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质量

2021-08-29 20:02:52韦鲜慧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段纲要体育教师

韦鲜慧

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笔者深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应通过个人认真学习,大胆创新,把握最新的改革趋势,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笔者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的“主要任务”部分,围绕“优化教学内容”方面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消除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这就说明现有的教学问题已经较为突出,而从“积极消除”4个字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的决心。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困惑:一个技术动作要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先教哪个动作,后教哪个动作,如何做到动作的连贯衔接?然而教材中却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笔者认为,要从源头解决以上问题,就该从教材的设计思路入手进行改革。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康知识主要是中小学各学段应知应会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学段都要有对应的健康知识储备,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理论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结合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通过锻炼使学生在不同学段都具有相应的基本运动能力水平,有效呈现螺旋上升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特点”。这就明确了基本运动技能“为日常生活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和提供重要的保障”。眼下的问题是,一些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内容,到了初中阶段甚至是高中阶段还在学,但即便学到高中,大部分学生依然不能系统掌握这些基本的技术动作,更别说熟练运用于比赛中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以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为例,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师简单地教完动作后,由于没有任何评价标准,无法评判学生会与不会;到了初中阶段,体育教师又继续教这个技术动作,但初中体育教师又以体育中考为“指挥棒”,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只重视对中考项目的教学,不涉及中考的项目就只是“蜻蜓点水”;到了高中阶段,体育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依然不会这个动作,又开始从头教起;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依然存在此类现象,许多大学生在参加篮球比赛活动时,依然无法做到将所学的技术动作串联应用。由此可见,因体育学科对各项目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是否学会并掌握动作缺乏检验标准,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同一教学内容被不同阶段的教师教的现象发生。为此,建议体育教师根据运动项目单个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层级划分,明确将不同学段的技术动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学生学完、学会“初级”的动作后,下个学段就不需要再进行“初级”阶段的学习,可以直接學习“中级”阶段的内容,这也是“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专项运动的各模块和各单元之间要有进阶性,完成一个模块和单元的学习并经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模块和单元的学习,以此类推,呈现出更加富有逻辑性、衔接性的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如果每个项目在一个学段仅学习5个课时,到下个学段依旧仅学习5个课时,那么每名学生都要学习很多专项动作,并受课时限制各项目都不能系统地学完整个项目的技术动作(即“学得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专项运动技能。以篮球运动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5个课时的篮球,到了初中阶段再学习5个课时的篮球,而该项目技术动作多,学习时间跨度大,也缺少有效的评价,学生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体育教师也无法检验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会了没有。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将运动项目按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层级递进设计,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对教学结构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合理地构建教学单元内容,如先教什么动作,后教什么动作,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常赛”为载体,检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的时间中小学一节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等”。从中可以看出,文件是对课堂的组织结构和学习时间的安排提出了要求,引导教师将观念从“我该怎么教”转变为“学生该怎么学”。在1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更为简单明了,体育教师能更准确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时间的不合理利用,保证了课堂各个环节能够衔接紧凑,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练。尤其是增加了对抗性比赛的组织,优化了课堂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享受到运动乐趣,真正喜欢上体育课。

《指导纲要》的试行,预示着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方式的诞生,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变化,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指导纲要》不仅为广大体育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新方向,对上述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新思路,也让更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有了新期待,期待改革后体育课堂的新效果。体育课程长期遗留的衔接性、连贯性问题将得到解决,教学内容将更有层次性,难易程度的递进也将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落实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猜你喜欢
学段纲要体育教师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5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8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6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