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黄恒荣 许金友
[摘 要] 人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乡村的衰退成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因人才缺位造成的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衰退不兴的焦点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所承担的培养国家社会发展所需、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任务再次加重,立足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目标,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116-02
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二元差距、实现社会全面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在整个振兴过程当中,人才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在实现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中,乡村文化处于首要地位,面对当前乡村文化在发展振兴中所出现的供需不平衡、认同感弱、精神内核单一以及开发创意不足等困境,亟须以艺术职业教育为支撑,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特色,制定适合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定位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广大乡村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劳动力,但是受到二元户籍与城市高成本生活费用的限制,很多乡村劳动力成为随季节往返于城乡的“候鸟”,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核心产业的缺失、精神文化的涣散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青年人宁愿选择城市的“蜗居”,也不愿意回到乡村,由此造成的乡村衰退成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亟须解决的矛盾。
据统计,我国现有乡村户籍人口5.6亿人,而常住人口为4亿人左右,且主要为中老年和幼年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以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一代,虽然拥有乡村户籍却长期不在乡村居住。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对比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生源为乡村生源,这部分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创新思想的青年建设者是未来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6月针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所作出的指示一样,乡村地区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够给每个人出彩的机会,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扣社会与时代发展所需,是与社会、地区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以高职院校为平台,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为内容,一方面,推进乡村地区教育脱贫工作,降低乡村贫困在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吸收的乡村生源经培养后,鼓励其回乡工作,将所学专业技能贡献到乡村振兴实业当中,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国家战略统一起来,通过人才的输送,为乡村振兴注入生命力。
总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高职院校要清晰自身的时代定位,做好专业设置、方案制定与模式创新等工作,从而把职业教育与地区乡村振兴对接起来。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我国高职院校对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要求与院校所处地区的实际状况,抓住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契机,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育人模式进行了调整。比如很多专业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培养方案与育人模式的调整与创新虽然对接了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方面,但是还存在浅表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等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粗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专业在内均提出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服务振兴等类似的宏观性目标,而具体到“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等问题却并没有体现在培养目标中。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异常看重招生与就业,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修读的生源多来自乡村,乡村学生受到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的影响,专业基础会相对薄弱,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就业率,从而美化隔年招生宣传资料,会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修专业和技能,轻视了学生的综合培养与全面教育。这样所造成的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短视”,仅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比较突出,而在职业素养和综合人文精神方面偏弱的学生,与乡村振兴所需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是不完全对等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的建设主要划分为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拓展课程往往会根据社会发展进行既定课程的调整,从而保证学生所学课程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但是现在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简单地对标本科教学,追求课程的“大而全”,并不注重课程是否契合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甚至出现了专业设而不建、课程设而不教等形式化现象。此外,为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所深化推进的双师型培养机制,也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满足不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功利思想的阻碍
在当前的教育与用人市场语境中,很多人对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甚至在招聘条件中非常明显地将高职、本科、重点本科进行人为分层,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人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不精、综合素养不高的观念。包括我国东南部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乡村在招聘人才时存在对学历的偏见。而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的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就业岗位进行无缝对接,这种事先预定岗位的做法虽然从单个院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来看是好的,但是从乡村振兴的宏观角度看的话,会造成人才的挤出,不能够保证优中择优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就业招聘与人才培养两端多存在的功利思想,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环境,阻碍了人才的竞争性培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重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乡村文化创新力
明确并细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与乡村文化融合起来,一方面将地域特色乡村文化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并着眼于地区乡村发展的趋势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手段来增强乡村文化的创新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具体而言,高职要深入调研挖掘艺术设计专业及其课程的文化内涵,把地域范围内的乡村特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当中,经过系统评定文化的可开发性之后组织专业团队编撰校本教材,增设特色课程,如民间工艺美术、乡村规划与设计、乡村传统文化纪念品设计等课程。以地域文化为土壤,以课程内容为导向,以专业教学为媒介,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地区乡村振兴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某个领域。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用性
就目前而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受浅表化、形式化、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用性并不高。所以,各高校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以试点的方式探索“专业+产业”“院校+区域”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就是说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细分方向和乡村中的产业结合起来,或者在高职院校与某一地域乡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而后采取“双师制”的方法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譬如“造型设计+文创开发”“环艺设计+旅游开发”等等,让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区乡村发展的需求,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地区乡村的某一产业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此一来,形成目标清晰、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索“乡村成人职业教育”试点班的开设
职业教育的生源并非局限于青年或适龄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下,可以嘗试探索“乡村成人职业教育”试点班的开设,招生对象即为乡村中留守的青年、中年人士。采取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个人共担学费的方式,符合条件的可自愿进入高职院校修读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细分课程,从而提升乡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而这部分人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在拥有一技之长后,定会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与振兴当中。试点班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到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所以要尽可能科学设置课程,从基础抓起,渐进培养。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乡村成人职业教育”试点班与适龄学生班级的交流活动,一方面促进适龄学生班对乡村的了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启发试点班学生的创意与灵感。
(四)政行企校深入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政府是乡村振兴实施的主导人,企业是乡村振兴实施的投资人,行业是乡村振兴实施的牵线人,而高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基地,积极采取“政府+企业+行业+高校”四方联动模式,将更大范围地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区位、行业标准、招商运营方面的独特优势,以系统思维培养乡村振兴下的高职艺术人才,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合作共赢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艺术设计专业与乡村的文化、产业进行更加紧密的对接,真正做到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最关键的人才因子。
参考文献:
[1]程洁.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路径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4-78.
[2]何杨勇.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困局与路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3):12-18.
[3]马彦蕾.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现代教育,2018(10):48-49.
[4]侯丽华.高职院校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8(12):10-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