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克威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督导评价、工作要求等五个方面,对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合理、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顶层要求的变化
1.找到了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的“连接线”
《指导纲要》顶层设计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构建合理、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
体育教师应充分把握学情,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将观念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开展能够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近4年,在课程安排上,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行政班授课制”的局限,学校根据场地和师资情况设置了足球、篮球、花样跳绳和健美操4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练;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体育赛事”的形式,确保每周有1节体育课,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校从在区运动会、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各类比赛中难以取得成绩,到近3年获得多个足球、篮球、花样跳绳、健美操等项目的区、市级比赛冠军;从一所“體育薄弱学校”到面向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分享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体育特色学校”,通过改革,学生、教师和学校均在改变与成长。《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国家与地方之间教学改革的推动搭起了“连接线”,长沙市高新区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长为组长,以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以区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为成员的改革工作小组,让改革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2.提供了从教学改革到课堂教学的“数据线”
《指导纲要》明确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长沙市高新区教育局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项举措:在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上,注重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全面推行“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明确了每学期用4个课时学习健康教育知识,40min的课堂教学要有10min的基本运动技能,有20min的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思路上,推行小学、初中、高中的“走班制教学一体化”,让小学生在毕业后有机会到初中、高中继续学习同一运动技能或新的运动技能;在综合育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上,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推行“全员运动会”教学改革项目;在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过程与结果上,明确要求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做到“学、练、赛、评”一体化,同时在赛事方面要求各学校每名学生每年参加各个项目比赛不低于5场;在教师培训上,近2年高新区教育局平均每年组织3次全区规模的体育教师培训。《指导纲要》的印发不仅让高新区的各所学校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还提供了有力抓手,让教学改革落实到每节体育课中。
3.构建了从学生发展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线”
《指导纲要》提出的“以学定教”要求,是从根本上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发展进行改革,通过“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模式以及“教会、勤练、常赛”等教学改革措施,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项教学能力,使体育教师能够教自己擅长的运动技能。如,让有足球特长的教师进行足球教学,而不是执教不熟悉的其他运动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教给学生更专业的技术,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学改革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专长和特点,增强体育学科的活力。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应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优化过去“繁、浅、偏、断”的教学内容,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学习《指导纲要》主题思想,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进行改进。要做好观念改革工作,还需要学校针对校情、学情制订改革方法,并在制度方面加以引导,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制订校本课程,建立教师奖励机制等。
2.保障课时数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到实处,在基本保障小学1至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鼓励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每周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可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保障每周3节体育课以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保证基本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应的课时中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指导纲要》中还指出“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基本教学工作量保障12课时”。只有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课时数,才能确保体育教师分析学情、分析教材、进行教学与教研的时间和空间。此外,还应保障体育教师的职业待遇,以更好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3.强化综合评价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从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综合评价方面,笔者所在学校结合信息化手段,采取“智慧体育”评价模式,通过大数据监测、运动锻炼积分、学生运动健康档案、诚信档案等多元评价标准实现综合评价。此外,还应不断加强教学改革的评优机制,评选一批改革成果突出的示范区、示范校,让改革的“先进区”“先进校”带动周边地区及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