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福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300 )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偏瘫、双眼对侧偏盲、步态不稳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注射用阿替普酶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能疏通急性脑梗死患者堵塞的血管,有效恢复患者脑组织供血的情况,但由于该药物受“时间窗”限制,且破裂的栓子随血流移向远端血管,容易再次出现血管堵塞,疗效有限[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可对脑缺血病理产生影响,尽快恢复脑组织血供,通过抑制谷氨酸的释放,解除微血管的痉挛,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且疗效显著[2]。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 42~75岁,平均(67.05±7.25)岁;脑干梗死7例,丘脑梗死7例,内囊梗死10例,其他部位梗死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80 ~240 min,平均(120.01±9.57) min。研究组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41~76岁,平均(65.52±7.24)岁;脑干梗死8例,丘脑梗死6例,内囊梗死9例,其他部位梗死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80~230 min,平均(119.52±9.63) 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MRI或CT检查确诊者;近期无危险出血和颅内出血史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4.5 h以内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头部肿瘤、颅内出血、脑外伤等脑部疾病者;患有肝、肾功能障碍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等。本研究经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营养神经、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4]。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册证号S20160055,规格:50 mg/支)治疗,0.9 mg/kg体质量,10%的剂量在1 min内静脉注射,90%的剂量在1 h内静脉注射,最大剂量为90 mg。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静脉滴注,25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偏瘫、步调不稳等临床表现明显好转,NIHSS评分减少> 45%;有效:上述临床表现有所改善,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上述临床表现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迹象,NIHSS评分减少 < 1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③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亚型-γ(PPAR-γ)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备及检测方法均同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血清 S100B 蛋白、GFAP、NSE 及血清 MMP-9、IMA、PPAR-γ水平均为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的70.0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GFAP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GFAP、NSE水平比较( ±s )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GFAP、NSE水平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组别 例数 NSE(pg/L) S100B蛋白(pg/L) GFAP(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4.12±3.51 14.13±1.85* 1.93±0.28 1.20±0.12* 36.42±5.91 19.52±2.34*研究组 30 23.85±3.86 9.01±1.03* 1.91±0.25 0.72±0.06* 36.51±5.42 12.02±5.10*t值 0.283 13.244 0.292 15.596 0.061 7.32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IMA、MMP-9、PPAR-γ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MA、MMP-9、PPAR-γ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MA、MMP-9、PPAR-γ水平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MA、MMP-9、PPAR-γ水平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亚型-γ;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IMA:缺血修饰白蛋白。
PPAR-γ(mmol/L) MMP-9(ng/mL) IMA(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5.81±1.23 4.41±1.20* 377.52±50.12 265.12±85.21* 79.14±15.61 55.26±10.01*研究组 30 5.79±1.25 3.61±1.01* 376.51±79.58 140.26±40.12* 78.95±15.06 40.02±10.52*t值 0.062 2.794 0.059 7.261 0.048 5.74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出现障碍,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都是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发病急,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通常数小时内病症可达到顶峰,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注射用阿替普酶能够通过结合并活化纤维蛋白原,诱导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且不具有抗原性,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但因患者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发病至入院时间等因素影响,静脉溶栓后具有出血的风险,且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癫痫等情况,治疗效果不佳[6]。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药物,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其可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的数量,促进血管生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保护作用,也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微血管痉挛的情况;同时其对阻碍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有重要作用,可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7]。N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特异性烯醇化酶,当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时,由于其神经元细胞膜被破坏,NSE可大量被释放入脑脊液中,经脑 - 脊液屏障进入外循环,血清中含量增加,可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特异型标志物;GFAP可参与细胞骨架的构成,当患者出现脑损伤后,其水平升高,导致胶质瘢痕形成,阻碍轴突再生,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S100B蛋白可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细胞受损的重要指标,其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细胞代谢,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降低神经损伤分子含量,保护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局部供血,对加快梗死血管再通的恢复和血栓的溶解有重要意义,可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恢复[8]。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NSE、S100B蛋白、GF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NSE、S100B蛋白、GFAP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修复脑组织细胞功能,提升临床疗效。
MMP-9过量分泌会导致细胞外基质分解和合成的平衡被破坏,导致患者因血流变化或外力作用引发栓塞,从而突发脑梗死;IMA是一种因缺血而发生能力改变的心肌缺血标志物,其水平升高表示机体局部血液灌注和供氧减少,患者脑损伤增加,使病情加重;PPAR-γ可激活核受体的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使机体内磷酸酶和蛋白激酶水平增加,从而导致炎症代谢产物增加,诱导白细胞迁移进入组织,其水平升高可导致脑缺血的炎性损伤[9]。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缩小脑梗面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患者组织供氧情况,缓解脑组织损伤,对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此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通过抑制各炎症信号通路来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改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亢进,降低血清PPAR-γ水平,对改善微循环障碍有显著作用[10]。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MP-9、IMA、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清MMP-9、IMA、PPARγ水平,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促进其康复。
综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促进局部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