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刻了解“三个理解”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学课堂教学做出优化改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三个理解;教学优化
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对数学的理解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抽象的,并不可见.章建跃教授将数学教学分为“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将这“三个理解”落实到位,能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理解数学,优化教学的前提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目的和内容,才能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落实“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还要培养“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理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要明晰教材的教学内容,要清楚每一学段、每一章节所学的知识,每个公式、法则的相关含义、由来,每一个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和应用,每一个例题的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还要明白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其原理是“消元”,通过加减或代入法消元,达到降次的目的,将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之间都存在关系.比如,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课堂上我们根据函数表达式,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探究过程,画出了函数图像,根据函数图像得出函数性质,再运用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而后续我们在研究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也是经历同样的步骤去探究.因此,后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类比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利用方法上的迁移去解决新问题,甚至可以设计一些新型函数让学生去探究,其探究过程也是如出一辙.又比如,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教师要教导学生剖开问题看本质,不同的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的.如在三角形中作一边上的高,高是对角顶点到这一边的最短距离,原理是“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再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与生活问题相结合的运用:小明和小华在河的两边,小明如何过河,可以最快到达小华的身边?当看到最快、最短的字眼时,就要与线段最短问题相结合,本题的解题思路是直接将两者相连,就是最短时间的路线.倘若题目难度变大:小明和小华位于河的同一边,小明需要去河边打水,再找到小華,如何走距离最短?首先应抓住关键字眼
“最短”,但是这题需要用到对称的知识点,将河作为对称轴作出小华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小明形成线段,线段与河形成交点,即为小明的打水点,其本质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将两个同侧的点转化到河的两侧,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去研究.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求线段最短问题,但是运用的原理不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最值问题的研究,如与圆知识相结合的最值研究,与函数知识相结合的最值研究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找准解题策略.
二、理解学生,优化教学的基石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深度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方式,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对于理解学生的几个方面的分析.
1.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
很多教师会犯的错误就是以自身的学习基础来估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本身专业基础扎实,所以在教学时,认为某一知识点是简单的,只需要一带而过.但是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并不能理解,又或者基础差的学生对于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不了解,从而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比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需要用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有些教师会默认学生都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是有些学生对于之前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困难重重.又比如,在最短距离的问题中,上述提到将最短距离与高结合或者与生活问题结合,但是有些学生无法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所以会造成思维上的混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有深度的问题串,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扫清知识点上的理解障碍.
2.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的思维已经非常成熟,在考虑问题时条理清晰,目标分明.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才刚刚发展起来,其思考速度无法与教师相比,所以教师不能以自身的思维来推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初中数学较为抽象,而思维模式决定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思维在教师的后面,跟着教师的教学来思考.这种思维往往比较被动,且对于大脑的活跃性提高不强,对于所教的内容也无法及时理解吸收,大都是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所采取的方式.另一种是思维比较活跃,往往比教师教学内容超前,已经会对后面的内容进行思考,甚至能提出与之相关的新问题.这种思维通常是学习基础良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所采取的方式.两者相比,前者的学习较为被动,上课效率并不高,而后者的大脑时刻保持灵活运转,对于教师所教的内容可以有效吸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之前提及的解方程,思维快的学生会主动想到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方程进行类比,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即使没有老师的讲解也能得出答案,而思维较慢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才能理解.又比如在“最短距离”的问题中,当教师提出最短距离是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相联系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看透问题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差异,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使其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