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家国情怀涵养的路径研究

2021-08-27 04:02杨雪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研究生

杨雪芬

内容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进行研究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通过阐释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国情怀的相关性,得出要以共同体意识为重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通過分析家国情怀的特征与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得出研究生现在对传统优秀文化、国情、国家政策了解片面,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从而提出要丰富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形式、开展常态化“榜样”教育与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生 家国情怀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全球其他国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展现了中国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场与病魔的斗争中,全球各国携手抗疫,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所展现的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国民。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研究生”、“家国情怀”等关键字发现,现在未有针对研究生家国情怀的相关研究,家国情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涵盖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范畴。这类研究一是聚焦家国情怀的内涵研究,例如贾付强等(2016)通过分析家国情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1]。张军(2019)详细分析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共同体意识的异同点,从而得出应坚持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二是聚焦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研究,例如刘帆等(2015)通过分析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形成原因,得出大学生目前家国情怀不太乐观[3]。三是聚焦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例如刘丽(2017)、董志遥(2019)通过分析得出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包括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占据互联网阵地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4-5]。

2020年,我国高校在读研究生达到300万人,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研究生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同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淡化。所以,高校强化研究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特征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与国家质朴的情感,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共同体意识。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与思维习惯等等,对每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7]。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相同点,也存在范围、内涵等方面的不同,但重点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侧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以共同体意识为重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体是具有相互依赖关系、情感维系与理想信念相同的群体总和。共同体内部的成员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与信仰,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不依靠物质等外力,也不是机械的连接,而是依靠成员之间具有普遍的、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其中,国家则是公民拥有相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同时为了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当今世界各国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构建起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共同体,世界各国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意识的最高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家园,世界各国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7]。2020年爆发的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各国感受到了当今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存在差异,但又具有相同性。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都是公共认知,只不过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的群体范围稍有差异,家国情怀的范围为小家、国家,共同体的范围则更为宽广,可以跨越地区、民族、国家,但是二者都凝结了群体的公共意识,都是为实现群体的共同利益,即为了整体的和谐、共赢、共享。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都体现着个体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家国情怀本身也是一种共同体意识,在原始社会中形成的“家国同构”,即将家与国看成一个整体,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利益相互关联,为了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个人努力奋斗,全社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2]。

(二)家国情怀的特征

家国情怀的特征与其内涵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性,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因此家国情怀具有传承性、时代性与实践性。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通过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现在仍对广大青年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不断地发展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在丰富与完善,对小家的情感、对家乡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外延不断扩大,逐步表现为对人类、对地球家园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在新时代,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各方面意见建议,我国提出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所以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合,努力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

二.研究生群体家国情怀现状分析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研究生经历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他们与本科生群体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思想的稳定性。这是由研究生群体年龄结构所决定的,他们在经历了本科4年的学习,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时,应届本科畢业生年龄多大都在22-24岁之间,甚至于许多往届本科毕业生转而攻读研究生学位,所以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较大,以笔者所带的某高校外语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学生年龄差最大为20岁。

因研究生思想的稳定性,高校往往会忽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因对研究生群体了解不足,而延续本科生思想教育模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断层。研究生群体平均年龄较高,独立性较强,则造成了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他们对学院、党支部、班级(团支部)等归属感缺失,集体观念淡薄。李双阳等(2017)研究表明,因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容易造成研究生理想信念模糊、学术研究道德缺失与知行不统一等结果[8]。

学习的自主性。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与本科生基础知识教育有本质区别,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校教育更偏向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一年级修完所有课程,或者是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秋季学期,留给研究生自主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毕业之后规划中就业的学生,在二年级将会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实践,锻炼自己,增长经验,为日后求职做打算。有打算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则会大量的阅读文献,增长学术能力,产出科研成果。

压力的多元性。上文分析了研究生群体思想稳定、学习自主性较强,正因为这两个特点,研究生承受的压力是多元的。一是学业压力。由于学习自主性较强,导师负责制落实不到位,各高校对研究生毕业有发学术论文的要求,加之几年荒废学习,大多数研究生面临较大学业压力。二是经济压力。研究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年龄较大,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但又没主要的、稳定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研究生已成家且养育后代,因继续求学而造成的经济困境。三是人际交往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因年龄、社会经历、性格、个人生活等原因,不再适应群体生活而造成的人际交往不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再向本科阶段,这种情况往往是宿舍矛盾的原因之一。四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是从研究生一入学就存在的,不少本科生是为了躲避就业或者是更好的就业而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而不是因为真正的热爱科学研究。

(二)家国情怀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关心程度相对较低。中华传统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传统节日、语言文字等等,是家国情怀教育重要的载体。但是现在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漠视,不仅不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将风俗习惯等误认为是封建迷信或者不过节日,只认为传统节日节日就是放假,例如有些研究生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大部分研究生对国情、国家政策等了解意愿与了解程度较低。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研究生浏览新闻更多聚焦娱乐新闻,对党中央现阶段正在做的工作、国际要闻等关注较少。例如党和国家实施的精准脱贫政策,大部分研究生只听过“精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等概念,但是对于我国贫困人口有多少,怎样做到扶贫精准等具体内涵不了解,甚至以自己为参照,片面的认为不存在吃穿无法保障的贫困户等。同时,研究生党员也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党内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缺乏理论知识,渐渐也忘掉了入党时的初心与信念。

目前研究生带有很多标签,其中一个标签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只关注自身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但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大部分研究生只能看到自己利益受损,缺乏奉献精神。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意去西部、去相对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更多的研究生毕业留在了城市。

三.研究生家国情怀涵养的路径

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与高校培养方式决定了研究生家国情怀的现状,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生家国情怀整体向好,但是也存在对国情缺乏了解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研究生家国情怀培养,在研究生中开展常态化“榜样”教育,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

(一)丰富家国情怀培育的形式

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科研能力、拥有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往往被淡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开设相关家国情怀教育课程。目前高校基本只开设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故在日常教学中,应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思政课,有条件应开设家国情怀教育的专门课程。

在开好理论课的同时,要开设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研究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调研的较少,应打通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调研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学中悟。

打造互联网第二阵地,增强教育的持久力。高校应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理直气壮地阐释家国情怀的内涵,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等,有意识的教育、引导研究生。

(二)开展常态化“榜样”教育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在不同领域、不同年代均产生了许多时代楷模、时代英雄。新冠肺炎疫情中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一线的钟南山、张定宇、陈薇等;脱贫工作中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黄文秀、张桂梅、毛相林等;戍边英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等。榜样的事迹与精神是最好的教育素材,解读英雄故事背后的爱国、奉献、担当精神,引导研究生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远大理想。

同时,加强朋辈教育,即用身边的榜样去教育、引导研究生。每所高校都用优秀、杰出的校友,可以请优秀校友演讲,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去激励学生。在在校生、在校党员、在校学生干部中,选树一批家国情怀深、专业学习能力强的研究生,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研究生。

(三)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

研究生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教学秘书、辅导员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导师一句话就能够让学生做出改变。导师不仅能够在学术上给学生进行指导,更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导师在与研究生日常的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对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高校不仅要严格导师的选聘条件,将师德师风考核放在首位,同时要定期开展导师培训,使导师们都能够明确自身责任,为学校、为国家培养情怀深厚、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付强,赵春风.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99-103.

[2]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03):113-119.

[3]刘帆,陈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5(06):176-178.

[4]刘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3):46-51.

[5]董志遥.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9(11):12-14.

[6]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P/OL].(2014-3-26)[2021-2-2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知,2021(01):4-8.

[8]李双阳,张建兴,冯旭东.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教育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34-35.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