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经典”对当今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

2021-08-27 17:25赵艺帆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经典舞蹈传统

赵艺帆

摘要:经典可能是舞蹈观看“入门”的产品,所以在基础教育建构认知的期间,被经常提及的大多都是那种“有所依据”的,大家都说好、大家都认同的、有辨识度的经典作品,这就是经典不可忽视的“权威性”。经典作品在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耳濡目染,它会在潜移默化形成一般观众的评价基础,所以“经典”看起来是某些存在已久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实际上它指的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某一类型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本文从经典纬度出发,对当今舞蹈发展、舞蹈演员的选择、编导的创新追求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剖析。

关键词:舞蹈  经典  创新  传统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37-03

对于现代舞这个类别,大部分人对现代舞的印象是比较抽象、晦涩,因为其更多的是对个人情绪以及某种概念、主义的呈现表达,很难让人看懂并产生共鸣。然而在现代舞的领域里可以有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不应该被某种概念所拘束。中国人的骨子里里面有一种力量,这种多年被文化根基侵染是非常深厚的,而且非常有激情,所以对于中国现代舞编带们来说,完全可以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经典的故事文本与现代舞的自由创作方式结合。

对于中国的现代舞创作而言,各种传统元素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各种外在的样式只是手段而已,有机地结构或解构各类元素以达到精神的整合与升华。因此笔者不禁有一个思考:在当代的形式去整合融通传统元素的创作手法过程中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与意义。以及通过当下一些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运用和创新手法,传统经典该如何融入到当代舞蹈作品,提供一种新的创作路径,并且为处于新时代的编舞家们提出该如何在“中国现代舞”的创作中找到自己文化归属的同时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创新活力的思考。

所有的艺术都是完全相通的,当我们从不同的形式上去解读它的时候,我们会达到同一个高度的点,无论我们用诗歌、音乐、舞蹈、戏剧,还是文字,我们最后输出给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的那个点是完全相同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各个角度都能完全被理解,能够感知它的聲、色、形,或者它带给你的所有感知上的认识和满足。

一、认识传统文“化”之魂

《唐宫夜宴》和元宵晚会的火爆出圈,其实是编导陈琳在晚会语境下为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个当代表达的出口:舞蹈。当传统文化不再是冷硬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开始以极具个性化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拥抱年轻人,往往会释放出强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我们不缺文化,只缺表达。编导陈琳就很好的找到了这一突破口,舞蹈《唐宫夜宴》不单单是形式的创新和科技的加持,更是有人物、有情境、有叙事的传统坚守,使舞台创作的规律和价值被纯粹地尊重和凸显。

“文化”这一词的含义“文”代表的是学识底蕴,难度最大的其实是“化”这个字,就是编导该怎么样把学识意识转化、并很好地为其所用,然后在创作的作品中去实践它,去最后让它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根基的作品。作品中高饱和姿态炫目缤纷并不完全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样去转化,这个“化”字我觉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也是我们中国编舞家几年来一直在实践的。时代需要新的东西,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舞蹈创作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

身处于当下时代的创作大环境,对于守望传统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将西方现代舞技术拿来之后“本土化”创作,运用舞蹈、武术、戏曲、太极等多种元素进行提炼、拆解、融合和加工,寻找到自己独立人格的“编码方式”。懂得外来艺术的“本土化”必须基于我国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之中,剥离语言本体的晦涩抽象性,创造有共同文化属性的规约符号,才能避免作品曲高和寡。

《唐宫夜宴》不是编导简单的对古人的抄袭和模仿,是主创人员对古代文化的特有理解,对步法、手势动作、伴奏、服装、灯光、布景等重新进行安排和设计,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这才营造出来一个独一无二、独具匠心独具一格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唐宫夜宴》。编导看到博物馆里极具特点的乐舞俑造型后,开始思考如何用艺术手法让唐代乐舞俑背后的历史“活”起来。最终确定 14 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进行呈现。不少观众在看完视频后感叹:“从穿戴造型和活泼的动作韵律看,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融合古今的大气创作被网友盛赞为‘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完美交融”!由此可见,编导是在用传统舞蹈复活我们这个世代的文化活力。

