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婷
摘要:合唱是一种通过人声抒发感情和表现音乐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对合唱者声音质量有着特殊要求。要达到合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合唱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声乐发声技巧,并且熟练运用于表演过程中。本文在阐述声乐发声技巧含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呼吸、共鸣、语言等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训练策略。
关键词:合唱艺术 发声技巧 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69-03
合唱作为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体裁,主要用人声来表现音乐,故而其属于声乐表演的艺术范畴。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及社会音乐普及程度的高低。声乐是用人声来表现音乐,而人声则是音乐表演艺术中最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表现形式。因此,合唱表演对声音质量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歌者对音高、音准和节奏有极强的控制力,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每一词句。合唱被誉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最高表现形式,需要团队间的协作,合唱表演想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那么声乐演唱技巧的严格训练就成为每一位合唱者需要每天必须进行的修炼。合唱表演者能够将声乐演唱技巧熟练运用,将合唱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完美地展现给听众,使听众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听众的共鸣,由此才能实现合唱歌曲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合唱艺术的魅力。
一、声乐发声技巧的概念
声乐发声技巧主要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其表现歌曲情绪、揭示音乐作品思想情感主要是以演唱者在演唱时所发出的音色、音高的变化区别的。娴熟的运用声乐演唱技巧,就需要演唱者做到演唱时对于音乐曲调、发声位置、音色变化、咬字清晰、气息的控制及作品情感的抒发等要素的配合。娴熟稳定的声乐演唱技巧,可大大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因此,歌者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演唱技巧,为演唱提供有力保障。我们都知道,在进行合唱演出时,不同声部的演唱者都承担着不同的演唱任务,他们要在整个演唱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音色,配合完成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人声的表现形式,它要求演唱者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声音,并使自己的声音在集体歌唱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唱作品较之于独唱,更加突出音乐风格、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合唱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要求也更高。若每一位合唱表演者都可以熟练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把其应用于合唱演唱过程的始末,必能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完整地呈献给听众,提高合唱表演的整体水平,充分展现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表演效果。
二、声乐发声技巧在合唱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以情带声”更好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打动观众
情感是歌唱的生命线,是演唱者的灵魂。大家应该都知道,再优美的声音,如果没有情感的赋予,观众是不会产生共鸣的,音乐也不会产生美感。所以相较于唱歌的其他因素而言,歌唱的情感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吕氏春秋·适音》中讲到:“故乐之隆,非极音也”,认为音乐形式的完善不等于音乐的完美,完美的音乐是能够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音乐,充分说明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魅力的价值。合唱因其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演出时仅仅靠整齐划一的演唱,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它需要每一位合唱者通过合理运用声乐发声技巧,“以情带声”匹配好歌曲适合的音色,完善并诠释作品,将技巧和情感结合为一体,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演唱中,增强演唱的感染力,使听众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领略到合唱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余音缭绕”提升合唱演出整体效果和水平
