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
(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内科,贵州 六盘水 5530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持续性高血压、脉压差增大等是该病的典型特征,患者日常多无特征性表现,但部分患者可因血压水平不稳定而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研究表明,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差大等因素可对血管顺应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常采用多种西药联合治疗来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难以长期维持血压稳定,且有血压变异的风险[1]。中医认为,高血压属“头痛”“眩晕”范畴,其发生与“瘀”“痰”“风”等内侵相关,而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的分型,其治疗原则应以活血通络、祛瘀补气为主。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通络活血、协调虚实的功效[2]。为增强临床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本研究在常规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对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气滞血瘀证)患者开展了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旨在研究其对患者血压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气滞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9、21例;年龄49~73岁,平均(64.29±2.59)岁;病程1~10年,平均(5.20±1.44)年;高血压分级[3]:1级33例,2级17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8、22例;年龄50~77岁,平均(65.10±2.85)岁;病程1~9年,平均(5.09±1.52)年;高血压分级:1级32例,2级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与《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未合并靶器官器质性病变者;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对本研究有影响的治疗者;精神状况、言语功能等正常者等。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合并恶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系统障碍者等。本研究经由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合患者具体血压情况,给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等药物干预,具体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刺络放血穴位选择大椎穴、百会穴、行间穴等,对相应部位皮肤进行碘伏消毒处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拇指、食指、中指持不锈钢放血笔(针头使用一次性无菌末梢采血针),快速刺入各穴位,刺入深度控制在1.5~3 mm,其中大椎穴采用医用抽气罐吸拔处理,时间控制在3~5 min,一般刺络放血量控制在6~8 mL;百会穴、行间穴则由血液自然流出,放血时间60~120 s,一般放血量为3~8 mL,放血完毕后对放血部位给予碘伏消毒处理与无菌棉球按压,每次放血间隔3 d,3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开展3个月的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进行血压监测与用药方案的调整,同时患者饮食需清淡低脂,每周开展3~5次的户外有氧运动,以协助提升疾病控制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眩晕、心悸等证候积分,各证候积分分值为0~12分,评分越高相应症状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测定,分别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出脉压差水平,脉压差=SBP-DBP。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仪对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眩晕、心悸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头痛 眩晕 心悸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7.40±1.30 3.95±0.77* 8.23±1.43 4.25±0.76* 7.30±1.48 3.85±0.61*研究组 50 7.29±1.24 2.88±0.40* 8.19±1.35 2.77±0.51* 7.27±1.54 2.31±0.59*t值 0.433 8.720 0.144 11.434 0.099 12.83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2 血压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脉压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比较( ±s , mm Hg)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比较( ±s , mm Hg)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SBP:收缩压;DBP:舒张压。1 mm Hg=0.133 kPa。
SBP DBP 脉压差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58.29±12.05 128.92±9.47* 93.11±8.21 80.20±7.72* 65.18±8.17 49.72±4.94*研究组 50 157.49±11.85 123.29±6.83* 92.38±8.57 76.11±6.33* 65.11±8.41 47.18±6.01*t值 0.335 3.410 0.435 2.897 0.042 2.30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3 血液流变学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HC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HCT:血细胞比容。
血浆黏度(mPa·s) 全血黏度(mPa·s) H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23±0.52 1.78±0.31* 4.60±0.71 3.76±0.48* 49.82±4.62 45.62±2.30*研究组 50 2.29±0.54 1.10±0.23* 4.57±0.74 2.47±0.30* 50.39±4.75 40.21±1.43*t值 0.566 12.457 0.207 16.115 0.608 14.1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高血压是对现代人群健康影响较大的一种慢性疾病,与遗传、不良饮食、吸烟等各种因素相关,患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临床常采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等药物进行降压治疗,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且部分药物会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6]。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脾、肾等多个脏腑相关,其中病变在肝,根源在肾,病性当属本虚标实,患者血压升高主要与机体血流运行失衡导致气血紊乱相关[7]。刺络放血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外治疗法之一,由砭刺发展而来,主要机制是于特定的经络循行部位,运用针刺手法,将瘀积于人体经络中的瘀血排出体外,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与血管壁压力[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头痛、眩晕、心悸积分及SBP、DBP、脉压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滞血瘀证)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增强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可引起患者机体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从而改变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9]。血压的升高可导致患者外周阻力加大,从而影响血浆黏度,而血浆黏度与全血黏度、HCT呈正相关,其水平升高可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现代医学认为,刺络放血能够有效推动机体基础代谢,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促使血液流变状态趋于正常[10]。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HCT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刺络放血疗法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从而减轻对患者靶器官的损害。
综上,中医刺络放血疗法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气滞血瘀证)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