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微

2021-09-02 21:42陈阳芳
关键词:大学生

陈阳芳

摘 要: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自发自觉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结合其丰富的育人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等途径,主动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充分发挥劳模精神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关键词:劳模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

2020年11月24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随之产生的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政治要求和殷切期望。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强调劳模精神,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承担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模精神的时代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加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扬劳模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务必要将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逐一贯彻落实,确保在新形势下,我们能切实将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相融,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增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的必然要求。

一、阐意蕴: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价值

劳模精神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借助劳动模范这个群体的模范行为和高尚品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实践中持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先进思想和精神。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劳模精神,并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1]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劳模精神仍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共情力,在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过程中彰显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思想引领价值——以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劳动模范在劳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劳模精神,无一不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其先进事迹展现出来的榜样力量,增强了人民群众劳动观的德育示范功效,有助于高校引导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信,在全社会奏响“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时代主旋律。劳模精神所蕴含的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有助于引领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在劳模们的榜样力量的引导下自觉践行道德实践。而今,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好大喜功、好逸恶劳的浮躁之风,欲扭转不良风气,就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利用其思想引领价值,坚持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将辛勤劳动为荣的观念纳入课堂、进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头脑,使之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所谓,“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模范们“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1]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特质,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习总书记对高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殷殷嘱托,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二)文化育人价值——以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劳模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的延续,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诠释中国精神,生动演绎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是增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诉求。

劳模精神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其一,劳模精神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无私奉献、勤劳勇敢自强等文化基因,被劳模精神进行了创新变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完成了其现代化呈现,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其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劳模们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风雨征程中,亦衍生了极具革命性和先进性的劳模精神。它在继承革命文化革命性和首创性的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然,劳模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证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强调,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盛行的极端拜金主义,工人成为廉价商品,劳动异化反过来形成异化力量支配人。正处于新时代的我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代代人民辛勤劳动才得以铸就中国发展新格局。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充分彰显了当代劳动模范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其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激励着大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断赓续、弘扬劳模精神,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情感认同的要求,在其文化育人价值的引领下,将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其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三)人才输送价值——以劳模精神培育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大时代召唤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缔造伟大时代。习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深情号召广大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他发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号召。劳模精神是我国对于劳动作用的高度彰显,将其融入高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使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习总書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3]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重任,在高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是厚植大学生热爱劳动情怀的有力举措。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劳动情怀不仅仅涉及自身的发展,更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大学生群体宣传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相结合,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有助于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另一方面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劳动光荣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大学生成为劳动实干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新时代青年担当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劳动精神是他们本应具备的新人品格。劳模精神具有强大的教育塑造价值,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光荣信念的重要方法,是为我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二、论窘境: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难题

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劳模精神是能动的实践问题。追寻弘扬劳模精神的客观要求,除了于历史中获得依据外,更需要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剖析高校在弘扬劳模精神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为新时代高校更好弘扬劳模精神肃清障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难以统一

就高校而言,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课堂教学是最为主要的渠道,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不可与教师的主导相脱离,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观之现实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在很大程度上被单方面曲解为“教师主导论”、“学生中心论”甚至于是“课程中心论”等,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性。在进行劳模精神的讲授时,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教授或是浮于形式的互动教学活动,学生难以对劳模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劳模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和弘扬效果大打折扣,其教育价值无形中被削弱。其实,“教师主导”倾向于教相对于学所包含的逻辑优先性,“学生主体”则注重学相对于教所渗透的价值优先性”。教师课堂教学不单是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因如此,教师尤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加工,对劳模精神进行时代阐释,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激发潜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

(二)理论引领与实践教育缺乏平衡

劳模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教育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劳动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纵观当前教育实践,就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来看,劳动教育是最为薄弱的。