“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演唱者有较好的声乐发声技巧的支撑,通过合理运用精湛的声乐技巧,准确地将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观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观众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声乐发声基础的训练成功与否,直接牵动着一首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成败。一场成功的合唱表演,需要每位合唱者都能够有稳定的气息支撑,并准确运用声乐发声技巧,通过默契的配合将其展现出来,最大程度地刻画作品的艺术形象、提升作品感染力。
(三)“如泣如诉”塑造作品艺术形象、提升作品感染力
合唱与交响乐一样,同属于音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艺术形象则是由人声作为“乐器”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音色是指演唱者的声音特色,它反映了每个演唱者特有的声音品质,是展现一个人声音特点的途径。在合唱作品演唱过程中,音色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其不断变化的声音效果会对整体合唱艺术效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例如,表演《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先由男高声部领唱“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这段演唱中由其他声部进行和声配合,在合唱演唱过程中每位表演者保持稳定的呼吸,深情的演唱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通过对音色的把控,把对祖国母亲深深地爱恋,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用真情实感打动每一位听众,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音色,将对祖国母亲赤诚的热爱与赞扬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作品。
三、几种常用声乐发声技巧的训练策略
(一)呼吸训练有助于合唱者稳定统一的歌唱状态
呼吸是歌唱发声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歌唱的质量,只有演唱者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可以在演唱中收获美妙的歌唱声音。而要想产生优良的音质、正确的音准和清晰的吐字,其先决条件就是正确的呼吸。在演唱中因作品情绪的需要,造成演唱者情绪起伏波动大时,就需要深且较多的气息量来支撑,此时可用作品需要的情绪来带动气息的运动,此时鼻腔和口腔同时进行吸气,做到扩大胸腔,扩张两肋及腹部,做到小腹微收的状态;在平时就应注重培养上述气息活动的习惯,不仅在歌唱时运用正确的气息方法,在平时说话时也应注重培养使用这种具有专业倾向的呼吸活动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演唱者对于呼吸方法在演唱中的运用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收放自如。由此可见,歌唱中的呼吸是需要经过长期有意识地训练才能够获得的能力,它不同于自然呼吸,是需要演唱者有意識、有控制地进行活动。呼吸训练时,合唱者首先将双手扶在身体最下面的一对肋骨上面,吸气时有一种把手推开的感觉,并观察两肋向外扩张的现象,然后微收小腹,把吸气后身体产生的力量挪到腹部下面,从而避免双肩、头部、胸部的肌肉紧张。等上述要求都能够做到收放自如且身体各部位运动做到配合自然时,再感受吸气呼气瞬间的停顿感,体会停顿时各呼吸器官的状态,然后用吹气球两肋扩张的感觉慢慢将气息呼出去。歌唱时的呼吸应用口鼻同吸的方式进行,如果只用鼻子吸气的话,在快吸快呼过程中不仅吸入的气息量少、位置浅,而且很容易提肩,憋到胸腔上。微微打开口腔内部,提高硬软腭、微笑抬笑肌,做到两肋扩张腹部微收,这时空气会自然吸入。我们都知道,合唱演唱相较于独唱会更加注重演唱者对于歌唱时呼吸的控制能力。故而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有控制的进行呼气,这里所说的“呼气”就是歌唱活动的过程,并注意在歌唱时也必须保持吸气的感觉进行,这样可保证歌唱状态中高位置的统一。在合唱演唱时,演唱者将上述描述的这种支持声音的呼吸与自身的发声器官巧妙结合起来,并且完整地诠释合唱作品所要刻画的艺术形象及需要表现的内容,做到这些就可以获得宽广、嘹亮且能够打动观众的富有感情的歌声。
(二)共鸣训练有助于不同声部统一音色
合唱作品是通过人声来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揭示作品内容的意义,塑造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同时,合唱又是一种集体人声的演唱形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合唱艺术寻求整体效果的统一,发展合唱者的共性特征,以上主要靠的是歌唱的共鸣位置。歌唱中运用好共鸣,可提高声音质量,增强声音的传送度。常常听到声乐教师们强调同学们要高位置唱歌,所谓高位置歌唱其实就是要求共鸣位置需调节高,演唱中如果出现音准偏低的情况,其实就是喉咽腔配合不积极、共鸣位置低造成的。故而,共鸣位置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的是能否获得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共鸣和气息有机结合,也可帮助歌唱机体减轻发声器官的负担,当下合唱界热推的“轻声高位”唱法对歌唱共鸣的要求更高。
