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单南冰,胡桂明,杨子国,翟虎,孙敬武
1.安徽省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阜阳 2360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突发性聋(SSHL)是指3 d内诱因不明突然发生的对声音不敏感的神经性耳聋。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差别很大,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研究[1-2]表明,对于突发性聋患者,采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有较好治疗效果。为探索优化治疗方案,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除常规给予溶栓、抗凝、高压氧疗外,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采用耳后注射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聋并伴有耳鸣的177例患者病历资料,按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2015)[3],研究对象被分为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两组。其中,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96例,男性47例,女性49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81例,男性35例,女性46例。发病年龄在16~79岁,主要集中在30~60岁;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为7~14 d。
1.2 处置方法
1.2.1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 耳后注射组50例,用利多卡因0.1 g加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行耳后乳突区骨膜下注射,具体部位为耳后的道上三角区即道上小凹,用手可以直接触及,注射针头(口腔科用5号针头)垂直刺入皮下先推注约0.03 mL后再进一步向下推进有脱空感,推注前需先回抽无血,以防注入血管内,隔日1次,一般1个疗程3~5次;全身用药组46例,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溶液100 mL中静脉输液,每日1次,3 d后改为5 mg,连续3 d后改为3 mg,再用3 d后停用。呋喃硫胺25 mg,每日3次,结合心理疏导、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尽量减少接触噪声。同时伴有头晕的患者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静脉注射,每日1次,共7次。
1.2.2 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给药43例,全身用药38例,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方法同上,两组均予以口服甲钴胺0.5 mg,每日2次,呋喃硫胺50 mg,每日3次,结合清淡饮食,饮食上多摄入含铁、锌、镁、钙等矿物质食品,如:牛奶及香蕉睡前2 h摄入,再听一些舒缓神经的轻音乐,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态。伴有头晕的患者亦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静脉输液,每日1次,共7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临床指南的疗效分级[3]。治疗显效是指临床病症消失,听力恢复,无并发症;治疗有效是指临床病症缓解,听力好转,有轻微并发症;治疗无效是指临床病症无好转,听力未好转,有严重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 50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有效率为88.0%,46例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全身给药有效率为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4,P<0.05),见表1。
表1 治疗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效果
2.2 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 43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组有效率为76.7%,38例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全身给药组有效率为60.5%,耳后给药的有效率略好于全身给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7,P>0.05),见表2。
表2 治疗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效果
临床治疗中43例耳后注射给药出现2例舌体麻木,1例出现注射药物后发音障碍,经心理疏解,观察30 min左右上述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后均未再出现舌体麻木及发音障碍情况。
突发性聋以单侧耳聋、眩晕、耳鸣、耳部麻木感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急性病症之一,初次诊疗时间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对于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推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骨膜下注射治疗,此种治疗方式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听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及成本[4-6],要在首次发病时7~10 d内及时治疗。
过去临床医生均多使用常规药物加高压氧疗,因为高压氧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并将人体内动脉血氧进行分压,减小血小板凝集,使毛细血管内的血氧弥散距离增大[7]。同时将内耳毛细胞内皮的通透性改善,以促进内耳血液循环[8]。高压氧疗疗效虽好,但周期较长,对于病情较重者效果一般,如患有血液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未处理性气胸等患者尚不能用此疗法。很多基层医院多未配置高压氧舱,对于就诊患者而言不能因为无该项配置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听阈亦是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听阈越高,预后越差[9]。在患者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并配合基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低纯音的听阈值,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听力下降情况。故糖皮质激素对突聋患者来说具有较好的疗效,如耳内糖皮质激素浓度较高,将大大促进其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消失。有研究证实采用耳后注射的给药方式,可使药物通过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更加容易到达病灶,达峰时间更早,维持时间更长;同时使药物保持高浓度,促进药理作用的发挥[10-11]。但全身给药稳定性与靶向定位性较差,由此导致治疗效果不太明显,且全身用药会引起并发症,使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较之前增加明显,极易出现血栓、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且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突发性聋患者来说,如全身用药,易加重其原有病情,对其生命安全与日常生活质量均造成一定威胁[12]。
有研究[13-15]将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耳后注射甲强龙与全身输液注射糖皮质激素两组,同时两组患者辅以改善微循环药物巩固治疗,结果表明,耳后注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全身静脉输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3%,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将50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43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行耳后骨膜下注射,46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38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结果表明:针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优于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对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后给药的有效率略好于全身给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本次突发性聋研究采用的样本较小,具体药物作用比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