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熊廷亮 康正阳
肱骨近端骨折在骨科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如果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1]。目前,对于该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多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该术式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症,易影响其手术治疗效果[2]。近些年,临床逐渐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其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对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相关批准,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均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其他骨折疾病者;肝肾功能疾病者;精神心理障碍者;因某原因中途退出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 例)和研究组(2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82 岁,平均年龄(66.74±15.28)岁;车伤20 例,其他伤20 例;左侧骨折18 例,右侧骨折22 例。研究组中男11 例,女9 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6.43±15.40)岁;车伤12 例,其他伤8 例;左侧骨折10 例,右侧骨折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行沙滩椅位,垫高肩后方,全身麻醉(全麻);由三角肌与胸大肌处入路,肩部皮肤、筋和膜依次切开,将肱骨近端暴露,根据手术操作流程实施肩外展位的牵引,对血肿和碎骨片进行处理,复位骨折,并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在距离结节间沟的外侧5 mm 位置与肱骨大结节下的5~7 mm 处放置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山东威高股份有限公司),然后置入锁定螺钉;通过用C 型臂X 线机明确复位固定情况,对筋膜、皮下和皮肤依次缝合,切口关闭。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Multiloc 肱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麻醉方式和患者体位与对照组相同;切口选择肩峰前外侧,切开冈上肌,打入定位针,经透视定位针位置正确,电钻开孔;闭合复位骨折端;于软骨面下的3~4 mm 处,插入导针,置入Multiloc 髓内钉;经透视明确位置正确,将远端与近端锁定螺钉置入及钉中钉,依次对筋膜、皮下和皮肤进行缝合,切口关闭。术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用上臂支具进行固定,固定7~10 d,同时根据其恢复情况开展功能锻炼,并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和Constant 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肩关节功能使用Constant 肩关节评分表评估,满分100分,分数愈高则肩关节功能恢复愈佳。疼痛情况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分值范围0~10 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并发症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畸形内翻、螺钉松动及肱骨头坏死等[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Constant 肩关节评分比较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与Constant 肩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Constant 肩关节评分比较()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Constant 肩关节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术后比较,a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骨科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高,多以老年人为好发群体。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加之建筑业、交通业增多,导致车伤、坠落伤等意外事故频繁发生,使得该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7]。若明显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仍采用保守治疗,易导致畸形愈合或骨折愈合不良,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方法较多,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及肩关节置换等手术,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不一[8,9]。当前,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方式临床仍无统一共识,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微创、高效的固定方式至关重要[10]。为对比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闭合复位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切口长度(4.72±1.23)cm、手术用时(77.41±10.39)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10.53±2.75)cm、(94.46±12.61)min,失血量(83.27±20.45)ml少于对照组的(128.88±22.5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江钦文等[11]研究结果[髓内钉组切口长度为(7.35±2.43)cm、手术时长为(123.63±41.21)min、术中出血量为(72.47±24.14)ml,与锁定钢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符。分析原因: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该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手术治疗效果,是由胸三角肌进行入路,易显露,对血管及神经不易损伤,也不会减轻三角肌肌力。但该术式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不利于其术后康复[12,13]。近些年,临床逐渐采用闭合复位Multiloc 肱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获得临床和患者的认同[14,15]。这是由于Multiloc 髓内钉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减少术中失血量,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该术式使用直形入针,其进针部位能符合肱骨解剖轴线,可减轻肩袖损伤,使进针部位骨质稳定性进一步增强[16]。此外,该手术方式选择冈上肌处进钉,能够有效防止传统髓内钉进钉于大结节与肱骨头交界处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另外,存在特有“肱骨距螺钉”与“钉中钉”的设计,前者可使肱骨头的前内侧与近端内侧柱稳定性重建,减少内翻畸形现象发生;后者则能避免大结节移位及肱骨头内翻,进一步提升稳定性[17,18]。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限制,两组生活质量待临床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相比,闭合复位Multiloc 肱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该术式操作简单、失血量少、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