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
[摘 要] 就现代发展来看,在“互联网+”环境下,此种全新技术与教育行业相结合,其中,以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为例,在以往教育中,中职建筑装饰课程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授课方式相对陈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借助互联网,不仅能优化以往中职教学方式,更能在强大的网络功能帮助下提高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优秀建筑装饰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亦能提升建筑装饰类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应给予“互联网+教育”充分的重视,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建筑装饰;中职院校;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56-02
信息技术的出现相对较晚,但是,自出现后,其操作方式便捷,功能强大,迅速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以教育行业为主,在“互联网+”方式下,各行业逐渐与网络环境相融合,并创新行业形势,使诸多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互联网+”优势进行分析,其中的数据不仅精准度高、传递快等,更具有极为显著的开放性,如果将其与中职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能创新中职教育教学方式,更能推动中职教育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求的建筑装饰人才。但是,对当前中职教育工作加以分析,中职院校在建筑装饰类课程教育工作中依旧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中,能够优化以往中职建筑装饰类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中职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职建筑装饰类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守旧
对中职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分析,在中职建筑装饰课程教学工作中,建筑装饰这一教学内容是中职建筑课程中心环节,而中职建筑教学模式则是中职教学重要环节,更为中职建筑装饰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知识,它是构建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基础部分。但是,在以往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教育工作中,多应用传统授课方式,此种授课方式的信息流通方式较慢,而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教育者在此种环境中难以学到最新、最专业的知识[1],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建筑住装饰行业的最新变化。这也意味着,在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授课过程中中职教师只能简述以往的自身经验,并结合相关知识点,为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将这些知识与教学知识点相融合。此种教学方式,虽能满足教学进度,向学生传递建筑装饰类专业知识,却难以走在建筑装饰行业的最前沿,对建筑装饰行业变化进行分析。此种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略显守旧,并不是最佳教学方式。
(二)建筑装饰课程授课方式单一
对中职建筑装饰课程加以分析,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培养他们的建筑装饰课程理解能力,使其专业性得到提升,在实际中职建筑装饰类教学工作中,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并优化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才能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装饰类专业课程内容,并提高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能。但是,中职授课方式相对单一,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难以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虽然部分中职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信息技术,并配备相关网络设备,但是对当前中职课程加以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旧停留在简单的PPT播放、视频观看等基础形式上。此种方式不仅难以培养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甚至会出现“闭门造车”等问题,局限中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难以掌握专业知识。
(三)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成果局限性
在当前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中职教师,一定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不仅能展示教师水准,更能体现学生水准。在中职传统建筑装饰类课程成果保存工作中,多应用传统保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纸张辅助下,将学生成绩打印出来,或是借助计算機设备将这些成绩保存为电子文档。上述两种形式在教学成果保存过程中多以成绩为基础,此种“唯成绩论”势必难以真实展示教学成果,致使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再加上此种方式往往是评定学生成绩与能力的重要方式,单一成绩评定方式过于主观,以成绩为“标准”势必会影响学生本身的学习与创造能力。针对上述中职建筑装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教育”方式,将“互联网+教育”充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的特征、多样性充分展示,为更多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分析“互联网+”教学方式在中职建筑装饰课程中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之下“互联网+”这一全新技术诞生。如果将这一理念与中职建筑装饰教学工作相结合,不仅能为中职建筑装饰课程带来更多的图像与信息,从空间、时间上推进教学工作,将建筑装饰类课程与此种全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引导性与前瞻性。因此,在当前中职教学工作中,应合理运用此类教学方式,并借助此种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以往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传递教学知识点,解决以往教学方式落后且单一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当前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教学工作中,中职建筑装饰类教师应借助网络及时获取建筑装饰行业的变化与信息,并结合建筑装饰行业的最新社会发展动态为学生分析行业发展变化以及前景,在网络辅助下,中职建筑装饰类专业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技术,更能改变以往教学工作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弊端。而中职建筑装饰类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建筑装饰教育内容变化,将课堂与行业发展充分融合[3]。在这一过程中,中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展,其专业水准势必得到提升,为中职建筑装饰教育创新与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应用具有双向性
随着科技进步,建筑装饰类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针对建筑装饰类课本存在的不足,作为中职教师,在建筑装饰类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应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为学生解读不同理论,并在理论解读过程,辅以实践案例,进而强化学生对建筑装饰类课程理论的理解能力。其次,为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建筑装饰课程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建筑装饰类课程教师应在上机课中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实践。例如,在建筑装饰类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枯燥,因此,可以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相结合。这一过程不仅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建筑装饰课程专业知识与内容,更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推动建筑装饰行业进步。借助“互联网+教育”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双向转换,简单来说,就是知识推动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知识发展。只有借助“互联网+”这一环境背景,以理论为基础,结合上机辅助课程开展,并融合不同项目案例,以此为导引,才能扭转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扭转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使“架空”的专业知识“落地”,顺利改变建筑装饰类课程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以此提升建筑装饰类课程的教育质量。最后,在中职学校内部应结合不同专业,为其构建网络资源平台[4],确保中职学生在校内或是在校外都能够学习专业知识。中职教师可以将平日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中,进而解决以往建筑装饰课程学习存在的时间与地域限制。打造属于中职院校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建筑装饰类课程学生,关联相关知识点,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扩展学习范围,在课程期间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以此提升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的教学灵活性。
四、合理应用“互联网+教育”解决局限与公平问题
在以往中职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等诸多限制,此问题致使中职建筑装饰类课程的创新受到较大约束,难以为中职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此种现象如不能得到解决,势必会导致“区域”差异出现。“区域”差异,简单来说,就是相同的专业课程所学内容、学生水准之间的差异性。为突破以往存在的差异问题,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应合理应用“互联网+教育”方式为更多相关专业中职院校构建共同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这一平台上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更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次,在这一系统平台之中,中职院校应借鉴这一网络形式,在本校内开设相关局域网,在建筑装饰类课程局域网中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打造专业成绩评价系统。在网络评分系统中,可以综合建筑装饰课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能力、专业素养、专业作品等多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建筑装饰类课程学生进行评估,在“互联网+教育”辅助下,最大限度优化以往的主观评价方式,在此种公平、公正评价环境中,中职学生能够针对不同评价对自身进行分析,进而做好补漏工作,不断优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价系统中应当采取混合评价方式,邀请更多专家、从业人员,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为评价优异学生提供校外参观与学习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互联网+教育”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为建筑装饰类专业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学生成长与学习构建良好环境,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建筑装饰类课程的教育质量,这也是“互联网+”在教育行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要想不断优化以往中职教育教学方式,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培养更多高素质建筑装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环境,确保“互联网+”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合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转被动教学方式为主动,使更多建筑装饰课程内容逐渐转换为专业课堂成果。在“互联网+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中职学生打造专业评定平台,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主观性强、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健东.“互联网+”大学生“双创”教育中创业领导力影响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1):29.
[2]陈冠旭,苗家,王飞.“互联网+”教育中的法学变革[J].科技風,2020(7):59.
[3]蔡梦佳,舒成.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才智,2020(6):78.
[4]李瑾,杨菲.基于“互联网+”的中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分析[J].通讯世界,2019,26(12):291-29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