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竹圣,回首向来萧瑟处

2021-08-30 01:50吃畫人
读者欣赏 2021年8期
关键词:画竹潇湘于谦

墨竹图 纸本墨笔 116×52.3cm 明 夏昶 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月的京城闷热难耐。这天,时任兵部主事的范琮收到了来自瑞州(今江西高安)的急件。彼时朝廷有意用兵于北,兵部每日与边镇往来文书无数。但这次范琮所收到的并非是有关军政事务的文书,而是好友夏昶为之解暑的一卷“清凉秘籍”。

长20余尺的纸本上画的,是潇湘之上的绿竹猗猗。湖南永州地处湘、桂之交,潇湘二水在此汇流后下衡潭、入洞庭,一路穿行于大山深谷之间,沿岸绿竹无数。它们有的深植地下,长得粗壮挺拔,茂密成林;有的扎根岩壁,生得纤细俊瘦,零乱疏落。夏秋之际,阴晴不定,霎时风起,就落得一川竹影,万竿烟雨。

相传上古时舜巡视长江,死于苍梧之野,南下寻夫的娥皇、女英泪洒潇湘,落在竹枝上的泪痕化为斑点,从此,“潇湘竹”便成为清丽凄美的诗题画材。

风雨中的潇湘竹是夏昶钟爱的画题,夏昶的墨竹独步天下,所在的瑞州有良竹千亩,古称筠州。此番作与友人的墨竹长卷虽借潇湘之名,寄去的却是他徜徉瑞州山水之间,欲与友人分享的凉爽与快意。

正统十三年(1448年)年初,61岁的夏昶离京出知瑞州。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公务闲暇时,他就跟着当时的中书舍人、书画家王绂学习画竹。30多年间,夏昶官运不算亨通,画竹却早已青出于蓝。他的画从不轻易与人,《明史》中说他“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民间则流传着“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的传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西凉,也有人愿意花费十锭黄金换取他的一枝墨竹。

友人之竹如此难得,收到这样一幅长卷,范琮如获至宝,自然要请朝中最与之匹配的文学之士作跋,以增声色。

第一个被邀请的,是时任礼部侍郎的王一宁。他说潇湘竹不仅久经风雨,品性高洁,而且“竹之态旦暮变千万”,故常被古今名手摹写,而夏昶此卷堪称绝笔。

第二個被邀请的,是夏昶的同年、翰林侍读学士张益。当初张益和夏昶同向王绂学习画竹,二人水平本不相上下。后来夏昶每日精研,而张益自己则荒废懈怠,如今看到这幅杰作,不能无愧。事实上人各有长,张益的《石渠阁赋》同样令夏昶汗颜,也是后者不再作赋,专攻画竹的原因。

第三个被邀请的,是刚升为翰林侍读的徐珵。他和张益、夏昶是苏州老乡,是少壮派中极有抱负的全才。在跋中,他将夏昶比作宋代的画竹大师文同,并称赞了绿竹“玉立岁寒”的品质。

然而,他们很快就会体会到,在宦海中想要“玉立岁寒”,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就是收到夏昶《潇湘风雨图》的一年后,坐镇兵部的范琮忙得根本没有工夫抱怨天气的毒热。他收到了一份加急文书,这次不再是从南方寄来的书画,而是前线传来的,北方守军接连战败,瓦剌大军即将入境的情报。很快,朝中召开紧急会议,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决定亲征北伐。两日内,匆忙集结的大军尚未做足准备,就匆匆开赴前线。

湘江风雨图 纸本墨笔 35×1206cm 明 夏昶 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墨笔画丛竹坡石。坡地间,乱石横卧,大小不一,时断时续。山涧溪水流淌,环绕于坡石间。坡石与流水间,修竹丛生,或偃卧欹侧,或迎风舞动、如临风雨。

风竹图 纸本墨笔 203.4×59.7cm 明 夏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虽然名为亲征,英宗却将军政要务全部交付监军太监王振处置。王振不懂军事,对将领们处处节制,最终不仅进取无功,反而在班师途中因情报错误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英宗亦于土木堡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军心振奋的瓦剌铁骑趁势南下,直逼京师。范琮的长官于谦临危授命出任兵部尚书,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同时组织军士,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终于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当初为范琮作题跋的三人命运如何呢?年初刚刚入值文渊阁典机务的张益随英宗出征,和数万大臣、将士一同魂断土木堡;留守京师的徐理汲汲于功名,他第一个建议迁都,被于谦当庭怒斥,从此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在官场上抬起头来;身在礼部的王一宁没有典机务的机会,亦没有抢风头的欲望,平平淡淡地又做了两年官,竟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年仅55岁。

