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李瑞
摘要:环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中颇为重要的一支,它凭借灯光在幕布上传递出影子,加上配音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环县皮影戏在2002年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道情皮影之乡”,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皮影传承的情况不容乐观,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造型装饰特征,分析影响皮影传承的因素,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皮影艺术,走向世界国际舞台。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 造型和装饰特征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04-03
一、环县皮影戏调查
(一)环县皮影戏概况
时光荏苒,环县道情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其发展与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和剪纸文化等有着独特而紧密的联系。皮影戏是一种持续时间久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广的民间区域艺术,它不仅受到中华人民的喜欢,而且受到国外人民的喜欢,中国皮影戏是出现最早、种类最多、表演技术最好的。皮影艺术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各有特点,甘肃皮影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天水一带,陇东皮影最为独特。陇东皮影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在平凉一带,以唱秦腔为主;北路主要在环县,以道情为主。
甘肃环县,山梁纵横,沟壑遍地,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发育地区,此处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纬度高,天气寒冷,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一朵奇葩诞生了,它就是环县皮影。环县皮影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甘肃环县道情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由人操纵,在灯光照射的幕布后进行表演,所以也称“影子戏”“灯影戏”,被昵称为“牛皮娃娃”“一驼驴”。皮影戏表演的时候,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控着皮影,一边认真投入地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同时配合乐器和弦乐。近几年道情皮影已经走向多个国家进行演出,目前皮影表演藝术活动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庙会、祭祖等祭祀仪式中,邀请皮影表演者进行皮影表演,这是环县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习惯。
(二)环县皮影戏发展现状
实地走访得知皮影的前景不太乐观。道金平是一位热爱皮影艺术,多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老师,并且参与编辑《环县道情皮影》图书等著作。当他站在皮影博物馆面前时,眼神尽显失落,感受到他对于皮影艺术传承的无奈与惋惜。据了解,在2006年皮影戏班普查中还有47家皮影戏班存在,截至2020年低,只剩下不到30家戏班,在这为数不多的戏班中,有些戏班已经不再演出,只是以收藏皮影为兴趣存在着。许明堂是曲子许明堂戏班的班主,由他带领的戏班是现存戏班中最年轻,平均年龄40多岁。据他所说,表演皮影者的收入十分低,相反皮影制作者的收入更高,被评为甘肃省道情皮影艺术家的史呈林老人也在2020年初过世。皮影表演和雕刻艺人相继过世、观众的不断减少,演出场地简陋等问题成为当前皮影文化继承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目前由沈明堂班主带领的戏班算是较为活跃的,他的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难以维持生计,后代子孙想学习技艺并传承下去,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劝退,可想而知,别的戏班的收入甚微。这就导致很少有年轻血液的加入,使得皮影文化后继困难,这就为皮影艺术的消失埋下了隐患。
二、环县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环县皮影戏的造型和装饰特征
我国各地皮影造型都受到各自区域文化的影响,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但都保持着宋代以来的“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寓意贬于其间的造型传统,同时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比如:壁画、寺庙雕塑、戏剧服装等,从而形成各地不同的富有特殊寓意的装饰图案。艺人在屏幕上只能上下移动,这就决定了皮影造型必须是平面的。皮影造型上吸收借鉴我国古代帛画、汉画像石、壁画的造型特点,为更好地借助灯光表现皮影的艺术效果,使皮影的外形更加明显、外轮廓线条清晰、视觉效果更加醒目,主要造型特点表现为:1.人体比例卡通化;2.人物造型平面化;3.人物造型艺术化;4.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采用镂空的表现手法,镂空部分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绘画一般,也讲究疏密结合,主次结合。皮影由人物、道具、配景、动物等部分组成,每个部位有不同的花纹搭配,整体效果简练而不空洞。装饰图案主要分两种:一是用“点”组成,点的类型有小圆点、大圆点、月牙点、半圆形点、不规则点、水滴点(也称瓜子点)、钉头点、组合点等,是皮影装饰中最小的元素形式,其形式有镂空的空点、留皮的实点和染色点三种,大点的留皮较多,小点的镂空较多,多用于装饰皮影人物的帽饰边沿或束结处,衣服的衣袖、领口、衣服边缘及铠甲,人物的眼睛、口、耳处,动物的眼睛,装饰纹样的花心等也经常用点来装饰,染色点通常应用在动物的皮毛纹样;二是用线装饰,常见类型有粗线、直线、曲线、折线、放射线等,这些线条使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结构更加有形。点线组合使用灵活,物件大小不一,排列方式也不一样,根据物体实际情况而决定。
(二)环县皮影戏作为传统吉祥文化的载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很多的装饰纹样形式,比如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吉祥民俗纹样等。皮影艺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总结出雕刻过程中最适合雕刀、凿子与牛皮(环县皮影的主要是采用牛皮为原材料雕刻,且对牛皮质量的要求十分苛刻,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的图案纹样,比如火焰纹、绒球纹、云勾纹、蝙蝠纹、各种花草纹等,它们如同文字符号一般,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蝙蝠的“蝠”谐音“福”,经常和寿桃、“寿”字纹组合在一起,用途较广;寿字纹也被广泛应用,象征着通天通阳,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身份地位和长命富贵;植物纹样也广泛应用于皮影装饰中,如牡丹象征着富贵和生命绵延不断,是生命繁衍和吉祥幸福的符号。马猴图,由马的身体、鸟的翅膀、人的面、蛇的尾巴组成,是艺人们空想出来的,猴与“侯”谐音,环县有这样的民俗,在皮影表演戏中,如果有人家喜得贵子,要悬挂马猴,象征“马上封侯”。整个图案以线条为主要装饰图案,将整个形象表现地活灵活现,富有生机活力。贪,是传说故事中的一种神兽,其外形好似狮子,血盆大口,体型巨大,也是创造的形象,专门吞食贪官污吏的。装饰以线条为主,辅以简单的月牙点排列组合而成,这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根据不同的精神需求创造出不同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三、环县皮影戏的保护政策和发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所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数之不尽,经过19世纪上半世纪西方列强的侵略后,历代传承下来的珍宝陆续流落到海外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民间传世文物制定了相关的条例制度,并对民间文物进行了保护措施,例如:刺绣、剪纸、年画、砖雕、神像等,皮影也在名录之中。