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媛
甲亢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生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神经兴奋性增加以及代谢率升高为特征,而糖尿病则主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缺陷或异常,两种疾病发生与自身的免疫系统缺陷存在一定关系,均为消耗性的疾病[1]。临床发病率较高,二者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很多的相似之处,可同时发生,也可甲亢在先,或糖尿病在先,由于甲亢与糖尿病会相互影响和叠加使得病情更为复杂,增加治疗难度[2]。临床上一般是以快速,平稳的降低血糖为主,本文主要探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于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5 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糖尿病诊断均符合201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患者未自行口服降糖药或经胰岛素等控制血糖;甲亢的诊断符合其临床症状表现,甲状腺激素升高,而血清促甲状腺素指标降低。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血糖过高出现了昏迷、酸中毒症状等[3,4]。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 例)与观察组(43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24 例,年龄28~64 岁,平均年龄(37.2±11.5)岁;观察组中男20 例,女23 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36.9±1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甲巯咪唑片治疗,根据病情确定使用剂量,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齐特缓释片,于早餐时口服30 mg/d,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的为门冬胰岛素其初始用量为0.4~0.5 U/(kg·d),随患者血糖水平以及用餐时间等动态调整其用量[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住院天数、有效控制血糖时间、甲亢症状改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含量,患者血糖达标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 血糖<10.0 mmol/L。同时记录其血糖达标时间、甲亢症状改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当血糖值<3.9 mmol/L 时为低血糖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02±1.86)mmol/L 以及餐后2 h 血糖(11.18±1.24)mmol/L 低于对照组的(7.93±2.12)、(14.42±1.06)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比较(,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有效控制血糖时间、甲亢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7.5±3.6)d、有效控制血糖时间(9.7±2.1)d、甲亢症状改善时间(24.7±8.3)h 均短于对照组的(11.3±2.2)d、(17.0±1.1)d、(46.3±9.5)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有效控制血糖时间、甲亢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有效控制血糖时间、甲亢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1 例低血糖,2 例甲亢高代谢综合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有3 例低血糖,3 例甲亢高代谢综合症,4 例糖代谢紊乱,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糖尿病与甲亢作为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两种疾病可相继或者并存的发病,且会互相影响甚至加重病情。研究发现,其特征主要有,首先两种疾病有相同的遗传免疫学基础,会出现家族聚集性现象,二者发病会受到饮食、环境、情绪以及病毒等的相互影响时,由于遗传的易感性,免疫平衡受到破坏后会出现自身免疫疾病的重叠现象[6]。另一方面,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时,肝糖原的分解会加速,从而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因此胰岛素的降解加快,可导致糖尿病,另外,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促进儿茶氨酚的敏感性,从而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长期下来胰岛素的分泌机制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胰岛B 细胞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7]。临床治疗中,需要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兼治糖尿病,通过改善患者的高代谢症状与糖代谢紊乱,控制患者临床症状[8]。
临床上甲亢与糖尿病之间的临床表现有相同的地方,容易产生误诊与漏诊,治疗难度增加的同时治疗时间也进一步延长,当患者糖尿病发病在前时若随后并发甲亢更容易漏诊,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或者血糖控制良好但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出汗增多、进行性消瘦时,可考虑合并甲亢的存在,建议其进行全面的功能检查,若未能有效控制,甲状腺激素过高时会发展成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严重扰乱机体的内环境,造成脱水或酸中毒现象,此外,长期较高的血糖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静脉血流减慢形成血栓子,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后进一步对肝脏、肾脏以及眼等器官有损害[9,10]。而患者确诊为甲亢后,甲状腺激素病理性的分泌增多后,细胞与组织代谢加强,从而机体耗氧量增加,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增多后人体产生较强烈的饥饿感,进食量增加,能抑制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长期积累损伤胰腺功能,表现为糖耐量异常,促使糖尿病发生,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但空腹血糖正常,患者若经一段时期正规治疗后若出现乏力、食欲亢奋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时要及时进行血糖监测,确定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对于甲亢继发性糖尿病患者在甲亢病情有效控制后,患者不进行降血糖治疗血糖也能恢复正常,而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免疫方面的联系,甲亢病情控制后仍需要降血糖药物才能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11,12]。
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需要对两种疾病同时治疗,治疗上应首先控制甲亢症状改善患者高代谢症状以及糖代谢紊乱,当未有效控制甲亢时,不应严格控制饮食,使用降糖药物控制甲亢后应随时调整其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甲亢控制后,可适当调整降糖药用量[13,14]。临床研究表明,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调节机体糖代谢,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缓解甲亢的相关临床症状,由于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能模拟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且持续注射有效避免两餐之间胰岛素的升高而引起的低血糖,且能对机体应激状态提供胰岛素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15,16],本文研究表明,在对甲亢有效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02±1.86)mmol/L 以及餐后2 h血糖(11.18±1.24)mmol/L 低于对照组的(7.93±2.12)、(14.42±1.06)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7.5±3.6)d、有效控制血糖时间(9.7±2.1)d、甲亢症状改善时间(24.7±8.3)h 均短于对照组的(11.3±2.2)d、(17.0±1.1)d、(46.3±9.5)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基础上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能使患者的血糖值稳定下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