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洋 刘鑫爽
[摘 要] 从坚持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出发,阐述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能够发掘和拓展的课程思政方法。从“六个结合”着手,阐述了如何充分挖掘、梳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功能,如何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 “三全育人”体系。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专业课;“六个结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32-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段话不仅明确了思想政治类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和德育主渠道的功能与作用,也明确了非思政课程也要注重思政教育,要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同时对非思政课程的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相应的要求。
在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但是高校思政类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开展,而专业类课程却占用很大课时,所以能够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紧迫的思政教育措施[2]。但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像专业思政教师那样完整、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普遍存在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现象,个人思政素质有待提高,无法有效提炼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教育不匹配等问题。[3]在上课的时候若将思政理论生涩或牵强地引入课堂,学生首先会不喜欢听,因为专业教师很难比专业思政教师讲得成体系和精彩。另外,专业课的课堂节奏也会变得不连贯。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专业大事记、关键人物等),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中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 “三全育人”目的。[4]
一、课程内容分析
作为我校铁道供电技术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内容包含变压器、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等几大模块,整体内容偏重理论,有很多的电学或物理学概念、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原理类知识点,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偏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记忆难度较大。这是一门典型的专业课程,在融入思政内容方面会存在很多难点,但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比较强,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场景较多,尤其对学生未来主要从事的电工类岗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能够引入和结合思政教育的元素较多,尤其是面向未来职业岗位职责、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设计
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设计的时候不追求全面覆盖,尽量结合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尤其是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比较多的地方。通过与专业知识点的相关图片(如机车、动车组、供电设备、先进人物等)、视频(如《中国高铁》《大国工匠》等),或者通过案例的方式引入出现,或者通过最近较热的新闻事件引入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的融会贯通,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中让他们能够有所感悟和收获。[5]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挥,现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交流,在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学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作者在课程思政设计上基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第一种情况是预先设计的结合知识点的案例、任务、故事、政策思想类的思政内容,讲述到相关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思政环节,在听故事过程中完成一次思想教育,不能像硬生生地插入广告一样,学生是比较反感的。我校每门课的第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15分钟的思政教育。如果专业课老师仅仅因为要讲思政而去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思想或者热爱学习,为祖国感到骄傲等内容,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必然会降低。在本环节的思政教育中,老师先以调查学生假期回家或者旅游的主要交通方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出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状况,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交通、中国制造、中国经济、中国国情等,最后引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2020年全面脱贫”“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职业教育重要性”等思政内容,师生相互交流,内容过渡平缓,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变得有热度、有深度,且贴合实际。
2.第二种是时事类的思政内容。这类属于“突发”事件。有些事件是在做计划之前没有发生的,但是在发生后事件影响是比较大的,关系到每个国人,对国人思想方面影响较大。这种类型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知识或者在学生精力不集中时,紧密结合学生切身利益去讲述,不仅能完成一次思想上的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思政实施
專业课程的思政融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创新思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注重实效原则,同时做到“六个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春风化雨,使学生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自觉地付诸实践。例如电动机制动知识点,结合大家乘坐动车的舒适性,比较普速列车起动和刹车时的强烈顿挫感,引入电动机起动、制动等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要认真学习电动机基础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也拓展了学生对于铁路行业的专业认知。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社会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例如变压器工作原理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引入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磁悬浮列车,把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实际化,再引出基础研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例如,在电压电器章节,结合我国电气设备的简单发展历史,彰显我国一代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卓绝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顯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前者是专业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直接、公开的道德教育,例如思政课程教育;后者是引导学生在教育中逐步获取有益自身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专业课思政教育不一定都要结合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在某一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可以对最近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来一次互动,如2019年以来一直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制造2025等,既可以缓解学生课程疲劳,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又可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进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五)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独特性。本课程设置的思政包含军事、经济、时政热点、国家政策、职业教育、人物事迹等内容,穿插于每次教学环节中,引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六)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电气控制线路知识点、课内实验环节教学中,以实际生产事故案例为切入点,引入工作中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同时从规范课堂纪律、实训穿着和实训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强制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基本生产安全意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四、实施效果与总结
专业课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思政教育的施教者,首先要以身作则,遵守师德师风,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逐步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新青年。有人说:“一位好老师就是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每一次课就是在讲一个好的故事。”作为专业课教师,能够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六个结合”为手段,借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愿听、爱听、听不厌,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也可通过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思想上逐渐得到升华。
专业课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和自控自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爱岗敬业品质,热爱生活、认真学习的态度等为目的。在与专业课程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避免太虚太空的大道理,故事也不能老套,否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起到与预期相反的作用。思政教育要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知识内,老师如何讲好每一个故事,如何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出新意,让学生喜欢听、乐意听、听完有所收获,都是对专业课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考验。未来,课程思政将是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将是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6-12-08.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3]王文静.关于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20).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5]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