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小冲突“自疗式”化解攻略

2021-08-30 02:21杨晓东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5期
关键词:化解情绪管理

杨晓东

[摘要]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与矛盾,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如此。面对学生之间的冲突,班主任应急处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一块橡皮引发的“小闹剧”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提炼“自疗式”化解对策。老师要学会克制自身情绪,冷静对待,伺机转移情境,因地制宜纾解僵局,唤回当事学生的理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性反思,用理性指导行动,化解矛盾。

[关键词] 日常冲突;情绪管理;“自疗式”化解

“大事不好,文文和小圆吵架了,差点打起来了。”一个同学匆匆跑来报告。

她俩不是好朋友吗?我收紧脚步赶至教室,只见两人怒气正炽,对立站着,僵持不下。小圆瞪着眼斜视着文文,还用书包带子绑住文文的书包,“铐”着她不让离开。文文在一旁抹眼泪,想挣脱“束缚”。假使有一支情绪温度计,让他们测一测,愤怒或伤心值肯定不低。

原来,文文在地上捡到一块漂亮的橡皮,并在上面画了一些小花儿。橡皮的失主是小圆。小圆要求文文赔一块全新的,但对方不肯。

就因一块橡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事实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情绪也在升温。“你明天赔她一块!你呢,马上解开。现在上体育课去。”我强逼道。

话音未落,文文自辩道:“我才画点小花,不赔!上次她把我笔弄坏了,我也没让她赔。这次为什么赔她?”

“小气鬼,必须赔,而且要一模一样的。”小圆不让步。

“橡皮上画了点小花,照样能用啊!”

“我在你衣服上画花,难道也不影响吗?”

两人互不退让,还拉锯般拉扯起书包。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容易被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裹挟。这两位四年级小女生,其言其行即是情绪化的表现。所以,当我试图以截断众流的姿势“快刀斩乱麻”时,理性“短路”的学生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话。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面对情绪濒临失控的孩子,第三者的“治愈力”已然无效;给予其时间,让理性慢慢回归或可收欲擒故纵之效。

我柔声问道:“你们是一直这样拉扯下去呢?还是冷静一下?”

两人沉默了。

“老师建议你们先去上课,正好体育老师需要小助手,你们帮忙运器材去,等下再解决赔不赔的问题。”我借机搭起台阶。

时间是最好的冷却剂。体育课后,她俩的情绪基本得以平复。

依班规,闹事的同学要进行书面反思。于是,我再将一军:“老规矩——以‘我字开头,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或者就写今天的作业“夸夸我的小伙伴”,你们相互夸一夸对方。二选一,你们自己决定吧。”

课后管理时间,两人安静地提笔“工作”。文文写了“我的好伙伴——屈小圆”,小圆则详细再现了纠纷过程。

写完后,我让他们大声读给对方听。读着读着,文文竟然哭了:“你对我很好。每次去你家,你都拿出我最爱吃的零食招待我,记得你还说,每周日下午是我们美好的零食时光。”

“老师,我刚才也不对!”小圆抽噎着说,“是我小题大做了。文文平时总是帮我,我不会的题目都是她教我。有次我生病没来学校,是她把作业本带给我,还给我买了一个面包。”

二人冰释前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所谓的芥蒂仿佛被某块神奇的橡皮“擦”去了。

我笑道:“若让时光倒流,今天的小冲突还会发生吗?”

两人相视一笑。

一块橡皮引发的“小闹剧”就此收官。回顾整个过程,大致经历了“老师克制情绪——伺机转移情境——引导换位反思”三部曲,有效处理了学生的小冲突。

第一步:善于克制教师自身情绪。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面对冲突与纠纷,小学生的情绪冲动情有可原,若老师勃然大怒,甚至出現过激行为,则有辱斯文,不但于事无补,更可能火上浇油。老师该如何克制自身情绪呢?

首先是有善心。老师心中有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只有放低身段,不再高高在上,老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化解冲突提供心理基础。冲突中的矛盾双方,更愿意接受或信任一位善解人意、公平调解的第三方。

其次是能静心。得知发生冲突时,我刚批改完一摞厚厚的作业本,于是略显浮躁地强制处理,但情绪正炽的孩子并不买账。事后想想,即便彼时被我的威严与粗暴“制服”,也只是一时忍气吞声或被迫和解,其心底的裂痕能否真正愈合?每临大事有静气,何况小学阶段,类似的小冲突司空见惯,老师最好的选择,应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做一个理性的调解员。

再次是宜“冰”心。假如情绪失控,老师不妨做一下深呼吸,“冷却”一下头脑,再来一个微笑,泰然处之,缄言以对,让孩子先说说原委。老师是面镜子,自身的情绪管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走向。因此,学会克制情绪,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步:伺机转移情境。

冲突中的小圆和文文,话语中散发出浓浓的火药味,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若不及时处理,冲突的“地雷”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引爆。老师如何化解这样的僵局呢?转移情境的策略可谓切中肯綮。

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时过境迁,通常会意转情移。冲突发生时正好要上体育课了,我告诉两个孩子体育老师需要小助手,请她们搬运器材。这招既转移了当事人的注意力,也给情绪降了温,同时也不耽误学生的功课。此时,老师就像一个“麦田守望者”,把矛盾双方从危机的“悬崖”拉了回来。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大部分人会很亢奋,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我相信,这不单单只是简单的体育课,更是摆脱坏情绪困扰的好途径。她们俩的情绪可以合理发泄,纾解出来,唤回理智。

转移情境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而定,考验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间的冲突大多发生在课间或午间,笔者一般不会就地处理,而是转移当事人到相对私密空间,再打一个时间差进行解决。本案例发生在课间,下节正好是体育课,笔者便采用顺势而为的策略。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性反思。

帮助孩子“排雷”后,事情并未了结,还需要老师的正向引导,教会孩子用理性指导行动。那么,换位思考便是必要的方式。

首先,要有情感铺垫。以“我”为主语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冷静后思考自己在整件事中的所作所为,会更加理智。借作业之机“夸一夸对方”,想想对方的优点及过往的美好故事。这些都是反思前必要的情感铺垫。情绪是短暂的,而情感具有持久性。

其次,借“你读我听”方式换位思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以共鸣,这就是“共情力”,也是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强调的“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之一。

再次,唤回暂时迷失的“爱”。一言一语总关情,通过回忆,孩子温习了友爱。“爱”能化解矛盾,消弭猜疑、嫉妒和憎恨,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以己度人,不如以人度己。学会换位反思,才能更好地走出“我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日常小冲突在所难免。面对成长中的学生,为师者应以更加冷静、柔软、理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冲突进行“自疗式”化解。这种“自疗力”的培养,亦是终身受益的一种素养吧!

猜你喜欢
化解情绪管理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浅谈情绪管理在安全中的实践与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分析
教师的情绪管理研究
初探情绪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