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德育管理问题及管理对策

2021-08-30 01:32李会会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1期
关键词:德育管理方法策略问题分析

李会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德育时代性,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如何发挥班主任作用,做好初中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初中班级管理德育问题、原因分析和班主任管理德育策略三部分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  德育管理  问题分析  方法策略

一、班级德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一直提倡德育为先,但现实生活中,或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或因为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习惯以“优异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标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情况长期存在。初中班主任班级德育管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是我们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理念中德育弱化

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评价依旧存在根深蒂固的重智育轻德育观念,导致部分德育举措效果不好。比如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成绩好的学生是“三好学生”,美术、体育、劳动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常常与此荣誉无缘,这样的评价标准会让学生、家长、老师产生“只追求文化课高分,不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错觉。而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也较多关心平均分、及格率、重点高中升学率等指标,促使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降低。

(二)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活动浅化

德育离不开活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能促进“知情意行”共同发展,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但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德育活动缺少统筹规划,一些德育活动策划往往是应景式、应付检查式,没有突出新时代德育特点,缺乏任务设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深入挖掘内涵,加之德育活动效果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一些德育活动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比如“万人学雷锋,千人签名”活动,表面上学生聚在一起签名留言,但当问到什么是雷锋精神的时候,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就遑论践行雷锋精神了。

(三)班级管理结果中德育评价窄化

部分学校在落实班级德育目标、考核评价学生道德表现时往往只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校规校纪,采用简单的加减分处理,定量为主,以冷冰冰的数字量化道德水平。班主任进行期末操行评定的时候往往依据自己的观察和任课教师的反馈进行评定,很少有同学和家长参与进来,导致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初中学校德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1)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内生动力。现行的升学制度下,初中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即使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学生往往最在意的还是分数,依然会把文化课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道德提升就只能“說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了”。

(2)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错位。受中考、高考评价导向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影响,家长本质上更看重孩子的智育成绩,而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少家长认为考高分才能上重点高中,想办法、挤时间让孩子学习,对孩子参加德育活动颇有微词,唯恐德育活动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

(3)学校德育体系缺乏系统性、时代性。在“升学率是学校发展的硬指标”的现实导向下,学校只看学生的智育成绩,道德发展水平很少考虑,因而德育在学校中并不被看重。理念上的不重视使得学校在厚植师生爱国情怀的德育活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缺少时代性。

(4)班主任进行新时代德育的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先智后德”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不少班主任缺乏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德育管理缺乏理论体系,班级管理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因循守旧,说教、灌输等方法大有市场。很多班主任缺乏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对新时代德育工作缺乏深入研究。

三、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德育策略

(一)开展班级德育活动

1.组织好班会、校会、家长会等校内活动

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班会、家长会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等,班主任要敢于放手,相信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在自我参与中实现自我提升。班主任也要做好指导,结合国家、社会、学校阶段性工作特点和班级班情,统筹策划好每周班会、家长会主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细心做好班会任务设计,学生自主认领任务后,认真审核,提供帮助,助力学生展现能力,发现学生闪光点,寻找教育契机。

2.组织好校外德育活动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整合资源,让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经历往往印象深刻,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不能空洞、流于形式,要目标明确,有任务设计;实践过程要突出教育意义,不能走马观花,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中,体味到积极的教育影响;要深入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要素,争取受教育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二)注重师生交往

1.尊重学生,平等对话

打破传统师生管理中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的刻板局面,尊重学生的平等地位,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而非带着命令的口吻进行说教式谈话。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正在慢慢强化,对事情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且处于叛逆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用命令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平等的沟通往往会赢得学生的亲近,更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

2.积极热情,传递情感

班主任的情绪会通过信号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情感起到调节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明确“社会性”“普遍性”的师生情感关系特征,评价学生时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颇。应该注意到,以亲和热情、热心赏识、以诚相待建立起来的师生情,比用提高嗓门、处罚等方式管理学生建立起来的师生情更为牢固,深受学生认可。

(三)做好学生成长指导

1.指导学习生活

明确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以德育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积极与任课老师、家长、同学保持联系,了解每一位学生各方面优点,深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特质,挖掘闪光点,关注学生上下学时间、出行方式、交通安全等,教会学生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指导心理健康

关注疫情、学业、家庭、同学关系等因素可能带给学生的心理问题,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例如,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开展系列生涯规划课程、为特殊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帮助,借助心理老师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指导工作。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放松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释放情绪和压力。

中学生处于个体意识觉醒期,理想大于现实,富于思考,思想开放,内心敏感,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不接受传统的说教,期望活出自己。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班主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有品德、有文化的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5.

[2]金卫东.新时代初中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4).

[3]安立魁,王一定.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的路向[J].教学与管理,2018(6).

猜你喜欢
德育管理方法策略问题分析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试析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管理艺术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