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辉
〔摘要〕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勇于承担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使命,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使命型特质由此成为了最为显著的政党特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关键是阐释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突出内涵,使命型特质的形成是因为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因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责任,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被熔铸了先锋队的禀赋,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党以来的百年历史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坚持以社会主要矛盾变迁为主线、坚持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为关键、坚持以党的执政效能为衡量标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建党百年,使命型政党,内涵诠释,当代回响
〔中圖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2-0016-08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而要想解释清楚民族复兴逻辑则必须首先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其所具备的使命型特质,敢于担当各个阶段的历史使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后,“使命型”特质及其相关话语被置于党的政治话语中的重要位置。2014年6月,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1 〕8习近平在此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使命型特质的话语命题,但内涵已经十分接近。2016年1月,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 〕1这句话指明了党的使命型特质的内容指向。2017年12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及怎样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基本问题。随后,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全党同志对党的使命型特质的认知。由此可以看出,“使命型”特质及其相关话语的反复出场是对党的性质的根本考量,具有历史与理论价值和实践与现实意蕴。
一、使命型特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视角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是一个政党政治的时代。所谓政党政治时代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是依靠政党政治的运作,调配政治资源,调节政治关系,分配公共利益,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治理的。溯源政党的发展历史显示,“党”(party)的原初含义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意指某一部分的群体。直至17世纪末,party才有了“党”的释义。在当时的英国议会,开始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种政治派系,英国人开始用party来赋义这种新兴的政治势力。不过,那时的“党”更多的是指小圈子政治,与如今的政党定义尚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19世纪中叶,欧洲许多国家爆发了革命,很多地方出现了“大众党”(mass party)。大众党相比于英国早期的党,它产生于议会之外,而非议会之内,有着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基础。后来,随着政党政治实践向前发展,政党政治的理论研究也趋于繁荣。关于政党政治的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截至当前,西方国家关于政党政治研究形成了三种经典范式:迪维尔热提出的群众型政党,基尔海默尔提出的全方位型政党以及卡兹、梅尔提出的卡特尔型政党。特别是卡兹和梅尔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欧洲国家政党组织变革的“四阶段”范式,即精英型政党、群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和卡特尔型政党。李普塞特针对共产党的类型进行了专门的思考,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共产党属于整合型政党” 〔3 〕18。这说明他看到了共产党与一般意义上西方政党类型界定的不同之处。尽管西方国家在政党政治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如萨托利认为,“政党是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核心中介组织” 〔4 〕2。内斯特·巴克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政党是“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 〔5 〕89。概言之,西方政党理论认为政党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显然,按照西方政党政治理论就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解释中国“两大奇迹”的发生逻辑。
基于对西方政党政治理论研究的反思,国内有学者较早地意识到了我们党的独特性,即具有使命型的特质。如陈明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特殊性正是来自它的‘使命性” 〔6 〕。李海青认为,“从是否以高远历史使命为己任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7 〕,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为理想,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唐亚林认为,“使命型政党与民族国家的缔造联系在一起” 〔8 〕,既缔造了现代民族国家,又将继续领导民族国家的治理。唐皇凤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承担着独特历史使命的现代政党” 〔9 〕,明确了党的使命型特质。经过以陈明明、李海青、唐亚林、唐皇凤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打破了政党政治理论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渐建构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诚然,理论的创新必定是以实践的发展为土壤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特质来说亦是如此。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经济发展滞后,反帝反封建是社会的主要诉求,缺乏西方国家政党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基于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民需求,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策略,最终实现了党建国家的目标。质言之,西方国家是先有国家再有政党,政党天然地成为了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反观中国则是先有政党后有国家,政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从建党之时便明确了缔造民族国家的政党使命,使命型政党特质明显。尔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特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继续得以彰显,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综上所述,西方政党政治理论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特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无法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而使命型的视角则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系,诠释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诠释了中国何以从落后挨打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诠释了中国人民何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内涵诠释
理解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关键是阐释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突出内涵。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形成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背景、无产阶级政党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禀赋以及中国共产党践履历史使命所共同决定的。
(一)使命诉求: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大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指的是以长距离的历史意识审视历史变迁,从而总结出历史的一般性规律。纵观鸦片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救亡图存成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爆发后,震惊了古老的中国,国内一些开明人士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于是,开启了变法自强的历史进程。其间,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企图在保持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发展近代企业,他们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振兴民族而是为了维持腐朽的封建统治。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这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被殖民与被侵略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变法派”目睹了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独立自强,不仅要在器物层面有所发展,还应当变革国家制度。他们提出了效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但因变法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1911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千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他参照欧美国家建立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但是他国的制度在中国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救亡图存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鲜明的历史主题,尽管国人进行了多番变革,但终究无法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历史证明,封建的清王朝是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的,辛亥革命后的国民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也没有能力实现救亡图存,历史和现实都在迫切地呼唤一个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政党出现,这个艰难又光荣的历史重担最后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也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形成依据,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将勇担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凝聚全党之力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于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使命自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视为政党使命,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印证。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通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参与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10 〕207,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过大、阶级矛盾深化等社会问题。然而,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只是本阶级的利益诉求,丝毫不顾广大底层民众特别是数量庞大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所诞生的。换言之,共产主义者同盟从诞生之日起便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执笔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全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观。《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1 〕411这就指明了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作为自身的神圣使命,改变以往资产阶级政党只为少数资本家谋利益的局面,不断推动社会历史向更高的阶段演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无产阶级政党使命的论述还有很多,就不再赘述。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地承担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追求人类解放等历史使命,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必然会沿袭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并结合中国实际来践履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三)使命禀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熔铸了先锋队的禀赋
