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环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我国教学实施期间的一个重点目标,以满足国家建设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及方法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以便加快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重大使命。主要從“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希望能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实践活动;课堂效率;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我国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学教学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加紧探索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实施教学。通过深入分析初中生物学的特点,将核心素养巧妙渗透于各项教学活动当中,在传递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系统化的定义,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研究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学的实践措施十分有必要。
一、对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先分析“素养”这一定义,其指的是个体在知识水平、外表形象、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含义也逐渐延伸到个体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业务素养等方面。简单来说,核心素养即个体所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人文底蕴。是指通过总结人文科学所获得的精神营养,以此形成的内在精神。(2)科学精神。指的是在整个学习期间所具备的一种理性思维和探索精神。(3)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个体需要形成一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基本能力,以便树立清晰的发展方向。(4)健康意识。具体表现为以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来面对生活,除了保持心理健康,也需要具备健康的体格。(5)责任担当。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社会、国家所持有的态度,包括自身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6)实践创新。其体现在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具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意识和能力,能否采取创新方式来推进活动的高效进行。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样需要凸显其在核心素养教育方面的价值。通过分析初中生物学的特点可以得知,其主要研究生物的特性、功能、结构、起源,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由此可知,生物学与学生本身及其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本文提出将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关键原因,以便让学生真正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这一基本公民素养。(1)生命观念。正如上文所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除了要求学生真正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也需要他们在面对生物体的时候持有一种端正的态度,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对生命展开科学且深入的探究。(2)理性思维。对于生物学的学习而言,理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辩证地来认识或解读某种生命现象,其指的是一种批判思维和尊重生物事实的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提出新的观点。(3)科学探究。探究性是初中生物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也应强调探究性,具体体现为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详细观察来获得最终的答案。(4)社会责任。初中生物学包含很多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问题,如环境保护、农业建设、国民健康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
二、初中生物学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1.核心素养教育之生命观念
结构和功能是初中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对生物所应产生的基本认识,对促进他们生命观念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看,结构与功能之间本身具有紧密的联系,结构是促使生命发挥功能的基础,而功能的实现则完全依赖于某种特定结构,所以初中生物学教学需要强调对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培养,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物学。对于这个目标,初中生物学所涉及的核酸、蛋白质、细胞、生物体组织、生态系统等均可以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素材,可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将生命观念渗透于初中生物学课堂之上。(1)利用图片或概念,将结构与功能呈现到学生的面前。(2)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如制作动物细胞模型、面对面观察种子结构、结合文字资料带领学生分析鸟的飞行形态,等等。(3)合理引入课堂之外的教育素材,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结构与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人工肾脏在动物仿生、血液透析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实际应用。另外,教师应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他们对生命价值有正确的认知。以“植株的生长”这部分知识为例,本节课要对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展开系统化的探讨,包括植物的特征、生长习性以及生存条件,如生长期间所需的氧气、温度、水分、光照等。为完成生命观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可组织学生到户外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或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来种植一粒种子,以便让学生了解被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的整个生命物质的构建过程。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在生物课堂上引入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种子或植物。这些不仅能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生命观念。
2.核心素养教育之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应善于借助教材当中的显性内容或隐性内容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锻炼。如人教版教材当中的“技能训练”这一显性栏目,其所涉及的对比分析、假设、数据解读等均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素材,而“想一想,议一议”等隐性栏目,同样可以促进该项目标的顺利推进。众所周知,思维训练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关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也应着手于多个方面。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搜集证据,对问题做出验证,然后得出结论;最终以清晰的语言将结论表述出来。当然,如何合理提问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当考虑的一个重点,为此,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及时的启发,循序渐进地促成理性思维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生物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以“探究花生的变异现象”这一活动为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小花生果实之间是否存在变异?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思考和讨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假设,其调查方向也会具有差异化。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两人一组的方式展开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如下:要求每个小组随机选择大小花生分别30颗,再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将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分享。接下来,让学生就“将大花生种植于贫瘠的土壤环境,将小花生种植在肥沃的土壤当中,分别会得到什么样的果实”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变异现象,使学生形成乐学、善学的良好习惯,并永远带有理性来观察和探索未知的生物领域。
3.核心素养教育之科学探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物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技术,这些新知识的融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生物科学体系的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也应带领他们感悟科技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影响作用,当然,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如,转基因食物是否足够安全;克隆技术与伦理问题的矛盾关系;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导致当今社会出现的性别歧视问题,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探究是生物学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为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也是當代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科学精神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当中,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4.核心素养教育之社会责任
立德树人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一项价值目标,故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社会责任作为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事务上的讨论,以及能否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和解释、是否具备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担当,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深度挖掘生物学教材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素材,有效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如教材涉及的无偿献血、艾滋病问题,超级细菌、疫苗注射问题,有关生物学职业的心理健康问题等。
为引发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内外知识来创建讨论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生活就此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并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何对待有遗传缺陷的人(自己、亲人、他人)”为例,让学生从这三者之中任选一个为论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论述自己在实践当中会持有怎样的态度,做出怎样的行为。或可在课堂中引入这样的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得知,很多家庭会通过采用胚胎性别诊断的方式来鉴定孩子性别,以此做出取舍,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使学生不断地意识到这类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应将核心素养当作实施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培养,促进初中生物学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
[2]谭蕾.初中生物学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概念建构[J].新课程,2020(2):98-100.
[3]赵庆焰.新课标下初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5,25.
[4]杭玉敏.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