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高中历史教学中失落的国学

2021-08-30 02:12李慧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国学历史教学

李慧

摘要: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挥散的余温还能给我们一丝的温存。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其内涵已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瑰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不少学生只知历史事实,而不知历史事实中所弘扬的精神文化,行为思想上的不良风气日盛,国学精神被遗忘殆尽。重拾民族遗志,找回失落的国学,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国学  失落  重拾

近几年,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备受教育界的重视。所谓“国学热”,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关注也随之加深,“国学”是中国特有的名片,重拾传统文化,保持中国独有特色,对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深远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历史的阐述,而“国学”是五千年中华历史的精神脉络,对其学习并继承传播,是中学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特色,离不开一国独有之精神文化,否则“国将不国”。

一、国学的内涵

在学习并传承国学前,我们首先需了解一下什么是国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去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学,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称谓,而其作为思想学术概念使用开始于西学东渐之后,“国学”即是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国粹派邓实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这一概念普遍为大家所接受。李中华认为:“国学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纪宝成也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之根。”可见,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合的学术综合。

在新时期,西学快速传播,西方经济的领先使得西学在中西文明冲突过程中居于主流地位,西学中某些不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也被中国的青少年大肆崇拜并效仿,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时代的召唤要求每位历史教学工作者务必在历史教学中重振国学,将历史教学与国学联系在一起,弘扬爱国情感,启迪古典智慧,把课堂变成一个体会时代兴衰、感悟人身哲理的平台。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国学缺失

(一)传统精神文明缺失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高中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执行脱节,责任意识差,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等。

就学校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除基础知识传授外,更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怀。但由于考试等诸多外在压力,我们看到,目前有不少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上“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只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迎战考试,忽视德育等精神的培养。可见,国学精粹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谦虚,法家的严谨,墨家的“节用”“尚贤”等观念,只是作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没有让学生得到深层次的熏染和弘扬,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传统文学素养缺失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创造过程中,通过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今天的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前的古代史及近代史部分,几乎都是从这些文人墨客的不巧篇章中提炼出来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特有的价值,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文学风格,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语言。然而,今天呈现给大家的历史课本几乎没有了古文的踪迹。

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推广,古文在写作中渐渐被遗忘,历史教师大多只是按照教材或参考资料上的白话文给学生灌输知识,甚至在讲授课本内容时,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信息记录在哪些文献中,二十四史也从未触及过,只不过人云亦云罢了,不会引经据典、论从史出,也从不教授学生阅读古文的技巧,学生多看不懂古文,文献材料题不会做也就不做,因此不能理解古文中所蕴含的古人智慧精华也就不足为奇了。国学就这样随着古文素养的缺失而被遗忘。

(三)哲学思辨的缺失

所谓思辨,就是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进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宋代的契嵩禅师有句精辟的话:“大凡辩事,必以推理,必以迹验,而然后议其当否。反是,虽有神明如蓍龟,将如之何!”

国学显然非常强调思辨精神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就提出过孔子的“中庸”之道,这无疑是理推迹验皆当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因此受到历代学者们的肯定,是思辨的硕果。老庄之说,也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韩非子更是主张因时而变,变法革新。这些都是历史书中呈现给我们的知识点,然而知识点的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们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主体,仅仅是知道有此观点罢了。

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需要历史学科本体理论的指引,需要能夠由“技”进乎“道”,历史哲学的引领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国学中所宣扬的哲学思辨精神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出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强调思维逻辑的重要性,如此,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理性和成熟。

三、重拾失落的国学

(一)用国学中的传统精神文化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教学中对国学的普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以史为鉴,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猜你喜欢
国学历史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趣味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