当前,高校对于劳模精神的弘扬更多是倾向于理论讲授,虽然理论教学异彩纷呈,却忽视了对劳模精神元素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也缺乏对鲜活的劳模精神情境的创设,这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被激发出来,大学生缺乏体验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知识、实践和劳动创新能力的培育的融合增加难度,将劳模精神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观转化为必要的实践能力面临现实挑战。当然,即便是理论讲授和劳动实践相结合,但是也由于教学时间被压缩,劳动实践教育走马观花,使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中出现脱节的现象。此外,在科技大发展的趋势下,创新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一种富有强烈创造性的劳动,是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观,利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但是现实中,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这种新型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片面性地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上,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程度所存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致。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未能融合

习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着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

新时代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全员育人,实现从“专人教”到“人人教”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要转变。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仍不同程度上存在课程思政的融入性不足、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尤其是在课题教学中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缺乏互融性、互通性和互补性,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难以融入到高校各个环节的工作当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同时,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怀的引导。尤其是当前西方不良社会思想和多元价值观的文化冲击,导致部分学生思想出现价值观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仰危机。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转折期,高校在进行专业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思想引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协助思政课教师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将劳模精神贯彻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

(四)教学模式与实践平台需要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传播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劳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依托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对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需要结合其不同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和传播,发挥其在不同时期所彰显的教化育人作用。

假设,在高校中实施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劳模文化自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必然会对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程度和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广大学生对劳模精神仍存在认知偏差、知之甚少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劳模精神和其他精神文化在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和传统,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劳模精神的德育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对劳模精神的弘扬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知,更需要在实践平台上进行自我锻炼,不断加深学生的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怀,从而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劳模精神。观之当今部分高校,由于教学模式的传统化和单一化,依然采用“模仿多、创新少”的实践平台,导致劳模精神的实践培育中,与企业、市场难以融合。若如不能积极创新宣传平台、丰富实践方式,难以让学生对其劳动实践产生认同感,影响劳模精神在高校中的弘扬和培育。

三、破僵局:新时代助推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直接点明:“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即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蜕变为物质力量,实践对理论有深度指导作用。弘扬劳模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发展伟大征程中吹响的新号角。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时代新人。

(一)育劳人——坚持“双主体”教育原则,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想提升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度,增强其工作的实效性,就务必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遵循“双主体”的育人原则,将教师和学生均视为“主体”。思政课教师在劳模精神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彻底发挥主体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是教育主体,其对劳模精神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自身知识储备及理论高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解认知,影响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的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科学引导大学生,推动“劳模精神”相关课程内容深入其日常生活,使之逐步内化为正确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塑造力量,主动外化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积极性和自主性的调动与否,也极大影响劳模精神的弘扬。劳模精神育人全过程,实质亦是帮助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的过程。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在接受以劳模精神为重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激发本身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自我教育,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影响他人对劳模精神的领悟,从而实现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实现劳动价值观的自我完善,厚植劳动情怀。

此外,为更好推动劳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入学生头脑,思政课教师需要注意:一方面,拓宽契合的广度。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实立德树人外,高校各门课程均需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劳模精神在课程思政的融入度,除了利用好思政课课堂之外,仍需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融合。各科教师要坚持将劳模精神作为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的讲授中,完成课程思政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保障契合的厚度。思政课教师要对劳模精神的教育内容进行筛选,把劳模事迹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入课堂。尤其是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将其劳模事迹作为教育内容进行教授,有助于增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是邀请劳动模范进课堂直接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以劳模先进事迹的感染力和共情力,切实开展好劳模精神教育,推动劳模精神更好地入脑入心。

(二)铸劳魂——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鼓励学校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专题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取得扎实效果。劳模精神是劳动教育必不可缺的教育内容,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培育和弘扬,必须要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劳模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将之作为重要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劳动观教育的主要课程,我们需要将单独授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其一,构建完备、系统具有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为指导,从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学到就业指导、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法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讲授,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深刻领悟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抓住其学习要点拓展劳模精神学习领域完善自我教育。其二,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思政课课程和专业课程仍需在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创新教育、实习实训等作为劳动教育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劳动技能培训,贯彻学习劳模精神。与此同时,在劳模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把握时代特色,赋予劳模精神新内涵,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教育内容的要求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为使劳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更广泛的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进行全国推广,切实在更大范围弘扬劳模精神,在高校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中激发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深刻凸显其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三)扬劳意——构建高校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促使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各环节

