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斯
在全身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能够促进患者的气道管理水平,但是由于气管在置入的时候由于对患者的口腔黏膜等产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和压迫,对患者的气管黏膜血液循环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会引发咽喉疼痛等症状,因此会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体征状况等恢复具有较大的影响[1,2]。虽然拔管后咽喉疼痛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患者的不适感也会增强,同时还会出现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3]。喉上神经内支与咽喉黏膜有一定的解剖关系,能够对声门以上的咽喉部黏膜感觉进行支配,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和探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全身麻醉拔管后咽喉疼痛的临床价值,以此改善患者的咽喉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90 例全身麻醉拔管后咽喉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47.78±5.23)岁。对照组男23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47.56±5.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经过全身麻醉拔罐后均诊断为咽喉疼痛;无治疗禁忌证。排除标准:长期有咽喉不适、咽喉肿痛等患者;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不愿接受和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对研究中使用医疗器械和药物有不适或过敏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选择100 mg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4045) 以及1 mg 的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Zeneca Pty Ltd,注册证号H20140475),同时加入生理盐水配置成为10 ml 的雾化剂,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调整氧流量为8 L/min,吸入方式为口含,时间为15 min。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首先需要让患者处于平卧位,同时头部偏向对侧,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设置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8~12 MHz,并放一侧下颌下区为体表定位,利用平面外穿刺扫描患者的舌骨以及甲状软骨等位置,可发现甲状舌骨肌群以及甲状舌骨膜之间有高回声团,该部位则为喉上神经内支,同时回吸无血流出,再对患者注入1.5 ml 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然后拔针,并进行局部压迫,观察5 min 后无异常反应则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对侧阻滞。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咽喉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体征状况(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以及治疗满意度。咽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进行测评,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不良反应包括呛咳、躁动、肌肉痉挛。治疗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评,满分为10 分,≥6 分表示满意,<6 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咽喉疼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咽喉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咽喉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咽喉疼痛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呛咳1 例、躁动1 例、肌肉痉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发生呛咳3 例、躁动4 例、肌肉痉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9/4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2,P<0.05)。
2.3 两组体征状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3.27±4.38)次/min、(98.52±1.49)%、(93.27±6.14)mm Hg,均优于对照组的(95.62±5.47)次/min、(91.73±2.58)%、(99.41±7.5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15.288、4.219,P=0.000、0.000、0.000<0.05)。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27<0.05)。
咽喉疼痛属于气管拔管后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诱发因素与喉镜置入等操作过程出现问题或者手法不娴熟所引起的咽喉壁黏膜损伤、气囊压迫性损伤气管黏膜血液循环以及气管导管和咽喉壁接触所产生的损伤等多种情形有关[4,5]。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疼痛、发声困难以及吞咽障碍等,拔管后可能会即刻或延迟产生声带系统麻痹等并发症,并且降低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提高患者的心理负担水平,对疾病的预后恢复水平造成了较大的影响[6,7]。
雾化吸入是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该方式通过雾化器将药物等转化为雾状形态使患者进行吸入,一般常用的雾化剂包括了布地奈德等,通过与糖皮质醇受体进行结合,来抑制呼吸道炎性细胞的作用,从而能够达到快速消炎、消水肿的效果,但是该方式在实际应用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咽干的反应,以此影响治疗效果[8]。而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气道刺激所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抑制,采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干预,首先需要让患者处于平卧位,同时头部偏向对侧,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设置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8~12 MHz,并放一侧下颌下区为体表定位,利用平面外穿刺扫描患者的舌骨以及甲状软骨等位置,可发现甲状舌骨肌群以及甲状舌骨膜之间有高回声团,该部位则为喉上神经内支,同时回吸无血流出,再对患者注入1.5 ml 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然后拔针,并进行局部压迫,观察5 min 后无异常反应则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对侧阻滞,从而达到较好的缓解拔管后患者咽喉疼痛的症状[9,1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咽喉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相对于雾化吸入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身麻醉拔管后咽喉疼痛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咽喉疼痛程度以及体征水平,还能够降低患者呛咳、躁动、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