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迪
[摘 要] 作为促进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高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旨在通过加强投入与建设,在改革突破与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转型,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高地和创新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适应“双高计划”的要求,在明确科研工作的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剖析科研管理工作中有待改进的短板,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科研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115-03
“双高计划”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面临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以及满足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同等地位,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同时具有“高等”以及“职业”的雙重含义。“双高计划”的提出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案引导,旨在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更快地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科研工作是高校主要的社会职能之一,因此“双高计划”的开展不仅让高职科研管理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能对其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发展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科研管理工作之目标定位
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双高计划”的实施,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
“双高计划”让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目标和任务,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使命,高职教育如何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担当起向世界职业教育输出“中国方案”,怎样更高水平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这些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式提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助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高效实施,促进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学校治理能力的更高水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关键竞争力的提升和特色化建设提供了大方向上的引领。鉴于此,科研管理的各项工作实际上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水准,同时更是一所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动性、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之短板
尽管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顺利开展,并且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信息化水平以及成果的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厘清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助力“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科研管理模式单一,协作水平低下
目前比较常见的管理模式是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中心,围绕不同的科研项目,各个学院及各学科小组构成研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在这一体系中仅仅只是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将上级部门的项目通知、文件精神进行传达,通过二级学院科研秘书进行各类材料的汇总和收集,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和相关的激励措施,很难让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更加主动地参与、配合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很多需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的内容无法有效进行,基本上还是依靠单个教师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独立研究,很多高校虽然也强调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并试图通过建立科研信息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来推动相互协作,但封闭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乃至不同学院之间仍然缺乏相互交流和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体制机制去激发不同专业群、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协作研究。一方面使得科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科研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造成各种科研资源的浪费,影响了重大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二)评价体系固化,难以激发创造活力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更多的是基于办学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科研评价中应当得以体现,即对高职科研水平的评价不应该单一化地局限于传统的科研课题、高级别论文、著作以及专利之类,更应该体现的是高职本身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依旧是参照普通本科院校,难以摆脱“四唯”的窠臼,这导致很多教师在评职称的初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诸科研项目的申报、论文的发表等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这一本职工作。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也只是关注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发表的期刊级别及影响因子,关注专利的授权数量等,而忽视科技成果对实际生产和实践所产生的意义与贡献,造成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针对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科分类和不同属性的成果采取同一种定量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很难真实地反映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准,对其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未形成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这既违背了科研管理的原则,同时也有悖于科研工作自身的规律。
(三)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过程管理缺乏关注度
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学校日常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传统的科研系统相对于以前人工数据统计和记录而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时移动、办公服务能力仍然相对较薄弱,各种业务流程之间存在重叠和冗余,与学校内部其他的各类涉及教务、财务乃至人事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难以实现。除此之外,对信息系统内部本身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而言,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还停留在对数据简单的汇总、分析以及检验上,但高校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初衷却是通过对数据的实时记录,能够分析出不同的数据增减变化以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来发现科研工作的薄弱项和优势项,从而对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制订提供方向上的引导与数据层面上的支撑。此外,科研管理不仅涉及各类课题从申报到完成结题的全过程,同时也与课题进行过程中的项目经费使用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各类课题的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使用是管理过程中的一处空白点,但实际上经费的使用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课题是否在有效地开展。目前的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对接上仍有所欠缺,这导致两个部门在经费的管理以及使用上存在信息沟通的障碍,即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各类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学校内部乃至课题发布单位关于经费使用的规定,同时科研部门也很难对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实现动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