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研究

2021-08-31 06:08:56陈礼文黄程荣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轻症重症程度

谢 然,陈礼文,张 浩,王 琴,黄程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温多在38 ℃以上,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重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最终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SFTSV感染者体内可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炎症因子风暴”,进而导致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多效能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已成为多种感染性疾病指导治疗、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有研究发现,IL-6在SFTS中显著升高,且与病毒载量、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然而,关于IL-6能否用于临床评估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尚不清楚。该研究拟探讨SFTS患者血清IL-6与两者的关系,评估对两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5例确诊SFTS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54例,年龄34~84岁,平均(63.08±11.07)岁。病例确诊依据需至少满足下列之一:① SFTSV核酸检测阳性;② 血清中分离到SFTSV;③ 血清SFTSV 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诊断未明确者予以排除。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指标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的初次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 count,M)、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蛋白(albumin,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谷草线粒体同工酶(mitochondrial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m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ic dehydrogenase,HBDH)、血淀粉酶(amylase,AMY)、脂肪酶(lipase,LPS)、IL-6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症(51例)、重症(54例)两组。重症患者定义为死亡或出现以下临床症状:多脏器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炎、中毒性脑病、休克、意识障碍或败血症。根据预后情况又将重症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重症好转(27例),一组为预后不良(27例,定义为死亡或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1.2.2

仪器与试剂 血常规检查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分析仪;凝血功能采用STA Evolution型自动血凝分析仪;肝功能及心肌酶谱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IL-6和PCT采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均为原装试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105例研究对象,其中轻症51例(男性24例,47.1%),重症54例(男性27例,50.0%)。两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63),重症组年龄长于轻症组[(58.7±1.5)岁

vs

(67.3±1.4)岁,

P

<0.001]。重症组根据预后情况又可分为好转组(27例,其中男性1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其中男性14例),其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85);预后不良组年龄亦长于好转组[65(54~70)岁

vs

72(65~80)岁,

P

=0.004]。

2.2 不同分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分别对轻症组、重症组和重症好转组、预后不良组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分析比较。重症组L、PLT和ALB低于轻症组(均

P

<0.05),IL-6、AST、CKMB、LDH、mAST、HBDH、AMY、LPS及PCT均高于轻症组(均

P

<0.05);预后不良组IL-6、HBDH、LPS及PCT均高于重症好转组(均

P

<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见表1、2。

表1 轻、重症组实验室指标分析[M(P25,P75)]

表2 重症好转、预后不良组实验室指标分析[M(P25,P75)]

2.3 不同分组IL-6水平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IL-6水平[177.00(127.50~469.95)pg/ml]明显高于重症好转组[58.00(41.00~96.00)pg/ml]和轻症组[38.00(19.00~54.00)pg/ml](均

P

<0.001)。见图1。

图1 轻症组、重症好转组、预后不良组血清IL-6水平比较与轻症组比较:***P<0.001;与重症好转组比较:###P<0.001

2.4 IL-6水平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患者IL-6水平与实验室指标AST、CK、CKMB、LDH、HBDH、mAST、AMY、LPS和PCT呈正相关(

r

分别为0.355、0.280、0.253、0.348、0.325、0.409、0.212、0.291、0.513,均

P

<0.05),与L、M、PLT和ALB呈负相关(

r

分别为-0.283、-0.221、-0.388、-0.325,均

P

<0.05),而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见表3。

表3 IL-6水平与各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IL-6与各指标对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SFTS患者轻、重症为分类标准,将年龄、IL-6和实验室指标(L、PLT、ALB、AST、CKMB、LDH、mAST、HBDH、AMY、LPS和PCT)引入二项多元Logistic 回归方程。结果显示IL-6(

OR

=1.054,95%

CI

:1.020~1.088)和LDH(

OR

=1.005,95%

CI

:1.000~1.010)是评估SFTS患者病情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均

P

<0.05),其他为非独立预测因素(均

P

>0.05)。以SFTS患者重症好转、预后不良为分类标准,将年龄、IL-6和实验室指标(HBDH、LPS和PCT)引入二项多元Logistic 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

OR

=0.864,95%

CI

:0.753~0.991)和IL-6(

OR

=0.954,95%

CI

:0.926~0.982)是评估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

P

<0.05),其他为非独立预测因素(均

P

>0.05),见表4。

表4 SFTS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 ROC曲线分析IL-6 评估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6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

CI

:0.805~0.938),当IL-6为84 p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4%、98.04%;IL-6评估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95%

CI

:0.833~0.986),当IL-6为109 p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0%、88.89%。见图2。

图2 IL-6评估SFTS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ROC曲线A:以轻症组为对照,重症组为病例组; B:以重症好转组为对照,预后不良为病例组

3 讨论

SFTS是一种在中国首次发现,并在东亚地区传播流行的病毒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重症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中毒性脑病甚至休克等症状。其平均病死率为5.3%,而重症患者病死率最高可达25.0%。病理学研究表明,导致本病高病死率的机制是伴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凝血障碍和多器官衰竭。该病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有报道接触气溶胶或急性期患者血液、分泌物等可被传染。

SFTS的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尚未明确,但在重症和死亡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炎症因子升高,提示炎症风暴可能与疾病发展及预后相关。近期有学者发现,SFTVS感染可以诱发线粒体DNA的氧化,激活BAK/BAX促使氧化形式的线粒体DNA向胞质内释放,从而激活NLRP3炎症小体,导致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这为探索SFTSV感染的致病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IL-6是免疫系统针对感染及各种炎症反应产生的多效能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中升高早于其他标志物,可通过诱导急性期蛋白、刺激造血和调控免疫反应来促进宿主防御,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通过分析,发现IL-6水平在轻症、重症好转和预后不良三组逐渐升高,与研究结果一致;且与血小板数量及组织损伤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IL-6可能具有预测SFTS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能力。将研究对象分为轻、重症组,两组在IL-6、L、PLT、ALB、心肌酶谱、AMY、LPS和PCT表达水平间均有差异;分为重症好转、预后不良组,两组在IL-6与HBDH、LPS和PCT表达水平间亦存在差异。年龄是SFTS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本研究发现不同分组中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故将年龄、IL-6及其他差异有意义的指标纳入相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6均为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运用ROC曲线评估IL-6对两者的预测价值,分析显示,IL-6评估SFTS患者病情严重和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3、0.937,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54%、98.04%和88.00%、88.89%,表明IL-6可以作为评估SFTS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潜在指标。

近年来,SFTS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缺乏特异性药物及疫苗,临床病死率较高,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事件,故寻找有效的预测指标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IL-6具有评估SFT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对本病及早诊断、预防和对症支持治疗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轻症重症程度
加味葛根汤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轻症乙型流感(风寒束表证)的疗效观察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2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环球时报(2022-04-15)2022-04-15 17:15:38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 08:32:47
中国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海南金融(2021年12期)2021-01-06 12:27:02
轻症小儿肺炎门诊雾化吸入疗效分析
医学信息(2017年5期)2017-03-18 23:29:26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大柴胡汤对肝郁气滞型急性轻症胰腺炎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3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0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