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帅
[摘 要] 2017年10月27日,贵州省领导干部大会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确立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基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时代贵州精神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的研究便不可或缺。继探究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文化意蕴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之后,在说明新时代贵州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探究其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新时代贵州精神;立德树人;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06-02
新时代贵州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兼具新时代特色与贵州地域特征,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优良传统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用以指导当今贵州人民前行的指路明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将思政育人的内容延伸到新时代贵州精神,用新时代贵州精神指导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一方面能拓展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之举。
一、新时代贵州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新时代贵州精神丰富的内涵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新时代贵州精神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贵州具体实践和新时代特征的理论凝结,是贵州文化的意义所指。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2019年全面完成188万人异地扶贫搬迁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5%;透过“中国天眼”探寻宇宙秘密;翱翔大数据蓝海,触摸行业前沿的心跳,这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十六字精神的来源与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映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更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要求
前期调查随机选取了贵州省两所专科院校的三个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发放,共收到1728位学生和56名教师的答卷。使用《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进行测量,该问卷的折半信度0.72~0.84,重测信度为0.74~0.86,有较好的信度,题目采用5级计分方法。在统计时,先剔除无效问卷,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调查结果
学生对思政教育满意情况“比较满意”比例为67.88%;学生对现行思政课感兴趣情况“部分感兴趣”比例为55.5%;学校开设红色教育形式情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比例为91.09%,红色旅游和红色体验占比很低;学校现行开设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传统模式,形式僵化,形式单一,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践;学生认为学校现行开设思政课在拓展知识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形成正确价值观上意义不大。
2.教师调查结果
教师认为现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占比为60.00%;认为当今高校思政课存在的缺陷情况从模式传统、僵化分布上,比例是74.00%;理论性太强,缺乏实感中超过8成样本选择“选中”。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不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来看,都急需转变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提出恰好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即用新的理论指导高校思政教育这一实践。
(三)着力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时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新时代贵州精神,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结合贵州省情指出,用十六字内容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将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即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问题。
二、新时代贵州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新时代贵州精神载体,打造思政育人工作平台
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其中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需要以“德育”为先。
科学的理论,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时代贵州精神是贵州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孕育着向物质世界转化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导向价值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改变世界,最终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文化传承价值体现在新时代贵州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示,又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丰富和滋养了中华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蕴藉时代精神,从而创造社会价值;实践价值凸显出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终极价值体现形式,作为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有明显的实践性,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载体,将其内在的实践价值具象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将新时代贵州精神运用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除了发挥好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作用外,更应该努力将其运用于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特别是文化、网络、组织育人体系。新时代贵州精神是贵州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对于育人平台的打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
(二)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育人工作方法
1.明确育人主体。依托教师、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资源等育人主体,其中,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以多样化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业指导、党团活动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学生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为日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指路明灯,通过环境卫生、宣传标语等不同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社会资源指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依靠力量,在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包括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其作用毋庸置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兼顾其他教育形式,如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青春五月花”系列活动,以活动的形式结合一定的主题,从而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能亲身体会,比来自书本或是教师的教授要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规范的党团活动,全员参与的班级建设。在完成日常组织活动的前提下,重点开展先进人物事迹学习交流会,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步骤,让学习能有针对性,能出实成绩;在班级建设方面,通过全员参与创先评优的方式进行,经过班级自荐、材料初筛、现场陈述答辩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其中,将“团结奋进”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落到实处。
4.网络化的工作平台。网络育人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到“十大”育人体系之列,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比如主题朋友圈(QQ空间)图文评选活动,在限定一定的主题之后借助常见的网络社交工具正面宣傳、引导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警惕各类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5.针对性的学业指导。成长成才,是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对大学生教育最终的期望,适当时期的学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如大一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毕业学生经验交流等形式,通过朋辈经验甚至是教训的学习帮助自己少走弯路,做好规划。
6.阶梯式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当然这都不是能单纯地由个人主观意愿决定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大学教育成果,关系到个人价值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就业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走上“就业—择业—再择业”的怪圈而不自知。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科学”,不一定是最佳,但一定是最能体现出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金敏.用新时代贵州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6):4-5.
[2]王多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大育人主体、六大育人体系和八大工作方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