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1-09-02 02:10阳红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贝沙坦内皮常规

阳红娟

(广西师范大学医院内科,广西 桂林 530013)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异常持续升高,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及药物等因素有关,且病情顽固难以根治,患者一般需长期服用药物以维持机体血压水平稳定。临床上多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服药易致患者出现头晕、失眠等不良反应[1]。厄贝沙坦片是血管紧张素Ⅱ转换受体抑制剂,其降压效果明显,且药效维持时间长,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文旨在探讨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指标与内皮功能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2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5、17例;年龄45~81岁,平均(67.25±4.68)岁;病程3~15年,平均(5.19±0.99)年;疾病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1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7、15例;年龄47~83岁,平均(68.03±4.69)岁;病程3~16年,平均(5.21±0.98)年;疾病分级: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的诊断标准者;近期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进行治疗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无过敏史者等。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疾病或肝、肾检查确诊有功能障碍者;继发性高血压者;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广西师范大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减少脂肪摄入、戒烟、戒酒等生活方式干预。常规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山西康立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835,规格:5 mg /片)口服治疗,5 mg/次,1次/d。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片(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16,规格:0.075 g/片)进行治疗,0.15 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4]进行疗效判定,其中显效:舒张压(DBP)下降≥ 10 mm Hg并降至正常水平,或收缩压(SBP)下降≥ 20 mm Hg;有效:DBP 下降 <10 mm Hg,或SBP下降10~19 mm 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压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对患者SBP、DBP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次,最终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③血管内皮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分别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素(ET)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体位性低血压、高钾血症、面部潮红、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两组患者血压指标、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以(±s )表示,行t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常规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压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比较(  ±s , mm Hg)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比较(  ±s , mm Hg)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SBP:收缩压;DBP:舒张压。1 mm Hg = 0.133 kPa。

组别 例数 SBP D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2 164.78±20.19 129.21±15.93*99.52±8.13 88.23±9.67*研究组 42 164.59±20.48 117.52±9.87* 99.37±8.25 69.98±7.96*t值 0.043 4.043 0.084 9.44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管内皮因子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E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因子水平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因子水平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

组别 例数 ET(ng/L) 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2 86.87±5.31 72.98±6.78*44.24±5.72 58.87±6.76*研究组 42 87.02±5.42 64.28±5.81*45.73±5.94 67.28±7.89*t值 0.128 6.135 1.171 5.24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76%)低于常规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氨氯地平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其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服药易产生耐药性,且不良反应较多,影响预后[5]。

厄贝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减轻AngⅡ所引发的血管收缩,减小外周血管阻力,加快血液流速,从而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保护患者的心、肾功能[6-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常规组高;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BP、DB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血压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血管内皮功能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ET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可维持血管基础张力,改善血管痉挛,其水平升高,可延长患者病程;NO可松弛血管平滑肌、修复内皮细胞,其水平降低,可进一步加重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病情发展[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低于常规组,且NO水平高于常规组,提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改善原发病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分析其原因为ET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可导致患者血压水平持续升高,厄贝沙坦具有选择性阻断Ang Ⅱ与AT1受体的结合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同时可抑制Ang Ⅱ对脂联素产生的自由基产生抑制作用,还可通过刺激AT Ⅱ受体激活激肽酶,进而促使内皮细胞生成NO,以达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9]。

综上,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且对其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血压控制效果更佳,利于病情康复,但本研究样本量小,值得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欢
贝沙坦内皮常规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厄贝沙坦片含量测定中研钵吸附对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常规之外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勒布朗的遗产
破常规 获巧解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