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

2021-08-27 22:12姜琳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实证研究编码

姜琳

[摘 要]本文以江苏Y高校108位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情况督导组评价意见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等研究过程,构建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教学分析和规范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结构的基础;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核心;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保障;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促进。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扎根理论;编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4-0102-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4.018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各种竞争加剧,各高校都在不断加快发展和改革步伐,從外延式的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都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改革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高校新入职教师人数增长较快,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高校2019年教职工256.67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增长3.09%,但是高校师资队伍人数增长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增长需求。高校引进的新入职教师都是以博士为主,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占比高,大多缺乏教学经历和经验,而教学内容更新又非常快,很多高校让新入职教师边接受培训边教学,导致新入职教师工作量特别大。那么如何评价和考核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胜任力最早由Mc-Clelland教授提出,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性格测验都不能准确预测人们在从事复杂工作和担任高级职位时的成功,许多在智力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因此需要通过搜集资料,挖掘真正影响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并将这种影响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1]。Teresa等认为,胜任力不仅指与行为效率相关的个人技能或能力,它还存在社会性,还可以理解为战略行为,与根据需求调整绩效的可能性相关,因为教师的胜任力不可避免地要显示出其特定教育背景的特点[2]。Gonczi等研究认为,在特定的职业背景下,决定和塑造成功所需的胜任力内容的是决策者及其期望[3]。Mariana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胜任力的获得始于前期准备阶段,并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4]。申正付研究发现,胜任力、工作绩效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胜任力既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也通过工作绩效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5]。王帅等研究认为,不同的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归纳得出名校校长应具备职业道德与特质、战略与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领导、团队管理艺术、沟通与关系调试这5个胜任特征族群共35个胜任特征[6]。也就是说,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比智力等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更加紧密,不同的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胜任力的评价方式会综合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较为全面,不仅可以从群体中筛选出表现较为出色的教师,还能为教师提高工作能力提供参考,在研究胜任力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决策者及其期望。

研究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文章逐年递增,从新工科、大数据、西部地区、翻转课堂、青年教师、课程思政、选聘标准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教师的胜任力研究常用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政策分析法、访谈法等[7]。其中问卷调查法深入实际,但是研究者事先设计好了研究框架,根据问卷的研究很难突破事先设计好的研究框架,无法发现新的内容[8];访谈法内容过多,难以集中[9];文献分析法是基于文献的表述,容易找到共通的关键因素,但是并没有实际情况的验证,有时候会出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没有类似模型可以参考[10];政策分析法依赖于高校教师选聘标准的国家法规政策,容易找到依据,但是大多数法规政策没有将高校教师分层次和结构,没有从高校教师选聘规律、学校发展理念、社会需求等更多角度来思考[13]。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与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理论,在经验研究、个人知识和前人理论之间形成对话,这样才能提高与实际情况的关联度,得到信度比较高的结果。

扎根理论是由两位美国学者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合著《扎根理论的发现》中首次提出,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是一种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路径。研究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和哲学中的实用主义;研究目的是从经验资料中发现、发展和生成理论,而不只是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需要研究者采用具有一定抽象程度和概括性的语言对结果进行表述[14][15]。

已有文献中将扎根理论与胜任力、教师结合的文献较少。王巍通过与23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包括政治素养、职业态度、业务能力和个性特质4个主范畴[16];赵忠君通过与33位高校教师访谈,用扎根理论构建出智慧学习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五大维度15项胜任要素及31个胜任指标[17]。用扎根理论与胜任力模型研究教师教学或者新入职教师的仍然少见。为此,研究者以江苏Y高校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以期为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提供有益借鉴。研究高校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有助于丰富高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胜任力及心理情况,从而为高校人才的培训提供理论基础,为新入职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也有助于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新入职教师而言,能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和教学能力提升,有效实现其教学成长;对高校管理者而言,能帮助学校开展教师精准培训、素质测评、绩效管理,以及人才选拔等。

二、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保证研究对象在年龄、职称、性别结构方面合理,研究者选取江苏Y高校近3年(2018、2019、2020)引进的108位新入职教师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资料来自32位校内外督导组成员在随堂听课后,督导组给出的过程性、反馈性书面评价。研究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搜集原始资料:一是搜集督导组对每位新入职教师的过程性、反馈性评价,不同督导组的评价风格并不一致,不是格式化文本,有表扬部分和改进意见部分;二是与督导组成员、部分新入职教师进行关键事件访谈,确认督导组评价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对督导组意见进行微调和补充。

研究者随机抽取98份原始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剩余的10份研究资料用于模型的饱和度检验。

