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锋
内容摘要:想要在校园、课堂以及教材中做到对优秀本土文化的紧密融合,就需要通过对优秀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此来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使学校能够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中学校园来说,需要做好对本土文化的大力挖掘,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好对本土优秀文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内心做到对其的接受,并对优秀的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以传承和弘扬,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以衡阳本土文化为例,对中学校园中建设本土文化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衡阳本土文化 中学校园 文化建设 路径
本土文化被人类称为“活态灵魂”,其从意识和精神方面,体现出了各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丰富性。为了让本土文化在学校这一重要阵地中,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播,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对相关模式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使教育教学与本土文化能够紧密结合,从而让文化得到保护、传播以及传承。同时,学校需要通过与各级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做好一系列对本土文化课程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本土文化能够得到深入的传播。
一.本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本土文化
在长期的继承和发展之下,本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儿女,并且逐渐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儿女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的养成。本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系十分庞大,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其与名族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融的关系,通过两者的相互吸收、相互发展,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3]。
衡阳本土文化指的就是在特定的衡阳区域内,衡阳人民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成果的创造,其涉及到了物质和精神这两种文化,能够从经济水平、社会习惯等方面,对衡阳地区的情况加以反映。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涵
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校园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建立,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和发展,甚至能够成就一代学生。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初期,各地区、各学校有着差异较大的校园文化,地域、环境以及经济等因素都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影响。校园文化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创建,其需要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共同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只有通过校园文化合理的载体,通过教学实践,将本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才能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本土文化,将本土优秀文化根植学生内心,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提高文化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4-6]。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管理者缺乏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知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物质文化方面和学校硬件设施方面,觉得只要学生的物质基础足够充足,校园的教学硬件实施基本优良,就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领导和教师在学校将教学作为了学生的重点,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作用,给发展阶段的学生带来了更多性格养成的不确定因素。
(二)校园严重的亚文化现象
亚文化现象在校园中的形成过程中,能够作为学校缺失优秀文化建设的体现,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少部分学生会将不文明的一些图画或文字刻画在厕所门板或墙壁上,一些学生对网络游戏十分沉迷,甚至出现了抽烟、酗酒等现象,此类行为都能够作为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体现,容易对成长过程的学生造成影响,大家纷纷追赶潮流,形成一些不好的风气。
(三)校园文化受到新媒体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文化信息,并且也伴随着大量的负面信息。例如,网络中的游戏、色情等信息对社会大众的传播,此类信息一旦吸引了中学生,就会导致跟风、学习等现象的出现,造成学校败坏风气的出现,负面信息在网络中的出现极大的冲击着校园文化。
三.本土文化的特点
(一)本土性
本土性也就是指生存的空间、根基。从此角度出发,本土文化是某一空间地域内长期累计形成的,具有土生土长的特征,能够代表这一地域的特点,而不是通过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该地区的历史环境会对其产生过程造成影响,是通过长时间该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并且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产生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同的,哪怕是统一民族,只要是地域不同,产生的本土文化也有可能是不同的[7]。
(二)地域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方式是以历史为基础的,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地域差异是其产生结果的特征。既然本土文化是由不同的地域所创造,在时间和地域上有着较强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鲜明的地域性。
(三)传承性
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相比,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本土文化进行持续的传承,其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存在于特定的群体、时间以及地域中。而物质文化并不具备这些特点。各群体依然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传承,并且对其不断地进行改变,此处所指的改变的前提是文化主体是特定的,不会对原有的内在精神进行改变。例如被传承的地域舞蹈、歌曲、乐器等等[8]。
四.本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对本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
在对本土文化进行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融合。想要实现本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就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治理发展等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对本土文化的充分挖掘,以此来使本土文化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建设,此外,还需要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的聚合,使校园文化能够更加和谐、高雅。并且,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使本土文化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9]。
中学需要将理念作为前提条件,学校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阵地,需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创建。学校需要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布局,需要根据教育目标做好布置工作,以此来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当地的本土文化内容增设在主题墙等醒目处,以此来发挥教育的功能。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文化长廊,开设开放式阅览室,自编读本、校刊等为途径,创设多样化的载体,将当地的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全方位渗透,讲述衡阳保卫战、湘军水师等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宣传王船山的“经世致用”精神,蔡伦的开拓创新精神,夏明翰的革命气节;普及衡阳特色民谣戏曲、风俗民情等特有地方风情等等,以此来发挥辐射作用,使学生更加便于接受,通过文化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衡阳地方文化的“根”与“魂”根植于学生内心,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文化道德素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本土课程的开设
首先,需要根据衡阳本土文化特色,开设校本课程。教材对课程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作为依據,使本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系统化的实施[10-11]。想要从整体上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弘扬,同时使本土文化在衡阳地区的教化、宣传、审美以及社交功能能够得到发挥,就需要学校根据衡阳本土文化特色,做好对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是在国家统一编订教材之外,自主研发的地方教材。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衡阳地区组织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多本土文化进行甄选,加工成合适的载体,让师生可以使用文本、电子以及视听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同时需要做好对条件充裕学校的鼓励,以此来使学校能够通过对衡阳本土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例如将衡阳特色的大雁文化、船山文化、创新文化等纳入校本教材中,充分发挥其本土文化特色。
(三)学生课外活动
本课题中本土文化的开展对象主要是针对全体中学生。这个特定的对象不仅结合了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并且是作为一个基本社会人的常识和规范,因此,学校需要将本土文化纳入到课外活动中。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由于本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缺乏明显的针对性,因此,学校需要认真甄选,做好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例如通过本土文化知识竞赛、本土文化主题班会、本土文化故事宣讲、本土文化诗词朗诵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需要通过与综合素质考核等活动的结合,以此来实现对教学的辅助,以及对学生的考核。
针对中学校园来说,需要做好对本土文化的大力挖掘,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好对本土优秀文化的结合,以此来使学生能够从内心做到对其的接受,并对优秀的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以传承和弘扬,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全民.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史研究述——基于四个研究机构学术实践的回顾[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9):42-47.
[2]葛晓英.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69-71.
[3]胡川豫.“淇河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4]周友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2:116-117.
[5]宋志平.校园文化不能没有“乡土味”[J].江苏教育,2020,2:55-56.
[6]杨丹.新时期中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20,6:190-191.
[7]刘俊香.镇江本土文化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9.
[8]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000(001):41-43.
[9]孙洁.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0]李清华.渝东南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1]张斯倩.核心素养视域下引入地方美术资源的创新教育——以厦门引入漆线雕资源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9.
此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XJK20CJC087)《新时代本土文化传承与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第五中学)