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1-08-31 07:58夏娜夏百川
理论观察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知识图谱

夏娜 夏百川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45 — 05

一、引言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1〕。我国多民族的现状决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是有必要的,这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对实现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硕果累累,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者大多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民族教育团结进行研究。但目前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和CNKI计量可視化分析方法并不常见,从整体发展的视角分析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为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民族教育团结的趋势演变,探究其发展状况。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文献分类目录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设定主题为“民族团结教育”,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显示关键研究成果,期刊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剔除目录、期刊选题方向、剪影、掠影和新闻无效文献后,共得350篇有效文献,文献获取日期为2020年3月1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和CNKI计量可视化进行分析。CiteSpace5.3版本中样本文献设置“Time slicing”为1992至2020,“Year per slice”为1,Top为50。CKNI中对所得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即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发表时间及数量分析

根据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图1)可知,最先开始民族教育团结相关主体的研究始于1992年,周金林提及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做法,并指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不少地方涉及到我国境内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好这部分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2〕。从图1可知,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显著转折点出现了两次,2010年和2019年。2010年的转折点一个很大原因是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等。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指导性文件〔3〕。另外一个原因是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规定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2019年则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学术界积极响应并取得诸多成果。

图1 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二)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高频次被引文献是研究者大多认可并引用其代表观点的文献,是对特定主题相关研究进展具有代表性并有突出贡献的文献。在主题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文献中,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分别为王鉴和安富海(被引频次70)、王鉴(被引频次54)、杨丽萍(被引频次52)、常永才与John W. Berry(被引频次51)、蒙运芳(被引频次51)、奔厦泽米和吴宇(被引频次46)、刘勋昌(被引频次38)、邵晓霞和傅敏(被引频次36)、西林(被引频次36)、邵晓霞(被引频次34)。王鉴(2010)认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4〕。常永才与John W·Berry(2010)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要重视涵化心理学成果,促进双文化认同与整合〔5〕。杨丽萍(2011)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上认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6〕。蒙运芳(2010)提出思维创新是搞好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性、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性、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模式、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方式、民族团结教育的前瞻性〔7〕。奔厦·泽米和吴宇(2011)提出新时期高校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教育等〔8〕。刘勋昌(2010)认为“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民族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国家民族政策教育、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9〕。邵晓霞和傅敏(2011)根据文化身份类型学理论进行设计负有时代使命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10〕。邵晓霞(2011)在分析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经历了自在、自为阶段后,其顺应了时代需求,担负起全球多元一体背景下促进未来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之使命〔11〕。西林(2009)论述了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三大主要路径:家庭、大众传播媒介与学校教育〔12〕。此外,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总体研究涉及民族教育团结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化认同等方面,也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模式、方向、途径、方法、课程等,对后来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其次数可以判定关键词之间的亲属关系。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搜到的文献,借助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图中节点数代表关键词个数,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大,十字架越大。

图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图2可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民族教育的十字架最大,说明以上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大,亦表明所抽取文献中以上关键词为内容的文章最多。民族团结教育高频关键词表(表2)也进一步说明并佐证了以上观点。频数最高的“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与“民族教育”与图2中三个最大的十字架保持一致。

表1 民族团结教育高频关键词表(频数、中介中心性、出现年份、关键词,top10)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借助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聚焦于四个主题: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关系和民族。文章将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1.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在教育阵地开展民族教育团结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欧阳常青(2019)认为我们需把握民族团结教育将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融为一体的属性。基于此,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也存在于校外的其他补充资源中。围绕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的教育活动也形成了学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13〕。徐莲(2018)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需从政治角度考量,而实现路径则需依靠文化力量。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文化知识讲述、建构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以现代文化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涵等路径,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来推动学生的团结民族思想进步〔14〕。陈云(2017)认为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寻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阶段型教育体系,分级逐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二是促进学生主体间互动接触,夯实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15〕。对民族团结教育已有相关研究分析可知,大多研究侧重在理论研究方面,实证研究偏少。

2.民族教育政策

王鉴指出(2011)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结构包括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两个方面〔16〕。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团结教育在我国各类学校的广泛开展离不开相关民族教育政策文件的大力支持。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995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2004年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民族团结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授课的课程,并有专门的教材、师资队伍和评价体制。为建立科学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发布了与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相关的民族教育政策文件,譬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以上文件指出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亦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李祥、王路路和陈凤(2019)基于1987-2018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文本,研究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与特征,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秉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在始终坚持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目标诉求前提下,其变迁脉络呈现出适切性、公平性和差异性特征”〔17〕。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記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在自上而下、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指引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更积极地参与到致力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培养工作当中来。

3.民族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发展民族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史界、张先亮(2011)以构建和谐新疆为例,指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意识,有益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和谐稳定发展。要构建和谐新疆,要坚持民族团结互助,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18〕。张艾力(2011)从民族关系的视角论述教育公平,认为教育公平缺失阻碍了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19〕。因此,加大民族教育立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来保障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4.民族

当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我国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王鉴(2018)提出“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社会基础”〔20〕。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目标。

四、结语

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如旗帜般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回顾当前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四大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是理论层面的剖析,相关实证研究仍值得学者们继续探究。希望进一步的研究重点落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当中来,探究民族地区学校师生课堂内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路径。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周金林.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做法〔J〕.江苏教育,1992,(02):21-22.

〔3〕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02):124-132.

〔4〕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05):126-131.

〔5〕常永才,John W·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动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06):18-22.

〔6〕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维阐释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09-113.

〔7〕蒙运芳.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J〕.广西民族研究,2010,(04):51-54.

〔8〕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03):231-237.

〔9〕刘勋昌.我国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探析〔J〕.前沿,2010,(06):188-190.

〔10〕邵晓霞,傅敏.论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及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1,(01):130-135.

〔11〕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9-24.

〔12〕西林.论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J〕.新疆社会科学,2009,(02):49-51.

〔13〕欧阳常青.论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03):46-53.

〔14〕徐莲.民族团结教育的政治性考量和文化性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07):209-212.

〔15〕陈云.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定位与推进〔J〕.中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10-14.

〔16〕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

〔17〕李祥,王路路,陈凤.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特征与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01):19-29.

〔18〕史界,张先亮.论新时期民族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新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2-58.

〔19〕张艾力.论民族关系和谐视阈下的教育公平〔J〕.民族教育研究,2011,(05):35-38.

〔20〕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04):17-2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知识图谱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