二、传统经典对舞蹈家与观众选择的影响

明星舞者是国际舞团中特定的舞蹈演员级别,不是我们在综艺节目上看到的那些,国外舞团的舞者有几种级别的区分:群舞、领舞、独舞、首席、明星,这些明星舞者的出演象征了票房的保证。这一类的作品即使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也会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明星舞者们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不过这些技术完美的明星舞者大部分都是经过非常严苛的经典作品中的古典技术训练,所以他们在成名之后,除了自己挑选节目之外,其实不一定会跳那些带有古典风格、以唯美画风为主要呈现的经典剧目。

当然一个完美的舞者站在那里,一举手、一投足本身就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他们总是会希望自己的风格不同于经典,希望呈现的有所突破,所以有时候他们选的剧目会是一些比较新锐的或带有特殊风格的编舞家,当然明星舞者不管跳什么节目,它的票房什么的还是会有一定层次的,不过其中的艺术性就不一定是那么稳定了,所以这里其实我们还要知道的一点是:谁来跳,这个“人”虽然很重要,但是作品整体的呈现是更重要的,而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明星舞者本身已经有了商业的成分在里面,好的舞者是不能跟好的作品画上绝对等号的。

当下意义上的舞蹈技术已经不是筋开腰软、搬腿转圈那么单一片面,自身条件优越但是跳得不尽人意的舞者不在少数,所以舞蹈技术指的不是拥有多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是要有自由驾驭自己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舞者能不能良好地使用它们训练有素的动作语汇,去传递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舞者能不能跟其他的舞者妥善配合,完成他们共同的主题;舞蹈本身能不能跟舞台上的姐妹艺术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两张皮贴不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当下舞蹈技术所要包含的内容。就像当今很多舞团、学校、机构的编舞家或老师们,在这一方面都有很高的素质,尽管它们不演古典舞剧,但它们所演出的作品也是一直在向传统经典规格攀爬的。

三、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关系

谈到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关系,现下火爆的作品《唐宫夜宴》便很好的诠释了经典跟创新永远是连在一起的,舞蹈的创新不ー定只能人动作本体切入而已,擅用传素材的编舞家不需要为了改变而舍本逐,强行置换自己熟悉的动作美学规范。当代舞蹈家们树立旗帜不ー定要从建立全新的动作体系开始,从形式选择上去改变风格也是一种新思路,可能有些人觉得中国古风的文化已经无法创新,无法突破,但是河南卫视这个节目重重的给他们打了脸。恰恰相反,中国悠长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瑰宝,是一块价值绝世的璞玉,或许不同的人雕琢方法不一样,她呈现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影响她本身是一块绝世之宝。

《唐宫夜宴》这部带有时代特点、创作者独特构思的作品是很值得思考的,它虽然只是短暂火花,但好的作品一定会找到跟自身文化呼应的某些方式。如果说经典作品是带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知道我们审美凭借的基础是什么的话,那么《唐宫夜宴》其实是在提示我们不要沉湎于经典,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活力。虽然我们一直在为传统经典歌功颂德,但是就像当代不能没有传统一样,传统的经典如果没有用当代的形式去继承,那么我们的艺术文化就很有可能会在认同上发生断层,今后文化的发展好像就没有我们现代人什么事了。

从上述分析来看,有关现代作品创作的基础之上去解构并深挖其作品中的“传统之新”,它与当代传统文化有哪些相似及差异之处以及创新方面的创新点在哪里,在创作过程或者结果中都达到了哪些层面上的意义等角度并未深层剖析,这不禁让当代观众了解了《唐宫夜宴》在创作过程中对东方经典元素、传统文化的多重理解和独特视角,以及让当代编舞家们看到了该作品在传承中突破传统文化的意义。

无论如何,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有不同维度上的理解,它既不是圣旨、也不应该是当代先锋编舞家在创新时去抨击摒弃的对象。当下的艺术从何而来,是不是传统经典不是最重要的,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形式的舞蹈带给你身心最大的满足,那就是最好的舞蹈,作为传统经典的作品也一定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与兼容性,这就使得我们没必要必须严谨的继承它们,因为单纯的“一脉相承”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狭隘,例如古典舞蹈的后代们已经开枝散叶了,很多旁支别系都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所以我们作为观众,就更不需要去纠结我们喜欢的舞蹈现在或将来是什么历史地位,因为无论是什么,舞蹈的身体不会说谎,作为观众的感觉也不会说谎,顾虑太多必然就无法欣赏舞蹈了。

