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8-27 04:17王家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王家丽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升华,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它倡导高校要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要让思政教育在各个课堂“多点开花”。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课,但是思政课在各个专业课中的渗透却不是很理想,这也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亟待改革。高校要号召全校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立足专业课特点,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把职业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亮点,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双赢。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01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存在很大缺口,精英型、工匠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高校作为培育英才的摇篮,要密切结合就业导向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思政为高校育人、课堂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扭转了高校师生对思政教育的态度,让他们开始全新审视思政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开发全新的思政校本课程,紧跟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利用互联网打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解读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要在各类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鼓励高校积极打造思政教育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高校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成为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亮点,像思政教育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劳动教育,可以端正大学生的“三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理念也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它打破了专业和课程之间的限制,搭建起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桥梁,更是把思政教育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责任。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政教学指明了新的道路。高校要积极贯彻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理念,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把职业道德素养、传统文化和敬业精神等与专业知识衔接起来,加快我国高校转型的步伐。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一些西方思潮开始传入我国,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素材,例如讲解长征精神、红色基因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我党艰辛的奋斗历史,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这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全员参与、全课程渗透,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理念,鼓励各个教师主動渗透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渗透进专业课教学、教务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思政教师应该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立足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开发新的思政教育校本课程,让思政教育唱响全新的时代之歌。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国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促进这一价值观在高校的推广,把思政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高校可以借助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不同主题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

(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比较弱,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产生了懈怠心理,个别学生还存在逃课、沉迷网络游戏、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这些都说明大学生道德素养亟待提升。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活动,开展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和职业素养等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专业课中渗透不足

很多高校师生都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教育,认为这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各类课程教师很少主动开展思政教育。例如专业课教师只是针对教材和专业技能进行讲解,并没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等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态度。

(二)思政教育模式比较守旧,活力不足

高校很少组织思政实践活动,例如集体劳动教育、岗位体验和交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新媒体和时政新闻素材运用比较少。这种思政教育模式很难吸引大学生,导致学生思政课出勤率以及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支教和基层农村岗位体验的积极性不高。

(三)思政教育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衔接不畅

闭门造车也是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被思政教育课本限制了思维,时政新闻、时代楷模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并不是很明显。很多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的理解都比较肤浅,这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四)思政教育缺少有效的宣传渠道

高校思政教育只是依赖课堂教学来开展,并没有和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衔接起来,广大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比较有限,单纯依靠思政课堂很难持续推荐课程思政建设。例如高校没有充分利用校园微博、班级群和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缺乏宣传和传播渠道。

四、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特点

(一)积极借助新媒体渠道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提出,新媒体正在逐步融入高校课堂,它的出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渠道。高校要借助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新媒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全新的“三全育人”格局,让新媒体和课程思政建设“无缝衔接”。

(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把时代楷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模范事迹等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注重学生国家安全观和认同感的培养,号召学生积极参与支教、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三)关注传统美德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新媒体、网络游戏和流行音乐等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忽略了传统文化学习,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高校可以把劳动教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等美德融入思政教育中,让新时代大学生继承民族传统美德。

五、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一)深挖专业课资源,渗透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所以应立足专业核心课程群,结合相关工作岗位用人需求来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例如高校教师可以立足专业课特点,把岗位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就业导向和职业素养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讲解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例如高校护理专业教师可以将人文教育、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把护理专业和职业道德素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习护理岗位技能。例如教师在护理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护士临床护理技能和案例开展教学,用微课展示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等科室护理场景,讲解一线护士对病患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患者日常监测、饮食叮嘱和心理辅导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结合静脉注射流程进行讲解,为学生讲解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管特点,血管拍打技巧、下针角度和力度等,培养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真正将护理行业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核心力。

(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高校要借助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要开展主题思政教育,结合时政新闻传递社会正能量。教师要定期组织思政实践活动,例如组织校园垃圾清理活动,渗透劳动教育,让大学生体验清洁工岗位,协助清洁工处理校园垃圾,让学生体验基层岗位的辛苦,端正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真正树立“职业无贵贱”的择业观。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例如清运校园垃圾、处理教学楼和宿舍楼垃圾桶,清理食堂剩饭剩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垃圾分类,让学生意识到粮食浪费的危害,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减少校园浪费,端正学生的消费观,推进校园“光盘行动”的开展,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正能量。高校要積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亮点,组织多元化思政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传承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

(三)开辟新媒体宣传渠道,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高校要积极打通新媒体渠道,选取学生喜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作为课程思政宣传渠道。高校可以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开展思政教育,积极筛选一些时政新闻、先进事迹和校园活动等开展思政教育,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思政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剪辑先进人物纪录片,并把这些正能量视频投放在学校官方微博上,筛选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例如共和国勋章授予典礼、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和优秀大学生事迹介绍等视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宣传钟南山院士、屠呦呦、张富清等人的先进事迹,介绍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号召大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热爱国家、甘于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鼓励大学生继承先辈革命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高校还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例如推送红色文化、“一带一路”和“工匠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传统文化,让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让思政教育透过新媒体和互联网渗透进学生生活。

(四)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要立足大学生就业,聚焦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例如把课程思政渗透进校内外实践、实验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高校要聚焦企业用人需求开展思政教育,积极开发校本思政课程,例如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培养,为学生介绍各个行业典范,例如介绍我国十大“大国工匠”事迹,介绍焊工、电工、文物修复、钳工和航天工程师等各个岗位模范,介绍这些大国工匠身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严谨认真和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督促学生专注专业课学习。高校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展示各行各业精英,为学生树立职业生涯上的标杆,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讲解新时期职业道德素养内涵,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受职业道德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岗位核心力,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五)立足信息化教学,构建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

“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高校教学的热点,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开辟信息化渠道,思政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思政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例如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展教学,教师建立班级课程群,把课程号码或二维码发送给学生,学生进入课程群以后观看微课,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设置头脑风暴游戏,开展全新的线上互动,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线上测试题目,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测试题,改变传统课堂的提问和测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测试环节中,检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果。高校要组织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开展合作,积极录制全新的线上思政教学视频,弘扬时代主旋律,凸显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渠道,进一步加快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新的协同育人格局。

六、结语

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起来,立足办学和专业特色,开发全新的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凸显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聚焦学生岗位核心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和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2]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3):192-193.

[3]汪婷婷.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110-111.

[4]赵利平.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的范式变革[J].西部学刊,2020(24):116-119.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