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平
在儒家伦理中,教师的地位相当尊崇,有言曰“天地君亲师”。“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丰富,其中,学识渊博是其最基础、最核心、最本质的含义。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师”之界定,即体现为此。
教、能教、善教、乐教,是对教育者最根本的要求,这从几千年来汉语对教育者之称呼——教官、教习、教员、教师中可窥探究竟,而精湛的业务是教育者完成“教”的角色的根本前提。做教师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对专业知识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及精准、熟练、艺术地运用,应成为教师最基础、最本质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精于业务是师者应有的“慈悲”。
“慈悲”本是佛教术语,有除苦予乐之意。放到现代教育语境中来审视,作为一线教师的“慈悲”,就是以精湛的业务帮助学生免于知识习得过程中的痛苦,领略精神成长的快乐。
回望教育改革的艰辛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与优化,但改革的成效很多时候却未能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不是理念不先进、政策不高明,而是教师整体业务水准不够精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整体业务水准的高低。
经常有教师感叹当下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够崇高,大多数人将之归因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道德和精神冲击。殊不知,其深层原因是人民群众对教师精湛业务的深度诉求。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察與结论,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
我们常对民国教师的各种美谈心生艳羡:鲁迅一年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买套四合院;陈寅恪留学海外十余载,没拿过一个学位,却在36岁时成为清华大学的“四大导师”之一;刘文典先生敢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并拍桌大骂……殊不知,鲁迅写就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迄今为止仍然是庄子研究中不可逾越的大山。
回望教育改革路上那些赫赫有名、受人敬仰的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陈日亮、程翔、李镇西、李海林、余党绪……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业务精湛的教育者——渊博的知识成就了他们的高度,高远的视域成就了他们的深度,精湛的业务成就了他们的“慈悲”。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中,扎实学识是一个教师的必备品格。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语境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全面、准确、深入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是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教师价值认同的必经之途,更是师者应有的“慈悲”。
(作者单位:遵义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