(一)开放式编码

Glaser(1978)提出,开放式编码阶段主要将原始资料打乱、分解、逐级缩编,逐步萃取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概念。笔者在这个阶段,对108份原始资料进行多次分類、比较、筛选和标记,最终抽象出28个初始概念,形成了10个范畴。开放式编码(如表2所示)。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关系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关联。笔者在本阶段通过聚类分析探究各个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得到8个主范畴,分别是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主轴编码(如表3所示)。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使其内在逻辑和关联具体化。笔者在这个阶段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的逻辑关系,并以故事线的形式将各种相关联的变量归纳到理论框架中。通过对4个主范畴的深入辨析,笔者以“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范畴与核心范畴关系结构的4条故事线。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基础;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核心;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保障;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促进(如表4所示)。

(四)理论饱和度验证

笔者以预留的10个督导组意见原始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验证,检验结果显示,除了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4个主范畴外,未发现新的范畴,范畴内部也未发现新的初始概念。因此,基于扎根理论得出的“高校教师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在理论上已经通过饱和度验证。

(五)模型构建

综上,在开放式编码初始概念的基础上,由主轴编码提取了10个初始范畴(教学对象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材料与设备、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安排、教学语言与体态、教学思政与文化、教学秩序与干预、教学启发与互动、教学拓展与例证),最终得到了4个主范畴(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以此为依据,构建出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阐释及文献验证

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所蕴含的基本关系是: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4个主范畴共同构成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

(一)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

教学分析与规范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对象与目标分析、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分析、教学材料与设备规范、教学板书与多媒体。

1.教学对象与目标。高校新入职教师首先要全面掌握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风营造、兴趣爱好、努力方向、生活环境等,并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其次,要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的内在需求。张秀荣等认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年年不同,广度和深度均不同,呈现出区域化和差异性特征[18]。再次,要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重视德行与智慧,重点培养扎实学识、熟练技能、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向可迁移技能倾斜。

2.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内容需要不断丰富、不断打通、不断与实践结合、不断突出重难点、不断更新。新入职教师要参照多本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同类教材,才能找到教学内容之间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自己先要熟悉、熟悉、再熟悉,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做到脱稿讲述、内容丰富、概念准确、重难点突出,且要与信息技术、案例等有效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材料与设备。教学材料是引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获得隐藏于知识之中的“理”的必要工具[19],教师教学设备检查意识、使用频率、使用程度差异显著[20]。新入职教师上课须带上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表、课堂教学情况记录表、教案、其他辅助材料等,不仅要完备,而且还要翔实,对教学设备要做到课前检查和学习,课中使用自如,课后维护和更新。

4.教学板书与多媒体。好的教学板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直观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更给学生梳理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和指引,强化记忆理解,还可以带来观感的愉悦享受,有效地促进教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关键要素,可以实现在线考勤、问卷、互动等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越来越突破时空限制[21]。新入职教师应注重教学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人—机”共生的智慧化学习生态,设计好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教学板书。

(二)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核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安排、教学语言与体态。

1.教学设计与安排。教学设计一要构建核心知识理解路线图,遵循“认知现状”和“教学对应”原理,梳理课程发展历程与思想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二要将知识的结构、步骤、情境作视觉化呈现,视觉强化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识记、领会以及分析能力[22]。三要促进教学诊断和改革,线上线下融合,努力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以及“挑战度”。四要注重课程风险和危机情境的探索与融入,提升学生灵活适应风险的能力。

2.教学语言与体态。教学语言代表了教育形式和环节中的最前沿,蕴含了教师的师德和价值取向;教学体态是教师内在美的流露,具有加强、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新入职教师一要稳住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理解科学搭建阶梯;二要传播理念,及时且有效地将学术逻辑、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统一在“大思政”的格局下;三要化解矛盾,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课堂的新要求[23];四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全面推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

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学思政与文化、教学秩序与干预。

1.教学思政与文化。教学思政建设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并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文化氛围起到的作用最为突出[24]。新入职教师一要提升对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的认知;二要对角色身份精准把握;三要灵活运用系统思维方法[25];四要成为中国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课程的理论亲和力。

2.教学秩序与干预。教育部等五部委2019年出台《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体现强化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落实等特点。教学干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正向促进作用[26];班级干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度[27],分类分层的教学干预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28]。新入职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敬畏感;二要对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和指导;三要掌握干预方法,制订全面的和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跟踪干预效果。