在进行共鸣训练时,歌者应深呼吸,将身体完全放松,运用上述歌唱呼吸及发声训练的相关要求,首先用声母“M”进行共鸣的练习。在最初练声阶段母音“M”被声乐教师们追捧为试金石一样的存在,称其为训练共鸣最好的声母。原因在于声母“M”还没有和韵母结合之前,其发声时可用鼻腔和声带振动而产生乐音。在练习哼唱声母“M”时,舌位应该是保持平平的状态,哼唱过程中随着音高的变化,舌位会以哼唱所需要的不同位置进行自然调整,而这些哼唱状态下自然调节的不同位置恰好是在不同音高上所产生合理的共鸣位置。所以说,“M”是训练共鸣最好的声母。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口腔内部含着一颗鸡蛋的感觉。哼鸣的训练要注意音量的控制,注意舌位放平,舌尖抵下牙,牙齿微张,面部放松,用内紧外松的状态练习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在哼“M”时,上部共鸣的集中点,我们应做到高于鼻梁上方,挂到眼睛前面的感觉,反复练习以求得最佳的共鸣效果。当哼鸣训练稳定后,就应开始着手开口音的练习,开口音在发声时偏重于下部共鸣,容易失去头腔和鼻腔共鸣的支持,所以在训练开口音时,可设计练声曲先唱闭口音“M”,找到共鸣最佳位置后再换开口音“O”。这种换唱训练的最佳音域应设计在小字一组内进行,当声母“M”和“O”转换流畅后,就可更换其他母音进行练习了。在共鸣训练时需要注意的是,应针对歌唱姿势、呼吸、发声等要求同时进行,再填上对共鸣的要求。以上这些都应全面结合,才能获得最理想的合唱音响。
(三)歌唱语言的训练更好表达作品思想情感
合唱作品是音乐和语言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在艺术再现过程中,也必须使音乐和语言文字相互结合的异常紧密,以便更清晰、透彻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会说中国话未必就能唱好中国歌曲,当下好多合唱团唱歌,只能听到曲调,但听不清楚具体的歌词,如此也就听不明白词义所要表达的意思。笔者认为,在演唱中如何处理好语言问题是所有演唱者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合唱训练中更应注重。中国汉语是由声、韵、调三个部分组成,声则为“声母”,韵为“韵母”,“调”说的其实就是四声“阴阳上去”。声母和韵母在歌唱中不易出现问题,而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四声。四声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语意模糊等问题。其次需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问题,字头要清晰、字腹需饱满、字尾的归韵要清楚,这个在演唱中国歌曲当中,需格外注意。最后需注意声音统一和歌唱语言的问题,在歌唱中我们既要注重语言的表达,也要符合观众对声音的审美要求,歌唱的声音要通畅、圆润。其实,演唱中国歌曲相较于演唱外国作品而言,在语言的清晰程度和音色统一上是比较难做到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中国字的字与字之间的韵母口型变化比较大。故而在演唱中我们要尽量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这样可以在演唱中保持统一、圆润的音色。在演唱时,口型的大小应保持不变,并且应该竖着张嘴,像鸡嘴型,不宜像鸭嘴型。除口型与舌位应注意外,呼吸也要均匀,面部要放松,下颚更不能拉紧,同时在练声时用简单的几个元音练习较好。在进行合唱训练前,可引导合唱队员进行集体朗诵歌词的方式做辅助练习,促使合唱队员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发音。在朗诵歌词的过程中,找出发音与其他团员不一致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力求消除地方方言的痕迹,尽量做到与“标准”普通话的发音状态相吻合。咬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唱者应将其培养成为一种习惯,逐渐使每一位合唱队员的咬字得到统一,进而推动合唱中声音音色的统一,达到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的完美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发声技巧在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合唱艺术要求合唱者演唱时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以及唱法等方面的统一与和谐,故而掌握科学的声乐发声技巧就成为每一位合唱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而实现合唱音响的最佳听觉效果,展现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朱婕.浅述合唱的技巧[J].音乐时空,2011(12):66-66.
[3]司徒汉.合唱指挥12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4]芦雪红.论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09):54-55.
[5]陆博.论合唱中的声乐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14).
[6]陆博.浅论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J].新智慧,2017(02):84-85.
[7]周剑波.试论合唱艺术的技能与技巧[J].艺术教育,2020(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