界定政党特质离不开对政党创建理念及其历史的考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就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列宁主义的深刻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列宁创立“先锋队”理念铺展了理论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时就被熔铸了先锋队的禀赋,意味着“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12 〕133这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型特质。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此时党对自身使命的认识还是以实现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宏观视角来确立的。党的二大以后,党对自身的使命认识更加趋于中国化和实际化。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开辟了“共产党之任务”专节,写道:“中国无产阶级,同时须从事国民运动及阶级运动这种复杂的争斗,其职任非常困难,而其发展程度又非常之稚弱,所以他的争斗必与世界无产阶级的争斗有最密切的关系。” 〔12 〕253可见,我们党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仅是要承担无产阶级政党的一般性使命,更要承担中国的特殊历史使命,即从事国民运动及阶级运动。到党的四大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向全社会公开表示:“在自己的责任上,很诚恳地向中国的劳动群众不断地说,劳农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之斗争已临近了,这种斗争将永远把人类解放出来,将永远消灭一切的战争” 〔13 〕272-273。这说明我们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具有中国特殊国情的历史使命。党的早期创建史表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努力使我们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目标,坚信“这次代表大会一定能够把这个历史的重任担当起来” 〔14 〕7,这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生动写照。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阶层不断涌现,如何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摆在了我们党的面前。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5 〕45这有利于动员更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到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实践中来。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发展再到壮大,先锋队禀赋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独特政黨禀赋,并且,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地将先锋队禀赋深深地贯穿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肩负起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
(四)使命践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使命型特质既是抽象的理论概括,又是具体的实践表达。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我们党总是能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担起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诚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16 〕43-44。将使命型特质传承下去。第一阶段是从1921年至1949年,党带领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郑重宣示,我们党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使命。从1921年至1949年,我们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完成了“党建国家”的奋斗目标,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党带领人民“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履行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为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至2012年,党带领人民冲破思想束缚,认识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文革”动乱之后,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人均GDP为156美元,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 〕373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明确了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优势所在。此后,我们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接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好地履行了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第四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党带领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8 〕4,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使命型特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是确立党的历史使命的依据。我们党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研判,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回应了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二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追求,再据此作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安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频政治话语,生动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
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将使命诉求、使命自觉、使命禀赋、使命践履深深地与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回首中国共产党践履历史使命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使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伟大政党,其所具备的使命型特质成为了独特的政党标志。
三、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特质的当代回响
立足建党百年的今天,我们要将党的使命型特质发扬光大,重点从思想建设、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迁、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的执政效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多个层面推进,使我们党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
(一)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强化全体党员履行历史使命的意识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思想建设是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彰显党的使命型特质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培育使命型政党意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精神食粮,习近平多次要求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地学习经典著作,领悟经典著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大量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使命型特质的文献,党的宣传教育部门要进行深入挖掘,组织专人将有关经典文献汇编成册,再科学合理地制定思想教育计划,帮助党员干部认识到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然要求以解放整个无产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己任,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其次,要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来塑造使命型政党意识。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19 〕历史,是昨日的记录,也是明日的向导,具有很强的资政育人的功效。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科书,它记录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践履,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经典之问。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的使命型政党建设历史既可以总结经验,又能增强对建设使命型政党的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建设使命型政党的信心和决心。再次,要通过实践养成来强化使命型政党意识。思想教育与实践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只有经过实践养成的思想教育才能真正让党员干部入脑入心。在对党员干部开展使命型政党意识教育时,要多搜集典型案例素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身边事做起、从岗位工作做起,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使命型政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使命型政党意识。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而组织是由党员干部个体所构成,只有强化全体党员的使命型政党意识,才能形成建设使命型政党的组织合力。
(二)坚持以社会主要矛盾变迁为主线,明晰履行历史使命的阶段性目标
