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读书已是第二义”

2021-08-30 02:21李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穷理朱熹道理

李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04

“读书已是第二义”,这句话出自《朱子语类》卷第十《读书法》(以下简称《读书法》)。全文如下:“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类似论述,在《读书法》中还有两处,一处为:“读书乃学者第二事。”另一处为:“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三处表述,虽然文字版本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相同,即朱熹认为,读书是人生第二义,乃学者第二事。

近代出版家、教育家张元济先生晚年时曾写过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曾在文章中写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两位著名学者均把读书视为人生头等大事,为何一生饱读诗书、遍注古籍、著作等身的朱熹却认为“读书已是人生第二义”,“读书乃学者第二事”呢?

笔者以为,无论是将读书视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人生第二义”,都绕不开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何在?

朱熹是著名学者,儒学中兴的重要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无论在教育思想上,还是教育实践上,朱熹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朱熹留下的作品中,谈读书的内容很多,而指导弟子读书,更是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事。关于读书之要,我们且看《读书法》中的相关记载:

陈希周问读书修学之门,先生曰:“所謂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先生尝上疏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及是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耳。此穷理所以必在于读书也。”

先生曰:“学者望到未见固,必即书以穷理。”

……

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经历见闻有限,书中所记的是圣人的经历、见识。读书,是要见识更多的道理,修养身心,然后齐家、治国及至平天下。“然自秦汉以来,世之所求乎书者,类似记诵剽掠为功,而不及穷理修身之要。其过之者,则遂绝学捐书,而相与驰骛乎荒虚浮诞之域。”(《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读书不及穷理修身之要,此读书便只是读书,朱熹对此等读书深恶之。朱熹说:“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读书法》)

可见,读书不仅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在自身印证体会,用自家身心体贴出天理,在人伦日用中施行,周流无碍,自然圆融,才是紧要处。荀子云:“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明白不如做到,学到并做到,才算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清初学者陆陇其也说过,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作不能读书的人。(楼宇烈《读书与做人》)

如此看来,切己修身似乎是人生“第一义”,应列为读书人的头等大事。其实,细细思考,朱熹所谓的“读书已是第二义”与张元济、季羡林两人所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并不矛盾,读书与切己修身本来就不应分割成两件事。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也曾说,“读书=做人,做人=读书”“一定要让读书与做人变成一回事,不要把它看作两件事。”笔者以为,若是把读书与做人变成一回事,那读书便也是“第一义”“第一事”。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读书。

读书要读经典。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一代代积累和传承,就是人类会利用语言文字、利用图书著作,将文明成果凝固下来。深入、全面、持久地阅读经典,可以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开阔眼界,不断提升境界,不断提高为人处世、谋事创业的本领,不断提高认识、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自己、切己修身的能力。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作者是谁,不管作者如何权威,我们对所读之书,都不能盲目崇拜,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如果只会生吞活剥,只会死记硬背,只会囫囵吞枣,那即使将天下图书全部啃完,充其量也仅仅是读成一个“移动的书柜”。即使读书再多,自己的头脑,也依然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读书贵在实践。《围炉夜话》中记载:“读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读书要走出书斋,勤于实践。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才可能大有作为。即所谓: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做对了的,总结经验;做错了的,吸取教训。再把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凝结为智慧、思想和情怀,人生才可能通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诸子百家经典,乃至《本草纲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著作,无一不是来自人类的实践。无论是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还是认识我们自己,切己修身,都是通过反复实践来完成的。

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书中的言语。譬如读《论语》,懂得:为人子女,应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不为自己担忧;奉养父母,徒养口体不足为孝顺,应以敬为先;侍奉父母当以和颜悦色为贵等等道理后,应当将这些道理化为生活中的点滴,努力尽子女的本分。若空谈孝道,不重践行。这样读书,对实际的人生,又有何益?

钱穆先生说:“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钱穆先生一生推崇朱熹,我想他是懂朱熹的。朱熹所说的“读书已是第二义”,其义不也如此吗?

猜你喜欢
穷理朱熹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李退溪“敬”工夫及当代德育价值刍议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道理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论语》“学而”章与君子之道
“朱子深衣”与朱熹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