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竹刻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1-08-31 00:17张洪梅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竹刻雕刻技艺

张洪梅

沙洲职业工学院

竹刻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竹刻自发展至今,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因此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中的瓶颈。为此,积极探索非遗竹刻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

一、竹刻概述

竹刻乃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品,其包括扇骨,笔筒上雕刻文字与图案等。中国人民对竹子一直表现出足够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在其所创作的诗篇当中,从来都不吝惜对竹子的溢美之情。诸如《诗经》、《离骚》、美术领域当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竹子以其朴素高雅的气质让人为之神迷。世人经常将竹子冠之以君子的美育,如“高风亮节”不但是对竹子的形容,亦是对人道德品质的赞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爱竹之人不胜枚举,诸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的“竹溪六逸”,王维的“竹里馆”,苏东坡的诗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文与可在其所撰写的《竹颂》中指出:“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宋朝时期数量可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正是因为其尚文的缘故,同时亦是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独特审美诉求。前述因素对于我国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周后期,各类文房雅玩、鉴藏之风逐渐兴起,我国江南地区的竹刻艺术由此实现了高速发展。随着知识阶层的参与,竹刻艺术渐渐发展成为中华雕刻艺术的典范。依托对制作材料的应用、制作技艺的使用以及匠心的融入,让竹刻艺术彰显出包容性和艺术性,进而实现了对工匠技艺以及文人的艺术的有机融合。回顾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这样说,我国江南地区竹刻艺术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的美学价值以及雕刻技艺,让我国后世的雕刻艺术受到巨大影响。自明清时期伊始,竹刻艺术在江南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形成了“金陵派”和“嘉定派”,其中“嘉定派”表现更为出众,自此开展,江南竹刻成为专门艺术。

二、竹刻的价值分析

非遗竹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审美层面价值表现

正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竹刻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发展历程,甚至可以说,竹雕乃是最早文字的载体。最早的竹雕生成年代要早于甲骨文,及至先秦时期,国人便开始在竹简之上记录文字。至汉唐时期,竹雕技艺迅速精进,出现了使用竹子为材质雕刻的器物。晋代王献之便使用制作精良的竹制笔筒。到了南北朝时期,竹根雕已经问世。至宋元时期,竹刻就彰显出艺术化特质。在文人大士阶层的参与下,竹刻艺术融入了这一阶层的审美观,由此使得竹雕彰显出人文价值。明代之后出现了具备较高审美价值的竹刻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均有文人和艺术家参与其中。在这一阶段,文人阶层的书法艺术、美术艺术亦同竹刻艺术实现了深度融合。在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为百花争艳,雕刻技艺较比先前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诸多文人士大夫习惯于将竹子作为书画创作素材,这亦是推动竹雕艺术走上巅峰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竹雕器物的体量尽管不大,不过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竹雕艺术品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文人气息,亦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审美诉求。

(二)文化层面价值表现

从我国当代江南地区的竹刻作品来看,表现为:制作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艺精良、艺术特质突出,由此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生动地彰显出当代竹刻艺术的制作水准。江南地区人文气息浓厚,由此吸引了各大派系的竹刻艺术家集聚于此这样便极大地提升了江南竹刻品牌在国内以及全球的影响力。通过为竹刻艺术注入厚重的文化底蕴,将确保竹刻艺术实现内涵式发展,并且将有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

二、非遗竹刻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非遗竹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促进非遗竹刻传承人保护与扶持工作;注重提升竹刻艺术从业者的创作能力以及技艺水平;依托“非遗”文化入校园的政策促进竹刻的高校传承;提高竹刻的实用性。

(一)积极促进非遗竹刻传承人保护与扶持工作

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文物二者的差别能够看出,作为文物而言,其无需要传承人便能够独立存在,非遗则必须依托人的因素实现传承。从这个层面来说,人,堪称是非遗传承的“活态”载体,有了人方才有了非遗,缺失了人的因素,非遗是无法独立存在的。有鉴于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实际上便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若传承人不在,则非遗亦将面临走向消亡的境地。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人亡艺绝”。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会因传承人的离世而消亡。一些步入暮年的手艺人,尽管其身怀绝技,但因为没有被镀上一层引入关注的社会光环,则其所掌握和从事的技艺也无人问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非遗保护的过程当中,应当确保工作内容的细致、扎实,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传承人,应当针对其具体情况对其采取人性化的扶持措施,如此将会实现对非遗的有效保护。具体而言,应当从下述方面着手展开工作:(1)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依托现代采录技术手段,对传承人的技艺加以记录,并对现有的文献资源加以归纳、整理,制作纪录片,建立传承人档案,对其技艺进行传播。(2)在对传承人加以保护的过程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实施多元化扶持措施,借助不同渠道实现对扶持资金的筹措,设立传承人保护基金会。各地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保护细则以及实施细则。(3)正如上文所指称的那样,非遗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与精神,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活态流变,非遗无法脱离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乃是一个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有鉴于此,对于身体健康的传承人不应采取“圈养型”与“温室型”的保护措施,而应当在对其进行生活关照以及身体关怀的同时,对其传承习惯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对传承人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加以细致的保护,确保其得以生活在其所熟稔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这样方才是科学的保护之道。