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戏曾3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环县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位于陕甘宁三省的交界处,是古代周人的发祥地之一。经过环县县委、环县人民政府的不懈努力,逐步提高和扩大环县皮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立专事皮影手工业的公司,就比如:环县龙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它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以生产销售皮影工艺品的公司,它主要以销售与皮影相关的纪念品为主,主要消费人群是外来游客。当地学校也在开展皮影文化,传承相关的课程,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就是其中一所,教学情况并不乐观,突出问题是:1.教师人才严重缺乏,仅仅只有杨登义一名老师;2.教学可利用的教室少,隔音效果不佳,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场皮影表演需要四五个人合作,要求艺人们基础扎实,弹唱基本技能扎实,熟练掌握所有技能,最快五年,不能一蹴而就。杨登义17岁开始接触皮影,从唱皮影戏到雕刻皮影,再到从事皮影教学,想让皮影文化传承下去,他一边唱一边刻一边教学,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在2002年环县成功举办了首届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杨登义观看了来自各地的皮影表演,产生一个坚定的想法——不但要唱好皮影戏,还要把环县皮影的制作也要搞上去,以提高演出阵势。
2003年10月,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0个试点项目之一,成立“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领导小组”,对皮影展开全面深入的普查与资料整理。2004年,实地走访征集资料,系统编写《环县道情皮影志》,字数近40万字。2006年,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环县召开,与此同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环县道情皮影节,同年县上专门成立了“保护中心”,并投资新建“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对普查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几年的实践,环县在道情皮影的传承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的建立,为环县皮影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对演出相关实物——剧本、皮影人物、布景、道具、乐器进行陈列。
四、展望环县皮影的未来和建议
第一,皮影内容形式创新,皮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模式。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皮影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皮影内容题材上,有积极向上符合新时代新思想的;有饱含封建落后传统思想的,对于后者,应该舍弃或者调整为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乐观的。设计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结合大众喜欢的题材进行创作演出,融和热门的电影电视剧情节有益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第二,皮影演出场景和道具创新。皮影戏一般在窑洞里进行演出,如今科学技术先进,应该合理利用先进技术,更好地将皮影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新的硬件设施的投入,让大众耳目一新,目前皮影戏表演的幕布范围有限,视觉美感上有所欠缺。第三,增强观众的亲切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接纳增加女性艺人;二是表演皮影时增加字幕或采用普通话。在皮影相关纪录片中鲜有女性艺人的身影,这与环县所处地理位置有关,偏远山村,思想落后经济也不景气,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着密切地联系,甚至有些戏班认为女人在戏班不吉利,近年来有所改观,走访中,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有一名年轻女孩的身影,还有名艺人的儿子外出务工,他儿媳妇喜欢皮影,就将皮影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媳,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思想逐渐解放,这为皮影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皮影戏演出时不加字幕,当地人听着亲切友好,外地人却充满距离感,难以听懂故事情节,只能通过眼睛和耳朵领会故事内容,所以演出时加上字幕或是演出时用普通话进行表演,或者后期利用先进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语言进行剪辑;第四,做好皮影宣传推广工作,在电视剧中,偶尔能看到皮影表演的场景,可以将现场皮影表演艺术利用科技让更多人观看了解,利用线上直播,光盘录制,抖音小视频等。还可以和高校设计专业同学或者知名设计师进行合作,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皮影艺术,为皮影设计一系列产品。徐晋林先生设计的书——《玩皮影》古老装置的电影艺术,他说:“电影就是我们,我们就是电影”。生活在2000多年的中国,只能通过观看皮影戏来满足观众的观影娱乐需求。徐老师深入挖掘环县皮影艺术,制作出可以体验搭台唱戏演皮影的原创手工书。书籍设计上采用最古老的装订方式手工线装,让书籍更加切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打开书籍外面木头材质的盒子,拉开象征着帷幕的门板,再推开背部凿镂的用于打光的圆孔,一个小小的舞台便搭建好了,木盒抽屉里是皮影表演卡片和带有操作杆的真皮影,表演结束后,这些道具还能用于装饰家居环境。第五,当地相关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皮影文化。据调查走访得知,从2003年环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保护工程试点之后,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相关的举措正在一步步井然有序地进行。政府应该在政策上重视皮影传承人,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在思想上关心问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
五、结语
时间在流逝,社会在进步,老艺人在不断减少,而传承人紧缺,年轻一代兴趣不高,有些技艺消失,使得道情皮影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皮影内容形式创新,场景和道具创新,增加皮影字幕或表演采用普通话,增加女艺人,拉近皮影与观众的距离,做好皮影宣传工作刻不容缓,政府也应该真正做好皮影相关的保护工作,为皮影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研究者认为:“在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也是对文化的最好保护,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经济资源、旅游资源”。环县皮影艺术已经由自我的道情皮影表演艺术形式、皮影制作形式等欣赏逐渐转变为自身社会效应,环县皮影艺术未来要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环县民间传统皮影集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3-13.
[2]魏力群.民间皮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3.
[3]孙晓勇.新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0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