常言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劳模精神教育,促使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各个环节,推进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论认同感,拉近大学生与劳模群体的情感距离,切实增强劳模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育人功能,高校是弘扬劳模精神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期许弘扬劳模精神。首先就是要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弘扬劳模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激发隐性教育功能。比如,在各学院的文化宣传专栏开辟劳模精神专栏、英雄模范墙、建设校园文化长廊亦或是开辟劳模文化活动室等,通过榜样力量助推劳模精神凭借校园环境的改变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此外要利用好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针对如建党、建国等纪念的重要时机,秉持高度的契合性选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利用有效的教育模式开展劳模精神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出席劳模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校要围绕习总书记对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切实将劳模精神贯彻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也可以借助寒暑假或校园文化日,围绕事迹、载体、氛围、情感、使命等劳模精神教育元素,开展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劳模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如“劳模大讲堂”、“劳动模范进校园”、参观劳模纪念馆以及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打造劳模精神教育文化品牌;亦或将劳模精神融入其他主题教育活动中,比如将劳模精神教育和党日团日活动相结合,在师生的广泛参与中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文化氛围,通过活动载体寓劳模精神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将劳模精神激活用好、入脑入心、化形为行,融入高校各个环节。

(四)承劳情——利用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劳动情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和体制机制等全方面创新。”[6]这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劳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需要顺应网络發展趋势,转变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劳模精神宣传力度,把劳模精神教育融入网络载体建设全过程,利用第三课堂强化学生的劳动情怀,为谱写中国梦的劳模新篇章汇聚强大精神动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要高度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托高校官方微博、微信、QQ、学习强国等微媒体平台,将劳模精神教育元素容纳其中,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劳模风采的纪录片或其他相关影视作品,如《秀美人生》等,凭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开辟劳模精神教育的隐形领域。尤其是可以挖掘本校的先进劳动模范或者是荣誉校友、优秀院士等人的先进事迹,在易班等校园网络载体开设校本课程,依托校本资源拉近学生与劳模的距离,增强其对劳模精神的认同感。高校要坚持通过网络媒介“以传播力提升影响力, 使劳模精神在高校的宣传及培育更为多样化、立体化、具象化。”[7]另一方面,高校在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可结合区块链技术,通过制作劳模精神教育的微视频,在进行网课、慕课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劳模精神的内容,借助第三课堂的网络载体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的快捷性,激励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劳模精神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劳模精神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劳动情怀,助推高校打造超越空间、时间限制的劳模精神教育体系。

(五)践劳行——注重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整个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与人持续进行劳动实践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类存在物,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拥有自我意识和鲜明的能动性、创造性。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将劳模精神教育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必然途径。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增强其对劳模精神的自觉认同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时代新人。

劳模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专业性、创新性和社会服务性的劳动实践是首要手段。一是定期举办劳动技能专业竞赛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和高职高专等职业型院校,通过技能竞赛的磨练,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观念。二是重视发挥创新实践的锻炼与教育平台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在劳动实践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悟,培育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劳动意识。其三,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型劳动实践,强化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教育的亲和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实践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践行劳模精神。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劳模精神的融合,需要因时因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以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形式参与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打造高校劳模精神教育基地,让学生真正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并享受劳动成果,逐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劳动模范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产物,他们展现出来的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创新,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感召。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高度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扭转对劳模精神的片面认知,培育大学生崇尚劳动的积极心态,厚植爱国情怀,期许在劳模精神教育的引导下,大学生能明确自身背负时代使命,通过不断的自我教育,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9]争做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4.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 习近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2.

[7] 吴沛东.当代大学生劳模精神认知状况分析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106.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6.

[9]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
杨毅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足迹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