(二)注重提升竹刻艺术从业者的创作能力以及技艺水平

从当前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情况来看,其制作技艺值得肯定,不过从这些艺术品在气势表现以及审美方面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可以提升之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优秀的设计稿匮乏、优秀的设计人才不足,在竹刻艺术品艺术表现层面亦存在着创作同质化的现象。有鉴于此,应当注重对竹刻艺术从业者创作能力以及技艺水平的提升,政府相关机构亦应当从中牵线搭桥,为竹刻艺术从业者创设同文艺界人士交流的契机。从当前一个时期竹刻艺术所设计的图稿来看,一些为自行创作,一些乃是临摹古代名画。自行创作通常会面临艺术度不足的问题,而临摹名画又会缺失灵性,为此,政府相关机构应当引导竹刻艺术从业者积极同书画名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如可以邀请书画名家先行在竹片之上进行书法创作或美术创作,其后由竹刻艺术从业者在其中进行雕刻,这样将让每一件竹刻艺术品都独一无二,由此使其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均获得提升。

(三)依托“非遗”文化入校园的政策促进竹刻的高校传承

竹刻这项技艺并不是轻松简单的,而是耗时耗力、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技艺,因此年轻人势必难以坚持。尤其是竹刻常常是依靠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因此很多人接触较少,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渺茫。为了使非遗竹刻能够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使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喜欢、学习,我们可以依托“非遗”文化入校园的政策促进竹刻的高校传承。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课程、进行创新、培养团队、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

1.开设竹刻课程

使竹刻进入校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开设竹刻课程。为此,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竹刻选修课,使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走进课堂深入了解竹刻;也可以依托设计专业的专业优势,利用学校的资源,开设竹刻的专业课程,成立竹刻工作坊,聘请竹刻传承人为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或者邀请竹刻艺人定期进行讲座、表演。在此过程中,不断观察、挖掘、培养竹刻艺术的传承人。

2.积极引入新技艺,强化竹刻的创新发展

竹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对其进行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高校可以积极引入新的技艺,比如现代化的3D 打印技术等,来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的设计理念,如此既能创新传统的技艺,又能培养出创新型技术人才,用传统技艺和现代化设备的两条腿走出创意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发展、新路子。

3.培育学生双创团队,促进非遗竹刻传承与创新

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必须结合“双创”时代的背景进行创新型竹刻艺术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本地文化现状的调研和把握,并在提升人才培养效度的同时注重同非遗竹刻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应当依托校内学生社团实现对竹刻艺术的传承,并借助竹刻艺术为主题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样便达成了对非遗“以文育人”活态传承路径的深度和尝试。通过对专业的整合、设立竹刻艺术手作工作室、非遗系列课程等方式,将实现对非遗竹刻文化为主题的学生双创团队的科学建设,从而借助非遗文化“传承衍生”和“创意衍生”的这一概念,实现对创意设计人才的系统培养。

4.利于校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促使非遗竹刻“开枝散叶”

为了进一步促进竹刻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方式,来整合优质资源,创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进行非遗文创设计和非遗衍生课程研发,促使非遗竹刻“开枝散叶”。

(四)提高竹刻的实用性

基于增强“造血功能”、提升适应能力,竹刻艺术从业人员应当敢于创新,借助传统制作工艺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方式,这样方才可以确保竹刻工艺品符合社会文化思潮。同时,竹刻艺术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对生活化竹刻艺术品的钻研和制作,如礼品、挂件、书签、发饰等,这样将极大地提升竹刻艺术品的实用性。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在党中央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之下,竹刻艺术从业人员应当注重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政府主管部门亦应当思考如何能够提升竹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效度,唯有这样,方才能够确保作为非遗文化的竹刻艺术得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竹刻雕刻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On art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