矛盾常常以对立的形式出现,不过在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矛盾却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要求:“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20 〕他深刻阐明了矛盾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认识矛盾和对待矛盾的基本方法。就我们党而言,是能够做到重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再据此明晰使命型政党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建设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我们党根据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而制定了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后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时国内基本情况,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成为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引。历史充分说明,我们党是否能够很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我们党是否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紧紧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断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的,这成为了我们党履行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准星。为此,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这个主线进行思考,认识到我国虽然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肯定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要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团结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懈奋斗。按照历史阶段划分,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我們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能够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并自觉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来履行历史使命。
(三)坚持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为关键,全面增强履行历史使命的领导能力
使命型政党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方可增强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在我国政治体制框架中,党是居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政党内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强大且有序的组织体系,能够迅速、高效地汇聚政党力量;二是我们党通过在国家机关中设立党的组织机构,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形成了党治理国家的治理格局。正是得益于我们党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动员能力,使命型特质才能一以贯之地保持百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对党履行自身使命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因此,新时代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关乎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的方向,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政治纪律、政治原则等元素融入到使命型政党建设中来,永葆使命型政党建设的初心,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稳步推进。新时代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要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党的建设涉及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败和制度建设方方面面,加强使命型政党建设要严格遵循每一项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把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严格履行历史使命的标准。应当认识到,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是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重要抓手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意义非凡。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管党治党责任和使命责任,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打折扣地落实好“两个责任”,全面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为党员干部履行使命职责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四)坚持以党的执政效能为标准,不断夯实履行历史使命的群众基础
执政效能是蕴藏于执政主体内的潜在的有效功能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执政资源消耗与执政绩效之间的比率。习近平要求“把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生产效率转化为各级干部、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1 〕166。我们党无论从事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牢固树立执政效能意识,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释放出党的执政效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回顾过往,我们党搞革命,目的是使人民群眾摆脱长期被侵略和被压迫的历史,建立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们党搞建设,目的是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党搞改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启示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地将问题进行搜集整理,纳入党的议事工作安排,构建灵敏顺畅的问题反映机制。继而,我们党要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使命担当精神,认真研究人民群众所反映的每一个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精力放在群众急需的就业、上学、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上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再次,党员干部要多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谈心交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及时整改工作不合理和不到位的地方,争取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当然,提升党的执政效能还要求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一切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但所有的落脚点必定都是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简言之,提升党的执政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的方向,获得人民群众更为广泛的支持,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五)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具有强大能力和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人类社会有序存在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意味着既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具有强大能力和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使命型政党制度,更加彰显党的使命型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及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系统部署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以往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方式研究和讨论国家制度,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故而,新时代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者有机融合。其中,党的领导是力量来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原则向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目标愿景。新时代我们党要自觉地肩负起制度建设的历史使命,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贯彻落实,统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建设。还需看到,我们党在承担制度建设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内在地要求完善使命型政党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这都是使命型政党制度的具象表征,要以此为契机推进使命型政党制度建设,为我们党更好地履行自身使命、更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总是能自觉肩负起各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实践证明,正是在这种使命型特质的指引下,我国才摆脱了被侵略和被压迫的历史,中国人民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正屹立于世界东方。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启示当下与未来。建设使命型政党和彰显党的使命型特质绝非一劳永逸,而是持之以恒的。笔者认为今后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的使命型特质研究:第一,加强对党的历史研究,熟悉我们党履行使命的光荣历史,深挖使命型特质的精神基因,从历史的研究中更加坚定政党自信。第二,使命型特质作为党的独特标志,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世界政党比较研究,既可以感悟到使命型特质的显著优势,又可以打破政党研究的“西方主义中心论”,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使命型特质的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第三,使命型特质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研究。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在新时代重要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党的使命型特质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题,亟需学术界对此进行探索回答。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我们党都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好自身的使命,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4〕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刘红凛.政党与政治规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陈明明.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政党-国家及其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5(02):99-114.
〔7〕李海青.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J〕.江西社会科学,2018(02):5-11.
〔8〕唐亞林.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37-47.
〔9〕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1-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01).
〔21〕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陈 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