“传统经典”只是艺术风格上的一类选择,不是限制当代艺术发展的藩篱;与此同时,经典作为当代艺术创新强而有力的基石,大家应该要去了解不同层面上“经典”的含义是什么,才能更好地以它为根基做出带有文化特色的发展,而不为它根深蒂固的形式符号所困惑。

再比如尼金斯基是现代芭蕾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编舞家之一,他第一次将芭蕾高贵典雅的贵族风采变为扣胯缩胸的猥琐形象,他的舞蹈探讨了一些很大胆的议题,如《牧神午后》的恋物癖、《春之祭》的集体谋杀,舞蹈艺术文本突然跳出神话教条和梦幻爱情的世界,与人物形象呼应的动作形态、狂躁不安的动律特征,这种跟古典芭蕾理想中全然不同的文本语境,在20世纪初是一个很疯狂的尝试,甚至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经典。经典的东西与创新之间,其实只是一念之差的一线之隔而已。

《春之祭》的经典画面和动作,为了暗示俄罗斯原始社会闭塞的环境与封闭的心理,佝偻的肩膀与平行的脚位,帮助编舞家塑造一种有别于贵族自信、开放的人物形象。这个舞蹈里面节奏狂躁地重复着相对单一的动作,其中并没有使用太多高难度的技巧,为了表现异教徒祭祀的诡异场景,编舞家运用不断重复的手法,叠加出一种令人不耐烦与无奈的观感。

每种舞蹈风格都有它适合营造的氛围和擅长描绘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代表编舞家不能从反方向出发,可以从既定的动作语汇中寻找不一样的言说方式。身处20世纪初,一反常态的《春之祭》还是芭蕾舞吗? 以时间为依据的历史划分,它确实斩钉截铁地落在了现代芭蕾的初期,一个讲述原始部落祭祀仪式的舞蹈主题,肯定不能不顾违和地坚持使用王子公主的风格规范。模仿传统壁画的平面手法,刻意摒弃“外开”的姿态,是编舞家在动作形态上的探索,尼金斯基虽然没有让他的舞者们在足尖鞋上起舞,但是在他所设计的舞姿中依然存在很多重心向上、挺拔身姿的形象,只是因为考量动作与人物的贴合,在运用比重与强化程度上不如传统主题而已,它并没有被完全隔绝于芭蕾的范畴之外。

《春之祭》不再恪守结构明晰和崇高理想的法则,以反复、积累等手法酝酿视觉效果,打破传统的芭蕾形式加在舞蹈上面的诸多限制,探寻全新的舞蹈语言,这种勇气和意志力在1913年的时候是很不可思议的,这是他创作的根源,也是使得《春之祭》在舞蹈史上之所以堪称“现代”的症结所在,首演的失败,让《春之祭》始终笼罩着一种史诗般的壮烈色彩,但也就是这种不畏一切的创新精神,让这个作品到了今天依然会令观众陷入深深的思考,依然是现代芭蕾舞剧里面最有话题性的。

所以经典对我们来说,不是只有束缚、因循守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叛逆也是一种经典问世的态度,比起那些看得见的形式,他以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艺术家们塑造属于自己时代的全新经典。对当代艺术文化的批判和思考,是现代编舞家先锋们渴望获得的勇气和远见,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风格的选择或放弃,而是编舞家有没有能力在识别自身文化之后,还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在当下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艺术对话。这不仅对我们现代舞蹈创作的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带来该如何找到自己文化归属的同时寻找我们这个世代的创新活力的新思考。并且从个体的特殊性出发,我们可以寻找老师对舞剧的创作思维所引发的思考深入剖析,是对当下普遍性创作流域的探讨与关照。研究传统文化该如何融入到现代编舞,为中国现代舞创作大环境提供一种新的现代编舞创作路径提供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齐雨.1994: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J].艺术广角,1995(02):10-12.

[2]1978—2014北京舞蹈学院新时期舞蹈经典作品[J].北京舞蹈學院学报,2020(01):141-145.

[3]刘金昌.浅谈古典舞训练中技术技巧训练的重要性[J].华章,2014(01).

猜你喜欢
经典舞蹈传统
舞蹈课
少年力斗传统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