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明
摘 要: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也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性的知识传承,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本文将以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探讨教师以传统文化渗透为核心展开教学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学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56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教材中的内容承载了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职责就是将传统文化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递出去,让传统文化彻底地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可在这一整合模式下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直观理解,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形象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由于些传统文化以直观可见的事物为载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将这类传统文化渗透进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相应的认知能力。
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者动态视频,其内容可以是苏州园林的雕刻、花木、装饰、匾额、叠石、书条石等事物。这些直观的事物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让学生对其中承载的文化进行解读。比如学生可对苏州园林花木的文化及其寓意进行解析,或者对苏州园林雕刻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等。苏州园林并不单纯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直观的文化载体呈现出来,可让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的感知与理解。
二、以故事为主要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以故事形式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因为有些学生虽然接触到了一些传统文化,但是却难以理解它的深远影响,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很难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以趣味教学活动推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有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组织以传统文化渗透为主要目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教学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使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譬如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比一比谁知道的孔子語录多”这样的竞赛性趣味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将孔子的语录灵活地运用到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并在讲出语录时,快速地表达自己对语录内涵的理解。孔子留下的语录非常多,而且每一条语录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学生对孔子语录进行广泛又深入的理解与运用,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孔子的儒家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拓展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自己的阅读知识面。在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也可以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读书时接受相关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始终秉承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感受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使其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承担起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宁贵《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天津教育》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