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上体验审美的享受,还可以对美术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打破固有化的思维模式。不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对于该如何基于视觉图式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美术欣赏;视觉图式;教学研究;美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088-02
视觉图式的美术欣赏,可以理解为从视觉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价以及美术作品在视觉上带给人们的心理感悟。要想全面地欣赏一个美术作品,往往不能脱离对其作者的了解。不仅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在创作时所遭受的经历以及作者创作其他作品的风格和理念,根据以上几点结合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活动。
一、美术欣赏课程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基于视觉图式却又不拘于视觉图式的,一个美术作品如果只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体验远远达不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感悟生活,丰富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美术学等知识。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是集合当时作者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历史于一体的产物,如何从视觉图式展开去剖开作品的文化内涵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核心。如何让学生从中领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例如:当教师拿出《父亲》这幅油画时,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辛苦的农民。在不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时候,对美术作品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视觉,很难再深入地进行情绪、欲望等深度的分析和见解。在学生无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感知时,教师这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父亲》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是1980年,作者罗立中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有一天他看到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一个从早到晚神情呆滞、麻木眼神如同牛羊一般的农民时,他内心中的同情、怜悯、震撼所有情绪都涌上来了,他要为这些农民呐喊,于是最初的《粒粒皆辛苦》和后来的《父亲》创作出来了。这样一来,介绍完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经历,再来欣赏《父亲》这幅画,学生的感悟就不同于初次的直观感受了。有人从中感受到了心酸;有人从中感受到了愤怒;有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呐喊。艺术欣赏从来不是单一的感悟,是要学生从多个角度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与作者产生共鸣,不同于传统诗歌授课教师直接将作者的所想表达的情感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发地发出不同声音的感悟。美术欣赏课程不同于传统授课,教师起到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在于教学。
二、走出教室的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而这两项能力是抽象化的,不同于语数外知识,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没有任何依据证实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没有任何依据证实某个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一定是正确或者错误的。这样的情况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纠错。这也就是美术欣赏课开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确保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除了绘画这样的平面作品,美术作品又有雕塑、瓷器、手工、服饰等呈现方式,这样立体的作品就不能够单一从平面去感悟。例如雕像類作品,如果只让学生从一个角度去欣赏,那学生得到的感悟也只能是单一的。所以,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单单局限于教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作品。如今多媒体发达,许多作品在网络上唾手可得,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经常将海量美术作品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的弊端就是将美术鉴赏刻板化,只有让学生站在美术作品之下才能从视觉上第一时间切身感悟到作品带来的灵魂洗礼。所以,美术欣赏课在于走出教室,教师多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能够带给学生更直观更切身的文化感悟。
三、跳脱成绩的美术欣赏课
上文说到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难题:如何确保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教育注重教学成果,而美术欣赏课带来的教学成果是抽象化的,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课不是速成课程,无法短时间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一个需要积累、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通过具体形式展现的。有些学生平时读书积累较多,相比其他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第一时间感悟到更多,而一些平时积累知识较少的学生可能要经历更多的时间才能感悟到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在美术欣赏的起点做到统一起跑线,更谈不上追赶了。如果以传统的成绩来定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结果,那就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理念所违背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只要能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提升审美能力和对事物的感悟能力,那么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成果就是成功的。所以,教师不能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去评判学生,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有收获即是教学的成功。
四、美术欣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
美术欣赏从来都不是强制性、被动性的行为,如果学生自身抵制欣赏,教师再强制学生去欣赏作品,这本来就与美术欣赏的教学理念相悖。如果一个美术作品需要强制让人去鉴赏,而不是自发性地去欣赏,那这个美术作品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美术作品。一个优秀美术作品的产生不仅仅需要艺术家自己的创造,并且要经过欣赏作品的人去填充经验和知识的空白,完成参与作品创造的意义。换言之,美术欣赏的过程也是参与创造艺术的过程,欣赏者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对其审美艺术活动的再创造也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也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再创造。
五、鉴赏美术作品避免格式化、公式化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作品也同样适用。学生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每个学生对这件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评判都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老师对同一美术作品的解读和判断也是不同的。当人们在对一个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第一感受是视觉上,第一反应是对这件作品产生的情感,这是作者的创作风格带给欣赏者最直观、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而作者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会对欣赏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后面这个反应是理性的,是经过琢磨的。不可否认,一件成熟的作品的产生,一定含有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信仰、观点,世人在了解到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后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这一定不是全部。所以,当学生提出与世人所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时,教师不应该持否定的态度,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属性本身就不应该为世人所定义,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时,切勿将美术作品定义格式化、公式化,这样就与美术欣赏课教学理念所违背了。
六、让鉴赏美术作品成为一种享受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本身应该是一种心灵享受过程,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美术作品在视觉上带给学生的感官体验就是一种享受。但是由于很多美术作品的创作年代离欣赏者很遥远,并且很多优秀美术作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无法提供真迹来鉴赏,只能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这就使得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了距离感。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经过时代的变更、思想的转变、文明的更替而流传至今,所以后世的欣赏者去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有距离感也会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空间交替感,这种空间交替感是不同时代的人通过同一美术作品而产生的心灵交流,这也是美术欣赏的一种美丽,即便是不同时代、不同时空的人还是能够通过一件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所以,美术欣赏课要让学生自行去与美术作品进行心灵交流,要让学生享受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七、让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审美观
虽然我们倡导教师不要固化学生的审美思维,每个学生对同一美术作品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见解和感悟,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任由学生产生不健康、不健全的审美评价。学生的阅历导致其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不完整的,教师有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审美观的义务。当学生在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难免会产生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观念,教师这时应当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评价以免学生产生错误的道德观。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会不自觉因为视觉冲击而产生暴力、血腥等负面的审美评价,如果这时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不给学生讲解梵高自画像真正所想表达的感情,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将这第一印象和评价贯彻到后来的美术欣赏,这当然不是美术欣赏课设立所想建设的教学理念。教师这时若是能及时告诉学生:“弗洛伊德认为,梵高的创作心理其实就是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梵高的自画像之中,自画像成为精神拯救或自身外化最生动的方法,他的确也因此耗尽了生命的全部。”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渐渐淡化对美术作品扭曲的第一印象,对于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学生是会根据教师的评价而改变的,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无法对一件美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免学生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审美观。
八、娱乐与教育相结合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如果因为教育的枯燥与说教让这件事情变得刻板、无味,那就是得不偿失。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应尽量避免让学生感受到与传统上课时一样的乏味,让欣赏美术作品这件事成为一种娱乐,学生在娱乐之中受到美术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建立健全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时,学生需将审美情趣、审美观与所学知识、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去享受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从享受中受到教育。
九、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建立健康、健全的价值观、社会观。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是不能被定义的,但是不一样的评价需要建立在正确且不违背道德的价值观之上,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不同于传统课程,不应受困于应试,也不应受困于说教,美术欣赏课需教师与学生找到娱乐与教育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姜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汤睿.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3]刘鹏.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4]王飞.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D].温州:温州大学,2013.
[5]于伟伟.中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比对[D].大连:遼宁师范大学,200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