若是将徐理换作其他人,当京师保卫战取得胜利,恐怕早就断绝了晋升仕途的愿望。

由郕王即位的景帝根基薄弱,朝中之事全要依仗于谦。为了再谋进取,徐理托于谦的门客为他求国子祭酒一职。早已不计前嫌的于谦向景帝提出人事任命的建议,后者却说:“这不是那个提出南迁的徐理吗?”对他弃置不用。然而徐理自负一身才学,尚未灰心。既然原来的名字已经进入皇帝的“黑名单”,他干脆改名“有贞”,竞又正巧赶上了一次翻身的天赐良机。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当知瑞州4年秩满的夏昶回到京师,初时的同僚已凋零了大半。他升任太常寺少卿,职务清闲,依然有大把的时间以画竹自娱。也正是这一年,黄河在沙湾连续7年决口,前后去治理的大臣都无功而返。群臣举荐徐有贞前往治河。在任上,他力排众议,用“先塞继浚”之法,历经550余日圆满完成治河工程。4年后,黄河山东段多处决口,唯有徐有贞负责修筑的河堤完好无损,他得命总治水患,大功告成后得景帝亲自召见,晋升为左副都御史。这对于徐有贞来说,还只是反转的开始。

英宗自被释放回朝后,以太上皇之名被景帝软禁。明代宗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轨、宦官曹吉祥有意迎英宗复辟,建立不世之功。他们三人有权职之便,却自知无勇无谋,于是找到夏昶的长官、老谋深算的太常寺卿许彬。许彬以年老推托,建议石亨等人找徐有贞商议。这一招老辣非常,若是复辟成功,自己有举荐之功;万一复辟失败,也找不到他参与其中的证据。

许彬是有识人之明的。开启反转人生的徐有贞正着急等待着下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与石、曹等人一拍即合。而当复辟的军队开进皇城,正是徐有贞的镇定稳住了惶恐不安的队友们,并最终由他向蒙在鼓里的群臣宣告了英宗复位的消息。

在这场政变中居功至伟的徐有贞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他出任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食禄一千一百石,世袭锦衣卫指挥使,颁给世袭诰券。曾经当庭怒斥他的于谦被他力主处决,前仇旧恨尽扫,大落大起之后,徐有贞很难不以为自己是那枝“玉立岁寒”,挺到最后的劲竹。

经冬的冰雪尚未消融,大权在握的徐有贞已春风得意。与之相好的夏昶却于此时辞官还乡,从此悠游于昆山玉峰山下,仿效元末的楊维桢,终日以诗画燕乐自娱。或许当时夏昶早就预见不远的乱局,于是辞官自保;又或者他只是厌倦了京城的生活,想念起玉峰山下的翠竹来。

此后仅仅数月,在又一个七月,徐有贞就在与“昔日队友”石亨、曹吉祥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贬广州,又于途中被抓回落入诏狱,最终贬为庶民,流徙金齿(今云南境内)。小人与宦官或许于实务百无一用,争权夺利却总是无往不利。老谋深算的许彬接替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竟也很快被石、曹二人斗倒,于贬谪陕西的途中辞官返乡。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石亨、曹吉祥在朝中没了对手,越发肆无忌惮地培植党羽,在3年后被根基渐固的英宗接连剪除。徐有贞则被英宗从云南放还,回到苏州老家,一场权势与名利的大梦终于彻底化为云烟,从此再也不问政事。

在昆山,徐有贞见到已经年近耄耋的夏昶,也见到了后者晚年的这幅力作——《潇湘过雨图》。距离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那个夏天已经过去了15年,他留下了这样的题诗:

“清风吹竹枝,环佩空中起。声佳遏行云,影乱动秋水。昨宵偶向江皋行,箨龙出土头骨生。题诗不尽胸中情。”

声遏行云,影动秋水,再用“头骨”来形容冒出地面的竹笋尖儿,徐有贞疾行的草书里没有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而是肃杀的寒意。他为何才起了个头就欲言又止,“胸中情”到底是说不尽,还是说不得?

无论如何,从《潇湘风雨图》到《潇湘过雨图》,风雨中凌乱的潇湘竹重归寂静。低垂的竹枝穿过澄净的溪水,优美而安定,好像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吃畫人”)

杨晋·仿古山水十二开 绢本设色 30.8×25.5cm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杨晋(1644-1728年),江苏常熟人,擅画农村景物,尤长画牛,画作多表现郊牧之风,兼及人物写真、花鸟草

猜你喜欢
画竹潇湘于谦
成鹰之路
果子单
人间最美是潇湘
画竹题诗
国学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胸有成竹
小小潇湘上学记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
不到潇湘岂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