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蕙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愈发关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将简要阐述爱国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中的现状,探索高校在思政课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对策,以期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政课程 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国家的发展,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止局限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因此,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探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爱国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主要作用:
首先是引导作用。在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基础。大学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性阶段,因此大学生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社会群体,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缺乏辨别能力,人生观、价值感、世界观、政治观容易被不良风气侵蚀。此时,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其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针对性培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从而恰当处理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其次是强化作用。“爱国”不应是一个口号或空话,而应是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的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真实情感,是需要通过身体力行来表达和体现的。正确的爱国主义行为,不是盲目地开展形式化的活动,而是要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要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其家国主人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能力。
最后是警示作用。“和平”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建设的两个核心主题,因此,爱国主义思想也应与时俱进,进行优化和转变。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应突出“遵纪守法”“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对于“爱国”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和偏激化,难以良好把握爱国情感的表达尺度,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如欺凌外国留学生、借助抵制日货的名义,恶意损坏他人合法财务等。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相关真实案例,能够起到警示学生的作用,使其能够在不违背国家的基础上合理表达爱国情怀。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中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案例脱离实际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引入真实案例是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常用手段。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教师在引入教学案例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国情感发展需求,导致所选案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还会导致学生爱国情怀无法得到良好实践。
(二)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现阶段,“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国情和国防观念”“国体和政体的先进性”仍是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虽然,上述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类似的内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因此,在大学思政课中再讲这些内容,一方面容易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厌倦和抵触兴趣,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会因为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而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新特点、新方向,进而導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不符。
(三)教学过程缺乏感染力
教学过程缺乏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课堂教学的层面看,思政教育本身就具有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特点,再加上,普遍采用“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便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感染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思政教师的层面看,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容易被外界不良风气干扰和诱惑,过度追逐个人利益,自身爱国意识淡薄,在授课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散播负面情绪或西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从而弱化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甚至影响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教学形式缺乏针对性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时期,因此,更喜欢活泼、生动、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缺乏体验和实践层面的针对性教育。在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不仅影响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将爱国意识转化为爱国行为的能力,从而失去教育意义。
三、在思政课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策
(一)红色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学
一方面,结合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内外联合”的开放式爱国主义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构建体验式、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向校外延伸。高校可以定期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联合举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中,学习、体会及实践爱国主义思想。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区、历史博物馆,通过聆听专业讲解员的讲解,加深对红色思想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又比如,定期安排大学生担任红色教育基地的志愿讲解员、组织学生围绕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演讲、话剧表演、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另一方面,引入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政课程在引入红色教育资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重红色教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践意义,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和评价红色教育资源,使其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从而更加客观、透彻得把握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其次,加强红色教育资源的收集和应用力度。基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以红色教学资源为核心,编制独立的爱国主义校本教材,使以红色教育资源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思政课程下的一门独立课程。从而最大化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全面而深入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学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利用其资源丰富、新式新颖、传播便利、易于共享等优势,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时,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将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联系,通过“视频教学”这一新颖的网络媒体教学形式,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思政教学的课堂感染力,从而达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同时,要应通过“两微一端”,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不同时期,各个行业领域发生的先进事迹及模范人物,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构建高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如自编自演“我爱祖国”抖音短视频、发起“伟大的祖国”摄影图片微博征集与评选活动等。不仅让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表达爱国情怀,还能够丰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树立爱国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四个自信”理念,并向学生渗透其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紧密关系,使学生充分理解“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含义,从而坚定爱国信心。此外,学校及教师还应意识到,该国主义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政课堂上,而是要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要注意校风、学风的建设,通过张贴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语、定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文体活动、评选和宣传爱国主义意识突出的学生等形式,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而将提升爱国主义思想深入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帮助其树立爱国信心,从而达到强化爱国主义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具有引导、强化、警示的作用,虽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及思政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网络媒体等资源,提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自信,切实提升我国大學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梁庆婷,于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维度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0):17-22.
[2]赵鹤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建构的实施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5):104-106.
[3]王晓燕.课程统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5):45-50.
[4]龚诗昆,尚全.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