会大胆、温和地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同时要耐心倾听家人的想法;言之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家人信服你;感到难为情,可以选择书写等其他方式进行交流等。学会沟通、学会做人、做事,体现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四、深化教材世界的逻辑性,以整体布局和细化探究丰富生命成长

从内容体系来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观照学生成长的逻辑及发展需求,力求按照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等。例如,同伴交往可能是三、四年级学生容易困惑的问题,班级和校内干部选举等各种选拔可能是高年级学生比较在意的问题。对此,教材相应在中高年级都有话题和内容设计。这就需要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教材螺旋上升的逻辑,以一体化的视角整体把握内容布局,从而确定每个阶段的重点引导方向。力求将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透彻,真正观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对其成长需求伸出援手、付出关爱,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突破一本教材内容框架的局限,让课堂更为丰富、更有个性和创新性。

目前,不少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其教学,学生在校学习存在着断层、随意、零散、教材使用不连贯的问题。这意味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难以在学校通过教材的引领、课堂教学的指导,让他们开悟、打开视野,体验、观察世界,多角度地理解、分析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完成对人生价值观的奠基。也因此,从学生个体成长的逻辑来看,我们在教学中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思考和重视年级间螺旋上升的问题,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体布局、螺旋上升地设计内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也是对阶段性或局部接受德育(不能保障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学校)的学生在相应成长阶段学习的补偿。

在此,笔者很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的两句话:“教育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人生同在。”“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说,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有着启迪人生的使命。然而,就日常课堂观察来看,教材的“价值实现”与一线教学“现实”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

以统编教材设计的留白为例,仅是四年级下册大约就有35处。其出发点是让学生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思考、观点等,力图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希望让教材成为与学生对话的文本,让学生参与建构、完成的一本书。如果缺乏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提升,且学生未经体验和认识,留白的自主空间就变得多余了,甚至会成为负担:对学生而言,它们是一份不知如何回答的作业,或是学生粗浅的感知而没有得到提升的回答等。甚至有教师将教材留白当作作业布置下去,由學生填写后收上来批阅,作为学期评价的参考。

当然,教材给予的探究空间有时大且难,更需要教师的细化设计。例如,四年级下册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了解一下你家乡的某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想一想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并让学生填写衰落的原因和保护措施。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他们需要调查研究后才可能有所解答。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解、细化或再设计,运用不同方式帮助、辅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提前搜集本地有关民间艺术衰落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从中找寻原因;可让学生问询生活中的成年人,从种种反馈中看到民间艺术的衰落;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联系当地有关机构,让学生进行采访……这样的细化探究重在唤起学生对正在消失或衰落的民间艺术的惋惜和珍视之情,意识到民间艺术需要人们去保护和传承。

教材对教学起着引领的作用,当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的问题时,确实需要进行反思:教材要搭建怎样的思维空间,才能引领学生回归现实世界,探究生活和社会中的人、事,真正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要怎样细化探究活动或任务,突破教材的局限,结合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重组、改革或创新学习活动,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随着教材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基础上,不断吸纳和渗透国家发展及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不断关注和导入新的社会现象、面貌及风尚,是统编教材使用的应有之义。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关注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动态和重大事件,具备时事应变的思维和能力。只有自身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将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有厚度,有创新,将教材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与学生一起享受和创造高质量的课堂,一起做有理想、有精神追求和信仰的人!

参考文献:

[1]网经社.CNNIC:《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全文)[EB/OL].( 2021-07-21)[2021-08-25]. https:// www.100ec.cn/detail--6599868.html.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世界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