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赣
摘 要: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和治国的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接受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 爱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4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高中生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根据这一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国学知识的比重,让学生对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把握。本文将就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几点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并繁荣壮大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
比如,在学到韩愈的《师说》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此文对学生进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教育。在韩愈生活的那个年代,作者尚且鼓励君子多向他人学习,那么,在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加速更新换代,如果不能做到终身学习,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会很快被社会淘汰。
二、丰富教学形式,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困难。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比如,在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飞花令”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朗诵比赛、主题演讲赛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组织历史人物形象讨论会,就同一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解读发表各自的观点。通过类似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会有更深的认识。
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纲,适度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本单元选了曹操的《短歌行》,教师就可以借机向学生推荐阅读曹丕和曹植的诗,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反过来对课内的《短歌行》也可以加深理解。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苏轼的传记,这样学生就能夠全面了解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透过作者的经历,学生会对苏轼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主观感知。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自主性、探究性的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理念同当下社会建设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结合当下,中国的建设正需要大量的优秀创新人才。许多城市为吸引优秀人才开出了诸多的优惠政策,这正是中国古人的先进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对高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许多工作可做。为了使学生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国学知识,分别对诸子百家、古代散文、唐诗宋词元曲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探讨,争取在每一领域都能熟知几位大家的代表作品。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和诗词鉴赏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浩瀚的古代典籍时才能少些阅读障碍,早日建立国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马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