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顺
摘 要: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使得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代表。因此我们应重视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贯穿学生学业生涯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让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下,要着重宣扬传统文化。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不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优化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51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国家发展软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近年来,在宣扬传统文化得不到热烈的回响。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相对应的传统文化,为课堂增添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初中语文课堂注入传统文化必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名心智逐渐成熟的中学生,更应该深入学习领悟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学生的传统道德文化熏陶,有利于初中生成长和发展。
其次,在不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初有成效,但是在应试教育以及升学压力下,学校为了完成教学指标,让学生日复一日地训练习题,缺乏对学生精神以及心理的关注,这也导致学生在延展探讨知识文化层次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
另一方面,学生严重缺乏阅读时间。时间都用来学习课本知识,并且很多学生都会上课外辅导班,这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学生家长只关注如何提升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初中语文课堂上注入传统文化的方法
1.发掘教材文化价值
语文教师在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本中古文的精髓内涵。比如在古诗教学中,应着重带领学生赏析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只有深入透彻的解析学习古诗文,才能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丰富学生阅读类目
阅读是个不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大量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高度。因此,初中阶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如在学校举办阅读经典文学活动、班级设置读书角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优秀文学作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3.大力宣扬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為行为方面的传统文化,是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将传统节日融入教学当中,如在节日即将到来时,在课堂上讲述节日由来以及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可以策划相关节日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之余,也能学习。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涵养,不断创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打破授课内容的局限性,做到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珊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新课程导学》2019年第36期。
[2] 李秀绒《注入传统文化精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华夏教师》2019年第14期。
[3] 边艳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