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兰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是关键,而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可通过转变轻农思想观念,树立城乡平等意识;挖掘课内外农村特色教育资源,增强农村学生的乡村认同;丰富农村人才资源,培育“一懂两爱”农村教师队伍;加大乡村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增进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根植其爱农爱乡的深厚情怀。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乡土情怀是对乡村的一种独特深厚情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是推动人们服务乡村、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与强烈意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农村的振兴关键要靠人才的培育。农村中學生是我国农村振兴的重要未来人才资源,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厚植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增进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育喜爱乡村、关心乡村的进步与发展、愿意建设乡村、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农村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环节,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乡土情怀的培育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和农村中学生的离农离乡的困境,有利于增进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之情,这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政策背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均衡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与城镇相互共生,共同构成我们人类的生活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实现乡村的振兴就是要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农村的发展与乡村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在于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例如,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2017年《国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强调“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要求。这些关于农村教育的政策从农村的人、财、物各方面持续发力,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举,呈现出以城哺乡、以工补农的新局面,构建了农村新的教育治理模式。这些政策对于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消弭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阻断农村代际贫困发展等都大有裨益。在农村教育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下,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我国乡村社会必将大有作为。
二、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
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时常面临着城市化的挑战,在一些农村地区对城市的美好过分渲染,以进城离村为荣,有些村民不希望回村就业。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他们的乡土情怀培育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对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仍然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一方面,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特殊政策及制度的支持、人才的广泛流动,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教育手段、教学观念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城市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核心,城市学校自然也就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利益分配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并以其优质的教育政策、较高的教育经费及多元多样的教学设施等,巩固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一系列条件保障不足的问题,也导致了一些农村中学生爱乡爱村教育的乡土情怀缺失,表现对乡村的陌生与冷淡,振兴乡村的使命感较为淡薄。
乡村社会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乡土情怀培育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偏颇的社会观念,在初中教育中,还缺乏家乡的内容,忽视了热爱乡村的教育,致使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的缺失。更有甚者,农民父母和子女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中学生对“原生家庭”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则进一步阻碍了其内在乡土情怀的生成。部分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人们对乡村情感的寄托也渐渐被冲淡。
“理念是先导,实践是旨归”,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就没有高效的管理。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实现由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蜕变,但仍有一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不够,难以实现其良好的管理成效,乡村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
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直接关乎着教育成效的好坏。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收获良好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但是近年来,农村普遍存在教师队伍数量较少、质量较弱,导致教师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师资力量孱弱,农村人才缺失严重。“学历”作为学校教师任职的必备条件,同时优质学校对教师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城市人才饱满和就业竞争日趋激励的现状,中青年以视野广、观念新的优势成为城市学校的中坚力量;而农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却日趋严重,农村高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乡村教师还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结构失衡的发展困境。
此外,个别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因电脑的缺乏或废弃而不重视该门课程的授课情况。可见,教育条件保障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由于当前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面临式微的尴尬境地,一些农村中学生出现远离农村、向往城市学校就读与就业的现象。
三、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轻农思想观念,树立城乡平等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而价值观念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思想基础,对人的行为模式的产生具有先导作用。因此,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的培育也应从价值观念的革新和重塑展开。
第一,培育城乡平等观念,树立起爱农、尊农的思想意识。要纠正错误认知,转变重城轻农观念,充分认识乡村的独特价值与独自魅力,正确认识农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第二,父母要转变城市优于农村的思想偏见,正视乡村的价值,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破除狭隘的城市就业观念,自觉为乡村的未来发展与投身于乡村的建设而奋斗。
第三,社会可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农村建设中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大力传播农业知识与农村致富的典型案例,培育关爱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第四,乡村社会和农民家庭可与农村中学建立有效衔接与沟通,主动承担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责任义务,用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与良好的家风,呵护和引导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增强中学生对乡村的认同,减少农村空心化與逃离农村的偏见。
第五,着力增强农村中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和投身农村建设的意愿,提升他们对农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与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农村的建设,为乡村的振兴贡献自身力量。
(二)挖掘课内外农村特色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乡村认同
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挖掘农村特色教育资源,挖掘乡村历史记忆中的乡土教育素材,开发与整合乡土史料资源,建立乡土史资源库,以供不同学校中学生的交流、共享、查询与使用。如维护与开发乡村名胜古迹、参观乡村历史博物馆、考察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寻找乡土文化印记、查阅地方志和家族谱等。提升中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文化修养,增强学习乡土文化的激情,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将乡土教育渗透到中学生课程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乡土素材,调整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建立乡土自然资源库,转换中学生的课程资源,推进乡土资源教育。乡土自然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情怀培育的重要素材。每个农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元素、风俗习性以及特有的产业种植物。如宜春市由于其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樟树成为这一气候最适宜生长的药材,进而带动了该市经济大幅度增长,这便可以成为学生感悟乡土情怀的素材。乡土教育素材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农村中学生的乡村认同。
充分挖掘课内外乡土情怀培育的相关资源,关注乡土的历史与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农爱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三农”问题讲座、“三农”知识竞赛与演讲比赛、参与农业劳动等,厚植农村中学生们的乡土情怀。还可以组织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乡村的自然景观,研究自然现象,进行喂养牲畜、收割庄稼、播种施肥等劳动实践,通过传承与弘扬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表演、节日庆祝风俗以及祭祀形式等,感受民间艺术的精神滋养,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提升农村中学生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进他们的乡村眷恋与认同。
(三)丰富的农村人才资源,培育“一懂两爱”农村教师队伍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只有学习,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和宝贵理论财富,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前行道路上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村教师的素质与技能培训,打造文化素质高、思想道德好、乡土情怀深厚的乡村教师队伍。尤其迫切需要培育“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村教师队伍,积极发挥农村教师与农村学校对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在课堂教育、日常活动与社会实践中渗透城乡平等、热爱农村的思想观念,彰显自身的示范效应。
乡村的振兴需要提供丰富的农村人才资源与人才支持,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亟需提升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与投身乡村建设的意愿,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能让广大农民及其子女汲取现代化的精神养料,提升其思想认知和文化素养,在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性意识下去思考、去工作,进而主动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通过丰富服务乡村的人才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持续发展。
(四)加大乡村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政府在乡村相关教育政策上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保障,尤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科学化、先进化。坚守“三农情怀”,完善县主乡副的教育管理模式;感悟“三农情怀”,培育乡土本色的优秀教师;践行“三农情怀”,落实教育投入的制度保障。
教育现代化引领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解决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须推动农村教育朝着科学化、先进化、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县级政府应做到“既‘放到位,又‘管到位”,让农村学校在放中管理、管中管理,给予其一定的决策权,进而提升农村学校的话语权与参与度。同时秉持县、乡、校“1+1+1”三个层级模式,强化农村学校管理成效,农村学校应结合县政府、教育局及县城各学校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
此外,教育设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就难以培育出具有现代化实践能力和现代化素养的学生,进而难以保证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要推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强化精准扶智持续推进,以及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和加强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信息技术推动着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塑造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推动数字资源服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体现了一种敬畏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发展机遇与广袤的发展空间,乡土情怀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心剂”。培育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需要优化农村中学生学习成才的环境,构筑爱农爱乡的校园文化,增进对乡村传统与历史的认同,根植爱农爱乡的深厚情怀,关注乡村的发展,最终使他们具有乐于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高远志向与先进品格,从而实现乡村的振兴与繁荣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柱桦.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3/t20190312_373147.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