(四)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

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促进,主要包括教学启发与互动、教学拓展与例证。

1.教学启发与互动。教学决策已经从依赖经验、直觉走向基于数据,教学启发是在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之间的人机协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新入职教师一要构建交流平台,考虑形式创新;二要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提升学习自主性[29];三要内外互动,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或与知识相关的社会人士参与,考虑知识体系重构;四要知行互动,考虑知识与能力融合。

2.教学阅读思考与例证。学生的阅读乐趣、内容、时长,以及学校的阅读支持等均会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产生不同影响[30]。例证可以增加教师的授课魅力,使知识浅显化,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激发学生投身科研的热情[31]。新入职教师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的培养;二要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课后阅读和思考相关书籍、文献、前沿知识等的质和量进行鼓励、指导和评价;三要寻找合适的例证。在点评和纠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分析和探索创新能力。

四、研究结论與研究趋势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苏Y高校108位新入职教师督导组听课记录后获得的原始资料,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等研究过程,构建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模型。通过研究发现,教学分析和规范能力、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4个主范畴是高校新入职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学分析和规范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结构的基础;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核心;教学引领与管控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保障;教学激发与延伸能力是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的促进。

(二)研究趋势

研究过程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督导组成员由32名校内评估专家和8名校外评估专家构成,评估对象为2018年、2019年、2020年Y高校引进的新入职教师,学历全部为博士研究生,师范类专业仅占8%。在督导过程中,将新入职教师分为8个组,每组5名督导组成员同时听课,须对每名新入职教师听课4至6节课后,给出督导意见。督导意见包括客观评价和整改建议两个部分。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充分,可能存在胜任力要素提取不充分问题。今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实证研究:一是扩大样本调查量,选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新入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更大范围内构建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通用模型;二是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辨析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构成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应用性和科学性;三是将对新入职教师的研究扩大到更大范围的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按学科进行分类研究,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行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Mc 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1973(28):1-14.

[2]Teresa Guasch,Ibis Alvarez,Anna Espasa.University teacher competencies in a virtual teaching/learning environment:Analysis of a teacher training experien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 : 199-206.

[3]Gonczi,Andrew.Competency Based Assessment in the Professions in Australia[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1994(01) :27-44.

[4]Mariana Sirotová.Pedagogical Praxis as a Proces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of Future Teache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28):529-534.

[5]申正付,韩布新,杨秀木等.全科医生胜任力和主观幸福感: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2):282-288.

[6]王帅.中学名校校长胜任特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7):54-63.

[7]刘兴凤,张安富.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54-158.

[8]王亚萍.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54-56.

[9]蒋馨岚.西部地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9(1):47-58.

[10]王永花,李春燕,殷旭彪.高校教师翻转课堂胜任力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S校一线实践教师的调研[J].高教探索,2019(11):33-37.

[11]唐玉生.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挑战、任务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1-106.

[12]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7):136-143.

[13]罗兰,雷鸣强.高校教师选聘标准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20(9):37-41.

[14]凯西麦卡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7.

[15]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M].朱光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5-19.

[16]王巍,吴其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9(9):71-77.

[17]赵忠君,郑晴,张伟伟.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2):43-50,65.

[18]张秀荣,张诗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动因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71-73.

[19]乞佳,谷峪.繼承与超越: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取径[J].教育科学,2020(2):90-96.

[20]石兰月.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河南、安徽、山西3省14县(市)的调查[J].河南社会科学,2017(3):119-122.

[21]吕晓娟,杨海燕,李晓漪.信息化教学的百年嬗变与发展愿景[J].电化教育研究,2020(7):122-128.

[22]尚晓青,许佳,陈明璋.数学知识视觉化呈现原理、方法与实践研究——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9):123-128.

[23]任凯歌,王国念.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面临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基础”课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38-41.

[24]李雅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认知能力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3-25.

[25]于海英,关洪海,李树平.地方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如何能促进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基于价值认知、支持资源、文化氛围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0(4):90-96.

[26]丁梦美,吴敏华,尤佳鑫,孙众.基于学业成绩预测的教学干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7(4):50-56.

[27]孙众,宋洁,吴敏华等.教学干预:提升混合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17(4):90-96.

[28]徐敏.数据分析助力翻转课堂 精准教学促进思维提升——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9(5):60-65,79.

[29]马莉萍,曹宇莲.同步在线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与课程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大学教育博士项目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8):15-25.

[30]顾理澜,李刚,常颖昊.PISA2018解读——中国学生阅读开展状况的分析及建议:基于中国四省市PISA2018数据的分析与国际比较[J].中小学管理,2020(1):21-24.

[31]史艳锋.“现代汉语”课程适当增加方言例证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57-63,82.

(责任编辑:庞博)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实证研究编码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高效视频编码帧内快速深度决策算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