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潇湘岂有情

2009-03-17 10:12张文书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水色潇湘湘江

张文书

潇湘。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原是湘江的别称。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纳潇湘之名矣。”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也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的记载,可见潇湘最初是指清澈幽深的湘江。“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石长江边”,李白诗句中的“潇湘”就是这个意思。

历朝不乏赞叹湘水的诗作,诗人们多从江水的清深入笔。“湘水清见底,楚云淡无心”(刘长卿),“婉娈潇湘深”(顾况),“水色潇湘阔”(李商隐),“翠欲滴潇湘”(王元),“窗户碧潇湘”(齐己),“潇湘水空碧”(孟郊)等形容湘江水色的一干诗句,无不显示出诗人们对湘江水的喜爱。“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合江亭》),韩愈面对明净碧绿的湘江水,不忍唾脏水面,此后,“不可唾”便成了形容水色绿净的专用词。

据《列女传》载,舜巡游南方,死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追至湘江。痛哭挥泪,染竹成斑,因称“斑竹”“潇湘竹”“湘妃竹”。娥皇、女英最后投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屈原《湘君》),湘夫人思念湘君,可久候不见湘君如约聚会,因而产生了失望、怀疑、哀伤、埋怨的复杂感情。自屈原以后,文士们纷纷阐释演绎这个动人的传说,“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远别离》),李白以湘妃故事起必,极写相思之痛。“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的《潇湘神》更是催人泪下。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是文学家曹雪芹在“大观园”中特意安排的一处景点,《红楼梦》十七回中由贾宝玉题名为“有风来仪”,后来元妃省亲时赐名“潇湘馆”。潇湘馆中最典型的植物是竹子,“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林黛玉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便选中此处作为自己的居所。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潇湘的典故,不仅象征了林黛玉自然脱俗、不屈不挠的性格。而且暗示了林黛玉将要在幽怨的泪水中度过短暂而又凄美的一生。

《唐才子传》载,张说本来“诗法特妙”,晚年谪居潇湘后风格大变,“诗益凄婉”,因而“人谓得江山之助”。“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潇湘的壮美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更让陆游发出由衷的感慨。宋词中有不少与湘江有关的词牌,如《湘月》、《湘妃怨》、《潇湘神》、《湘江静》、《湘灵瑟》、《湘江春月》、《潇湘逢故人慢》等。元杂剧中也有杨显之的名作《潇湘夜雨》,“我只见雨淋淋写出潇湘景,更和这云淡淡妆成水墨天。只落的两泪涟涟”,凄风苦雨的背景营造了悲婉的气氛。

潇湘还是湘江和潇水的并称,后泛指湘江流域。潇湘荒蛮偏远,历来是迁客骚人的寄居地,潇湘也因此被涂上一层浓重的愁怨色彩。屈原、贾谊的贬谪之恨,杜氏祖孙的羁旅之苦。柳宗元的独居之愤,都曾留给了潇湘。范摅《云溪友议》载,唐代天宝年间,徐安贞避罪衡山岳寺。李邕游岳时,遇到徐安贞,“因同载北归,止潭州,察使水亭相迓。徐侍郎指李北海呼日:‘行者潇湘逢故人,得随归客,止乎江洲之娱,若幽谷之睹太阳者矣。不然委顿岩谷,卒于寺隶也。”“若幽谷之睹太阳”,似乎有点夸张,但我们不难领会湘江流域当时的寂寞幽远。“潇湘过客稀”(皇甫冉),“莫厌潇湘少人处”(杜牧)等诗句,也都是很好的印证。

“湘水澄碧,赤岸若霞,石子若樗蒲,此《骚》材所从出也。其中孕灵育秀,宜有慧人生焉。其人皆能不守故常,而独出新机者。有首为变者出,则不惮世之毁誉是非而褰裳从之矣l”正是明澈清幽的湘江水,孕育了清慧坚韧、独立不羁、标新立异的潇湘人,确实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名。

猜你喜欢
水色潇湘湘江
水色
湘江魂
人间最美是潇湘
五尖山点将台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小小潇湘上学记
鉴别鱼塘水质好坏有妙招
水色纸飞机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